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培訓新人做數據

如何培訓新人做數據

來自專欄 小黃的互聯網數據分析博客

前陣有位北京大妞一直拜託帶新人做數據,稍微聊一下心得體會,首先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不然寫這幹啥),想當然的做法例如:

1、教工具

excel的vlookup/數據透視表和入門水平的sql,都可以在一天內學會,這一步主要是考驗基本的智力和耐力。

2、教圖形

花上一周的時間,也可以學會每個不同觀察角度用哪種圖形和表格(例如比例餅,絕對值柱,堆積用帕累托),這一步可以培養數形結合的直覺。

3、教視覺技巧

這個步驟較難集訓,大體要掌握的是,如何表述「數據的意義」,例如增加同比環比,上升下降的箭頭,結合具體工作,也很容易教會。

這一步已經可以獨立工作,通常我們會稱為「學會了」,但是一旦脫離現有的報表模板,或需要自主發揮的時候,會發現,還是完全沒概念。

本文無意吐槽國內教育制度,然而這就是典型的國內教育出來的、擅長因循複製的人才。

下面結合自己的想法,嘗試推翻重新理一下「如何培訓新人做數據」。(官方吐槽:好長的前言啊。。。。。)

1、我們為什麼要看數據?

目標不要太大(比如說實現社會主義),我們不妨說,我在簡書寫博客,希望寫更受讀者關注的內容。

2、任意找相關數據

第一步,海闊天空找和目標有關的數字。

比如說,自己文章的數量,頻次,訪問量,點贊量,在同話題/其他話題的大類里,數量,頻次,訪問量,點贊量。

對於沒有經驗的新人,只需要從現成數據里挑選即可(而不是自己憑空先想好,這對於新人來說,學習曲線過於陡峭,導致很多人怕做數據)

3、以目標為中心,劃分重要度

第二步,選1-3個最關心的數字,通常有主從關係,比如,最關心的是自己文章的訪問量,從屬的是點贊、關注*、打賞。(*新增的關注只有自己的文章有數據)

不妨畫個線看一下,這相當於無暇關注細節的高層關心的結果kpi,現在自己就是高層。

4、哪些次重要的內容,影響到了重要內容

第三步,嘗試對每個單獨的數據排序,看看哪種內容的訪問量更高,哪種內容的點贊更高;不妨再觀察一下,訪問量高/點贊低,和訪問量低/點贊高的內容有何「直觀」差異。

這時你會發現,需要工具來幫助你,觀察一個維度的數據只需要excel的基本線圖(哪怕帶類別),觀察兩個維度的相關數據,需要稍微高級一丁點的透視表。經過不厭其煩的兩兩配對,你可能會注意到兩個數據似乎很有關,這時可以嘗試把他們的比例也作為一個原始數據來觀察。

這裡讀者可能會說,三個以上的相關數據呢?這時候如果要一起看,對工具的要求就陡然上升了,基本來說,計算機發明之前,我們只能同時觀察兩個維度的數據,在今天,我們可以藉助代數、概率論和邏輯結合電路的計算機程序,實現觀察更高維的數據,但初衷沒有變:記住你想要得到什麼,尋找任何和你的目標有關的線索。

這樣的過程,比一開始就教工具,無疑在主觀性方面要好得多。

5、不錯的數據展現

上文以最表面的、隨意選取的指標(訪問量,點贊量,類目,內容大類),就可以得出2個不錯的數據展現:

-訪問量/點贊的高高,高低,低高,低低的分類,有一定的價值。(吸引人和耐讀)

-自己文章、類目文章、全站文章的2個主要指標趨勢-訪問/點贊,有一定的價值。(大盤需求)

通常內容類的平台會有標籤,群組等細分設置,引入更多的次重要數據,循環這個過程。哪怕保持兩個數據維度的業餘愛好者觀察深度,大量兩兩組合,也可以得到相當有業務價值的數據insight。(實際上以聽取彙報的正常人能理解的角度,數據認知層級也就同時兩個維度,不信你貼個4維氣泡/泰坦尼克解釋一下試試。。。。。)

更進一步,如果是自己開設的網站,或者供職網站的數據,那麼源數據會更多更深入,但是思想並沒有變:

源頭上,一定要記住「想要什麼」。至於說,取數的工具、語法、技巧,計算和驗證的規則,性能和準度的取捨優化,作圖乃至會議話術的技巧,甚至為了容納更多維度而加入的高數/編程/建模,這一切都已經只是服務於原始需求的、出於原始衝動就會去拚命克服的「小」障礙而已了。

輟學能提高創業成功率?

不難看出,這是從實踐反推理論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教育中「先背下來以後再領悟」的玩法。

這個狀態對於互聯網早期的站長、平台店主來說,早就通過野蠻生長和淘汰自發養成了(沒養成的都達爾文了),對於直接從學校進入較大團隊的、哪怕比他們聰明得多的學生來說,反而缺失了這個環節,導致無法適應;

讀書時候創過業的學生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所以說「輟學能提高創業成功率」這句話並不完全是胡說,相關性確實有,只不過可能把因果搞反了而已。

結尾

套路來說,這裡應該點題:我認為這時候可以算是入門數據,培訓達標。謝謝閱讀。


推薦閱讀:

聲音信號處理的筆記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9.07
R語言實戰第一, 二章 實踐
如何培養「爆點」思維?這些ASO規則你一定要知道!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01.10)

TAG: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