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雷場相思樹》背後的故事
1986年時,上映了一部描寫80年代對越自衛還擊老山戰場的故事片《雷場相思樹》,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這部影片就榮獲了1986——1987年度廣電部優秀影片獎、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等獎項,並推出了一批後來頗為觀眾所熟悉的演員。很多70後都不會忘記這部電影,筆者當年就曾為片中主人公的犧牲而黯然神傷了一段時間。多年以後,再重溫此片,仍覺歷久彌新,感慨非常。不得不說,在1980——1990年代的戰爭題材影片中,論及戰地真實和對軍人的心理把握,無出《雷場相思樹》其右者。
影片《雷場相思樹》是根據優秀中篇小說《雷場上的相思樹》改編而成,小說作者江奇濤本人就擔任了此片的編劇。導演韋廉是八一廠的著名人物,當年曾因《雷場相思樹》而獲得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提名,後來又相繼導演了《大決戰》、《大轉折》、《大戰寧滬杭》、《太行山上》等著名戰爭巨片,並兩度榮獲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雷場相思樹》的軍事顧問,則是時任成都軍區副司令員的雲南前指首長廖錫龍,兩山戰場上的著名戰將。影片的音樂作曲是瞿小松和劉索拉,作詞是劉索拉,二人因此獲得了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提名。其中劉索拉此人不同凡響,不但是集作曲家、小說家於一身的才女,她的伯父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的陝北蘇區創始人劉志丹,父親是曾任監察部副部長、中顧委委員的劉景范,母親是聞名全國的硬骨頭作者李建彤。
影片《雷場相思樹》描寫了一批地方大學畢業生從軍到軍校學習,畢業時到前線代職見習,經歷了戰火考驗,目睹了同學和戰友的犧牲,不斷成熟,而各自履行軍人使命的故事。該片是在老山邊境戰地真實取景拍攝,服裝、道具、陣地環境、演員表演都堪稱一流,反映了極為難得的「貓耳洞真實」、「塹壕真實」。其人物形象豐滿,心理刻畫準確,故事情節多線並進,娓娓道來,震撼人心。片中廣大官兵在陣地貓耳洞中的艱苦生活,與實戰場景無異,更是為同類題材作品中的難得珠玉。當時在影片拍攝過程中,攝製組的拍攝活動還令對面越軍產生了誤會,專門布置了一個高炮群來加以防範,因而成為了流傳多年的笑談。
眾所周知,發生在80年代的那場邊境戰爭是共和國歷史上一次非常特殊的戰爭,綿延達5年多,先後動員了國內多個軍區的部隊參加輪戰,並在社會上掀起了關於理想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的討論熱潮。「老山英雄」,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道德坐標之一。對於這段歷史,相信很多人都是難以忘懷的。
老山,位於中國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船頭以南的中越邊境上,橫跨原中越12號界碑和13號界碑之間。老山地勢西高東低,北陡南緩,海拔為1000~1400餘米。其中主峰海拔為1422.2米,巍峨矗立,與其山腳下的雲南船頭地區比高相差達1260餘米。從廣義上說,老山地區又可分為三塊,西側為老山,中間為松毛嶺,東側為八里河東山,正面寬約12公里,對面即是越南河江地區。