歷史上的今天:如果清朝不搞「皇族內閣」,或許武昌起義不會爆發
清朝末年,因為孫文的革命黨勢力不斷壯大,特別是革命黨人不斷策動各種形式的武裝起義、暗殺活動,這給清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清廷眼裡,孫文這類的「綠眉毛強盜」四處造反,十分鬧心,但是,他們此時還不足以成為致命之患。真正讓朝廷念茲在茲的迫在眉睫的難題,是舉國(士紳)一致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壓力。因而,朝廷雖然有顧慮,還是不得不啟動「憲政改革」。
「憲政改革」可不是小打小鬧的,這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其中,君主立憲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主要內容。因為對於當時的朝廷來說,面對著改革之聲,面對著民眾爭取權力之聲,他們的選擇只有兩條道路:一,維護皇族利益不讓渡權力,但這會引發革命;二,分權,將一部分權力讓渡給人民,但這需要立憲。
黃花崗起義後,孫文領導的革命似乎到了窮途末路,人們對孫文的革命黨印象非常不好;此時,改良的呼聲漸高,舉國上下期待著清廷能夠按照調整後的五年立憲籌備規劃,將中國引向君主立憲政治道路。各地立憲派便紛紛上書清廷,要求速開國會。慈禧死後,要求速開國會的請願運動,更是不顧朝廷的強力彈壓,愈加轟轟烈烈地進行,各省督撫也紛紛致電朝廷,請求「俯從輿論,速開國會」。
這個時候,掌握朝廷大權的八旗子弟終於意識到了「大事不妙」。他們現在面臨兩難:不改革,等死;改革,也相當找死。但是,在舉國一致的壓力面前,再不開國會恐怕是搪塞不過去了。八旗子弟左思右想,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這就是「改革舊制」的出台。
1911年5月8日,清廷宣布改革舊制,實行責任內閣,但是這個內閣卻引起巨大的爭議。這是為啥?
請看內閣名單:總理大臣奕劻(宗室),協理大臣那桐(滿)和徐世昌(漢),外務大臣梁敦彥(漢),民政大臣肅親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載澤(宗室),學務大臣唐景崇(漢),陸軍大臣蔭昌(滿),海軍大臣載洵(宗室),司法大臣紹昌(宗室),農工商大臣溥倫(宗室),郵傳大臣盛宣懷(漢),理藩大臣壽耆(宗室)。
大家看明白了吧?內閣總共13人,滿族即佔到9人,其中皇族7人,漢族竟然只有4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八旗子弟在倒行逆施肆意妄為「抓權」,這哪是「立憲」啊?這分明是大倒退啊,這樣一來,「皇族內閣」也就弄得臭名遠揚,舉世皆知了。
按照立憲黨人的想法和先前的政治約定,進入君主立憲體制之後,滿漢不再像過去那樣成為特徵鮮明的兩個階層,滿漢不分滿漢合一,儘可能縮小這兩個族群之間的差距。然而現在卻是,立憲前,按照清廷中央部院首長雙軌制原則,漢大臣、滿大臣並列,甚至在侍郎及更下層級都是雙軌制,這多少有點浪費,也使漢大臣的地位稍低。但在那個體制下,內閣閣員十三人,漢大臣無論如何也應該有六個,百分之五十稍弱,現在十三個閣員只有四個漢大臣,改革不僅沒有提升漢大臣的地位,反而使漢大臣地位有所下降。這當然引起漢大臣和廣大漢人的極端不滿。
八旗子弟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他們也是有底線的,那就是:搞立憲可以,但是不能侵犯君權。但是,立憲派卻在兩面三刀,在「忽悠」朝廷時,他們用德日兩國君主立憲君權穩固的例子,但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其實是英國的虛君立憲。這樣,八旗子弟便有顧慮,怕大權旁落,所以不識時務地瘋狂抓權,而這樣一來也就堵塞了立憲派和平改良的道路,剩下的道路,也就只好通向革命了。
所以,1911年5月8日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清廷如果順應民意,識時務,不搞這個「皇族內閣」,就沒有幾個月以後的武昌起義了。可是,時機稍縱即逝,革命發生了,清廷連英國那種虛君立憲的機會也沒了。武昌槍聲一響,牆倒眾人推,大清王朝也就在數月之間徹底垮台了。
這說明一點:主動分權的權力擁有者是開明的,也會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並在分權後繼續享有一定的權力;而不主動分權甚至為了維護權力倒行逆施的權力掌控者最後一定會失去權力!
--------------------------------------------------------------------------------------------------------------------------------
在說真話不易的年代,你的打賞是天佑繼續堅持的動力
aHR0cHM6Ly93eC50ZW5wYXkuY29tL2YyZj90PUFRQUFBTXJleFA2OEhYeVdXYzdMTm96azN5USUzR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向世俗妥協?
※貿易戰,種花家古往今來不曾怕過
※從看《權力的遊戲》聯想到羅馬帝國改信基督再聯想到《河殤》和《大秦帝國》有感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武王分封
※國人為何愛造反?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