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天地至誠

《中庸》之天地至誠

來自專欄 蟈學與鸛理

《中庸》通篇講了一點,就是國人如何達到中、庸的最高境界,其本質是在講人類認識和處理事務的最高標準:致廣大而至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而其核心在於天地至誠。

第一、中庸之道的實踐:過與不及

《中庸》首言在現實社會中庸之道的難以實現,進而分析無法達到中庸的主客觀原因:一方面是普通夫婦因思想和能力所限,客觀上無法達到中庸至聖的境界;另一方面是世人為了後世有述、不甘遁世,因此刻意背離中庸的主觀原因。

同時舉例,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大智;顏回一點一滴領悟和執行中庸之道;而一般民眾則處在過與不及的兩種狀態。

第二、中庸之道的定義:始於夫婦,達於天地

《中庸》不僅強調人之所達到的中庸最高境界,可以昭著天地,而且難能可貴地指明中庸是從普通人所知的淺顯道理開始。這也是儒家經典的顯著特點之一,即,始終以入世及處理現實問題作為其出發點和終極目標。

第三、中庸的內修之道:至誠為物之終始

《中庸》指出誠者不僅要自成己,還要成物,正所謂,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也就是要將修身的真誠,推而廣之到他人、他物、乃至天地至誠。

正所謂唯天下至誠,終可以成天地之道。因至誠無息,則可以實現高明與博厚之境,即,高明配天、可以覆萬物;博厚配地,可以載萬物。也就是說,《中庸》將人性天賦的發揮、萬物於化的贊助,歸結於真誠的至高境界。由此,從至誠的人道,升華到萬物生養的天道。

第四、中庸之道的應用與局限:不可避免的各安其位

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中庸》首先強調原有社會的等級及倫理關係,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和庸——不偏不易。於是,在《中庸》中,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乃至鬼神都各安其位,一切中庸皆以個人所處社會地位為準繩。

從知仁勇的修身,到天下國家之九經,都是以中庸為最高目標。同時舉例,上至舜、下至文王、武王,從治國到祭祀的各方面和層面都體現了中庸的至高境界,即,天下至聖乃可以配天。

推薦閱讀:

王陽明心學第二講
儒家和基督教對個人來講可以共存嗎?
新心性讀書會、新心性健心房
讓我們安詳的來說一說「安詳」
為什麼說朱熹的學說是新儒學?

TAG:國學 | 中庸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