老山的戰略價值在於:是12號至14號界碑間幾十公里中越邊境上的重要制高點,其勢如兩扇大門,牢牢控制著雲南麻栗坡至越南河江的通道,視界非常開闊。佔據老山,向東可封鎖麻栗坡通向越南清水、河江的交通要道,向西可監視扣林山方向,向北可觀察中國境內縱深25公里地域,向南可通視越南老寨、清水至河江縱深27公里地域,是船頭地區的西側門戶;佔據八里河東山,向西可觀察老山、船頭地區,向東可控制老鄧弄地域,向北可通視三轉彎和交趾城地域,是船頭地區的東側門戶;松毛嶺主峰662.6高地成西北至東南走向,如一道門檻從兩山之間橫斷,成為了過往通道的必經之地。正是因為老山地區具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價值,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之後,越軍捲土重來,侵佔了老山及其以東的者陰山地區,並精心設防,將其作為繼續向中國境內侵擾的重要戰術據點。同樣因為80年代中國所基於的地緣戰略和國家利益,才於1984年出兵收復了老山、者陰山地區,並繼續實施堅守,從而演變出了長達5年多的兩山作戰。由於主要戰場位於老山地區,因而通常又將其稱之為老山前線。
老山地區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特徵,山高坡陡,峰險谷深,原始森林茂密,竹木高大,茅草沒人,藤葛交織,河溪縱橫,道路稀少,霧大潮濕,溫差顯著,毒蟲出沒。當地人中流傳著如此諺語「猴子難上老山頂,山羊難攀老山岩」、「雲南十八怪,三條長蟲一麻袋,三個蚊子一盤菜,黃蜂蜂窩當鍋蓋」,可見老山地區的自然環境之險惡。在歷史上,雙方的作戰地域涵蓋了老山、松毛嶺、八里河東山和越南那拉地區的60多個高地、上百個陣地,可謂犬牙交錯。因為特殊的戰區環境,這場戰爭既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說,還是自我之間的戰爭,理想主義與個人心靈間的戰爭。
就是在這樣嚴酷的戰地環境中,影片《雷場相思樹》塑造了一批當代青年軍官,各自開始了沙場報國之旅,以同一環境下的不同的人生體驗詮釋了這場戰爭,詮釋了這個時代。影片對人物形象進行了細膩刻畫,摒棄了高大全的程式化描寫,將人物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展現了其不同的心路歷程,於無聲中綻放出了奪目的生命光彩。也因此,《雷場相思樹》在當年還獲得了一個集體優秀表演獎。
影片中飾演長江陸軍學校學員邱原的是青年演員胡亞捷,他不久後就因出演電視劇《便衣警察》中的周志明而廣為人知。在《雷場相思樹》中,這個角色貫穿了全片,是勾連各種關係的主要人物。邱原是中文學士,愛好寫作,有「作家」之稱。他的血小板比正常人少,負傷後會流血不止,在戰場上比別人多了一重死亡的危險。張副團長從當軍醫的妻子那裡知道情況後,為照顧邱原,讓他留在團前指當見習參謀,而不是像其他幾名同學那樣到前沿陣地去代職指揮。當突擊隊攻擊359高地受到壓制,團里增援人員不夠時,邱原堅決拒絕團里的照顧,終於被批准帶領不同建制人員組成分隊,前出增援突擊隊。在激烈的戰鬥中,邱原指揮戰士們拿下了敵人的陣地,完成了任務,因而立了二等功,成了英雄。同時,他也目睹了同學好友的犧牲,經受了沉重的精神拷問。當師長指名要他下陣地時,他一心要為犧牲的戰友報仇,執意不肯撤離。在被強行帶回團里的路上,影片採用倒敘方式,讓一幕幕往事浮現在邱原的眼前……
在真實的老山前線,影片中邱原所經歷的攻擊359高地這樣的戰鬥有很多,被稱為拔點戰鬥。即為了達到戰役目標或改善陣地防禦態勢,而採取的攻佔拔除敵軍所據守的一個至若干個攻防戰術要點的戰鬥行動。通常中國軍隊在攻擊發起前要嚴密實施各種偵察,基本摸清攻擊地域的地形、路線和敵軍的兵力部署,並派工兵提前秘密開闢通路。在制訂戰鬥方案時,往往軍區首長、集團軍首長、師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戰鬥小組長齊聚一堂,集思廣益,磋商打法,組織協同,完善戰鬥方案,這種方法當時被稱為是「八級同台」。每次組織戰鬥時,步兵、炮兵和技術分隊的指揮員都要開聯席會議,研究具體協同方案,在圖上完成協同,並在現地明確任務和分工,反覆組織協同演練。當戰鬥打響後,步兵和炮兵指揮員在同一指揮所實施組織指揮,進行當面協同,以減少指揮中轉環節,提高炮火支援的時效性。攻擊分隊則按照預先協同方案,將協同動作明確到每個戰鬥小組,落實到每一個戰士,強調緊密配合,密切協作,一路受阻多路接應,一波受挫多方支援。攻擊發起時,步兵採用疏開隊形,小群多路,交替掩護,對敵軍陣地實施多路、多方向的連續攻擊,邊打邊剿。炮兵則與步兵密切協同,在炮火準備時逐段護送步兵衝擊,並簡化火力申請程序,炮兵前觀緊隨主攻分隊前進,通常接到呼喚後只需幾分鐘就能以炮火支援步兵戰鬥。
每次組織拔點戰鬥時,都要精心編組攻擊分隊,力求精兵奇襲。在戰鬥編組上,通常選擇人數較少且精幹的多兵種人員,如步兵、炮兵、工兵、偵察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編為突擊隊、預備隊、破障隊、火力隊、保障隊,分別擔負陣地突擊、添兵增援、破障開路、火力掩護、通信保障、前送後運等任務。突擊隊是主要戰鬥力量,一般還分為火力掩護、穿插、噴火、打炸等戰鬥小組。在攻擊敵陣地時,火力掩護組負責搶佔制高點,對守敵實施火力壓制,掩護其他小組行動;穿插組在火力組掩護下,迅速向守敵側後猛插,完成斷敵退路的任務;噴火組和打炸組主要利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和爆破筒、炸藥包等器材,在火力掩護組和穿插組配合下,先封后剿,以打、炸、燒、搜的手段摧毀陣地上的敵掩蔽部、坑道、屯兵洞等工事,全部殲滅守敵。
在老山戰場,哪怕是組織一次規模很小的拔點戰鬥,也需要動用多兵種的大量資源,要精心組織準備相當長的時間,這是在此前解放軍經過的歷次戰爭中所沒有的。
影片中在組織後續分隊增援359高地時,邱原直接就被團長賦予了指揮權,這是因為他是代職見習的學生官,屬於預備軍官,戰鬥期間隨時都要接替傷亡的軍官而承擔指揮責任。在真實的老山前線,表現出色的學生官有很多,他們多是改革開放後我軍培養的第一批軍校學員。如南京軍區陸軍第1軍突擊隊排長楊慧軍,南京高級陸軍學校畢業,後隨所在部隊參加老山作戰。1985年1月15日,在收復968高地的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帶領突擊隊勇猛躍進,一舉攻佔該高地。後又指揮連續打退敵人的7次反撲,取得斃敵45人,傷敵43人,而本排無一傷亡的重大戰果。在攻擊和撤退的過程中,楊慧軍數次果斷決策,迅速貼近敵陣地,及時發現了敵人的火力點,避免了己方人員傷亡,因而贏得了戰友們的敬佩和信任。戰後,楊慧軍榮立一等功;蘭州軍區陸軍第47集團軍突擊隊副連長劉阿平,西安陸軍學院畢業,後隨所在部隊參加老山作戰。1987年1月5日,劉阿平率本連第一突擊隊擔負「北虎行動」的主攻任務。他帶領突擊隊員們趁雨霧掩護大膽貼近到距敵310陣地僅有4米處,突然發起攻擊。陣地上的越軍利用屯兵洞、掩蔽部頑強抵抗,與突擊隊展開了激烈的交手戰。不久,周邊幾個高地的越軍先後組織班、排規模的兵力,連續向310陣地發起反撲。劉阿平立即向指揮部報告,呼喚後方炮火支援,並冒著敵炮火趴在陣地上指揮戰鬥,同時為炮兵指示目標。因在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已無法通過電台指揮戰鬥,劉阿平不顧危險一躍而起,依託一塊高高矗立的巨石俯瞰戰場繼續實施指揮。幾塊彈片接連打中了他的胸部,鮮血直流。指揮部得知消息後,命令一定要想辦法把劉阿平儘快搶送下來。然而劉阿平堅持不下火線,帶傷繼續指揮,終於殲滅了陣地上的所有敵人。在組織後撤時,劉阿平一直堅持到突擊隊員們全部撤下陣地,他才最後一個離開。回到己方陣地後,突擊隊員們哭喊著將劉阿平送到救護所,並央求醫生一定要救活他們的副連長。劉阿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知識青年一樣是戰場上的勇士。戰後,劉阿平榮立一等功,並被成都軍區授予了「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影片中飾演長江陸軍學校學員尹默濤的是青年演員巫剛,其外形硬朗,說話鏗鏘有力,很有個人魅力。巫剛後來還出演過同類題材影片《戰爭讓女人走開》中的解放軍排長林小林,以及電視劇《賀蘭雪》中的西夏君主李元昊和電視劇《鐵血警魂》中的公安局長烏恩等角色。尹默濤上軍校前是學海洋生物的,業餘樂隊指揮,非常喜愛音樂和樂器。在上陣地前一次歡送傷員的聯歡會上,默濤自彈自唱了一曲,一時全場矚目,年輕的王護士為此還請求默濤在她的衣領上籤了名。電影片名中的雷場與相思樹的聯繫,就是出自默濤之口。後來默濤參加了突擊隊,與邱原等人一同攻佔了359高地。打掃戰場時,默濤進入了一個越軍掩蔽部,發現牆上掛著一把吉他,他伸手去摘,卻觸動了越軍布設的絆發雷,當場犧牲。邱原聞聲趕到,目眥盡裂,用衝鋒槍對著吉他猛烈掃射。這一天,正好是除夕。下陣地後,邱原回到州府參加教導隊集訓,在歡度春節的炮竹聲中又遇到了王護士。兩個人漫步在街道上,當王護士笑著問起默濤時,邱原只能忍住內心的痛楚說他還好……
默濤犧牲的情節是影片《雷場相思樹》中最讓人感到難過的地方。千山萬水已走過,卻在不經意間殞落,令人痛哉!然而,英華凋謝處,何止尹默濤!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湧現出了一名傳奇英雄,他就是昆明軍區陸軍第14軍40師120團5連傣族戰士岩龍。當隨連隊沿紅河東岸向縱深發展進攻時,岩龍因敵人的火力封鎖而與所在排失散。在尋找連隊的過程中,他憑著孤膽作戰的精神闖入了越軍陣地的側後方。當時從正面進攻的連隊正遭到越軍火力壓制,岩龍發現情況後就大膽向敵人陣地接近,利用雜草和樹叢為掩護,以56式半自動步槍狙擊敵人。在4個多小時中,岩龍孤膽作戰,沉著地不斷變換射擊位置,來回穿插射擊,打得越軍陣腳大亂,畏懼不已,最後只得丟棄陣地逃跑。當岩龍回歸連隊後,在戰友們的追問下說出了事情經過。大家非常驚喜,要岩龍說說到底擊斃了多少敵人。此時岩龍出發時身上攜帶的150發子彈已只剩下25發,他又扳著指頭數了半天,一直數出了56人,令戰友們驚嘆不已。最終,岩龍向連里上報的斃敵數字是20人。由於5連很快要向前轉移,無法核實戰果,便以這個戰績上報團里。後來,當友鄰部隊佔領了這個陣地後,在塹壕附近的一個土坑內發現了60多具未及拖走的越軍屍體。5連在佔領該陣地時並沒有打死這麼多敵人,此前別的單位也沒有上過這個陣地,因此已從側面驗證了岩龍的戰績。幾天後,部隊繼續向前挺進,岩龍的連隊又擔任了尖刀連。當時岩龍從敵人那裡繳獲了一具望遠鏡,就掛在胸前,和幾名戰士走在全連的最前面。然而,隱藏在公路邊的越軍以為他是中國軍隊指揮員,突然開槍射擊,有兩發子彈打中了岩龍的胸膛。在岩龍背後的副班長看見他倒下了,又慢慢地抬起頭,向著北方祖國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後不動了,犧牲時年僅19歲。戰後,岩龍烈士被追記一等功,並被中央軍委授予了「孤膽英雄」榮譽稱號。他的遺體運回國後安葬於雲南河口縣的水頭烈士陵園。
戰後,岩龍烈士的母親玉嫩老人曾受到了鄧小平的親切接見。後來玉嫩老人居住的房屋也是由當地政府幫助建蓋的。玉嫩老人現在住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勐龍鎮曼孩村,今年已經77歲了。當地駐軍官兵常去看望這位英雄的母親,陪她聊聊天,給她揉肩捶背、打掃衛生、劈柴挑水。每隔一段時間,連隊都要派軍醫為她檢查身體。後來形成了傳統,每到新兵下站要去看望英雄母親,老兵退伍要和英雄母親告別。玉嫩老人則每年都給退伍老兵一人做一個香包,幾十年如一日。2009年12月27日,央視七台還曾播出過「雄關漫道 今日邊海防紀行」節目——《岩龍烈士母親的香包》。
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期間,《解放軍報》上發表了中國軍隊攻克諒山的報道,並配有一張照片:背景是一座古樸的法式風格大樓,兩名解放軍戰士站在樓前台階上,手持56式衝鋒槍向周圍凝視,台階下方還有一尊架在基座上的古炮。整張照片氣勢逼人,威風凜凜,成為了這次自衛還擊作戰的一個標誌性記錄。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就是諒山市委大樓前,照片中的兩名解放軍戰士,一個叫陳守全,一個叫劉永亮。其中右邊這名持槍屹立的軍人就是陳守全,時為廣州軍區陸軍第55軍163師偵察班長。戰後,陳守全轉入廣西軍區邊防某師,繼續守衛祖國南疆。1986年3月,已是副營長的陳守全在廣西法卡山前線執行任務時不幸觸雷犧牲。他的妻子身懷遺腹子來到陳守全的墓前築屋而居,為其守墓上香20餘年。其子長大後繼承父志也參軍報國,後進入軍校深造……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軍人。這,就是跨越世紀的思念。
影片中飾演工程兵學校學員劉國政的是青年演員趙軍(後改名為趙君),後來還出演了《血色清晨》、《看車人的七月》、《北洋水師》、《雪花那個飄》等諸多影視作品,擅長演反派人物,為不少觀眾所熟悉。因為在《雷場相思樹》中的出色表演,趙軍獲得了1987年中國電影表演學會第三屆學會獎。劉國政是貧困農家子弟,本來是在農學院學蔬菜專業的,因而外號「菜農」,畢業時為響應學校號召才帶頭參軍學了工兵專業。他是家裡好不容易供出來的大學生,當兵也只是想當個和平兵,將來好謀個職業,光耀門楣,卻沒想到竟然代職見習上了戰場,這讓他非常彷徨。在奔赴前線的途中,劉國政一度膽怯,借打水之機想錯過開車時間,卻被戰友季剛強行拉上了火車。在堅守前沿陣地的日子裡,劉國政感受到了同齡軍人的報國熱情,也目睹了戰士為保護他而壯烈犧牲的情景,逐漸變得勇敢起來。本來師里要讓劉國政和另外一名幹部下陣地去辦工兵培訓班,但營里卻因電話太忙沒能通知到他,結果劉國政跟著突擊隊參加了攻打359高地的戰鬥。在越軍雷區攔路,而爆破筒、直列炸藥已排雷用盡,戰友們在越軍炮火下不斷傷亡的危急時刻,劉國政毅然踏入雷區,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突擊隊開闢了道路。參加戰鬥前,他給在團前指的邱原寫了一封信,除了表白自己的心跡外,就是想問問,他想不通,為何營里單單沒有通知他下陣地?「哪怕是徵求一下我的意見,再讓我去作戰,我也決不會有此情緒。如果把作戰當作是一種懲罰,我劉國政將拒絕上陣!我曾經缺少過勇氣,但我現在缺少的不是勇氣。相信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會毅然做出選擇的。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名軍人!」邱原是回到州府後才讀到這封信的,一時間心如刀絞,淚流滿面……
影片中劉國政和戰士小丁下陣地,突然空中有炮彈襲來,小丁一把將劉國政推進旁邊的簡易貓耳洞里,自己用身體擋在外邊。劉國政得救了,小丁卻被彈片擊中犧牲。這是取材於真實的歷史。1985年3月8日,南京軍區陸軍第1軍硬骨頭6連奉命組織突擊隊拔掉越軍據守的小尖山,雙方進行了殊死爭奪。當時越軍以猛烈的炮火連續向山上轟擊,地幅不足400平方米的陣地上先後落下了上千發炮彈。班長朱勇在進攻時右臂被彈片擊傷,舉不起來,就用左手拿槍繼續戰鬥,堅持向陣地爬行。越軍的炮火不斷打在他周圍,突擊隊員雷鳳鳴和秦志榮發現後,立即衝過去把朱勇扶進一個防炮洞內。因該洞太小,兩人就用身體擋住洞口。不久一發炮彈在附近爆炸,朱勇沒有再次負傷,雷風鳴身上卻打進了3塊彈片。
一等功臣、「戰鬥英雄」顧金海烈士的事績更加感人。1986年10月14日,蘭州軍區陸軍第47集團軍139師突擊隊奉命執行「蘭劍-B計劃」,向越軍據守的604陣地、968高地發起進攻。戰鬥中第一突擊隊隊長馬權斌被越軍炮彈炸傷,旁邊已全身六處負傷、頭部血流如注的突擊隊員顧金海不顧自己安危,對來救護他的戰友大聲喊道:「先救隊長!」情景震撼人心。此後馬權斌和顧金海都帶傷堅持戰鬥,直到攻下了敵人的陣地。在此期間,顧金海至少四次拒絕了戰友們背他下陣地,而是要求先背其他傷員。當戰鬥結束突擊隊後撤時,越軍的炮彈再次襲來,顧金海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撲在受重傷的隊長馬權斌身上。隊長獲救了,顧金海卻因背部多處中彈而壯烈犧牲。多年以後,「蘭劍-B計劃」的戰場實況被製成視頻放在網上播放。顧金海烈士的英雄壯舉,以非常直觀的形式震動了無數國人。
在真實的老山前線,地雷是時時威脅每一個人生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經歷了20餘年抗法、抗美戰爭的越軍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是布雷設障的好手。在進行防禦時,越軍常在陣地內外及間隙地、接合部、死角地帶敷設有不規則的防步兵雷場。其埋設的防步兵地雷種類多,有壓發雷、絆發雷、松發雷、雙引信雷、跳雷、定向雷等,輔以各種詭計設置,混合搭配,偽裝巧妙。同時,通常由多個雷群梯次配置構成雷場,一般雷群間隔多為4~5米,正面每平方米布有1.5~3枚地雷,密度大時會增加到10枚以上,重要地段有時甚至多達20餘枚。有的雷場里還同時設有陷阱、竹籤、鐵釘等,障礙重重,威脅很大。中國軍隊在發起拔點進攻前,都要像影片中演的那樣首先從越軍的雷區中開闢道路。部隊通常使用69式火箭爆破器、73/74(改)式火箭爆破器、單兵火箭爆破器和81式掃雷車等制式裝備器材排雷。不過,因老山地區樹木茂密,高草叢生,火箭爆破器在使用時常常被樹草掛住爆炸帶,影響了爆破效果。工兵和步兵遂根據地形情況分別使用直列炸藥、竹竿挑導爆索和炸藥包、爆破筒等輔助排雷,並且發明了用60炮、40火箭筒拋射集束導爆索排雷等方法。時間不緊的情況下,還可以人工排雷。影片中劉國政等人使用的就是用爆破筒、直列炸藥引爆地雷的方法,後改為人工排雷。但到了危急時刻,就會有人毅然用身體滾雷,像劉國政那樣英勇無畏。
在兩山戰場上,用人體滾雷的英雄事績曾多次出現。如昆明軍區陸軍第14軍40師工兵連戰士方忠誠,在配合主力攻擊松毛嶺662.6高地時,毅然滾雷開路。當他的右腳被炸飛、腸子流出後,推開前來救護的戰友,拼盡最後的力氣繼續向滿是地雷的山坡下滾去,直至壯烈犧牲。戰後,方忠誠烈士被昆明軍區授予了「戰鬥英雄」榮譽稱號;昆明軍區陸軍第14軍40師119團班長馬保衛,當工兵用工火箭爆破器引爆662.6高地前的雷區未能奏效,而總攻時間又已臨近時,他毫不猶豫地衝到前面用身體滾雷,連續壓響兩顆地雷後光榮犧牲。戰後,馬保衛烈士榮立二等功;昆明軍區陸軍第11軍31師92團班長安忠文,在隨連隊向者陰山1052.4高地攻擊時,不慎踏入雷區負傷。當時安忠文的右腳掌被炸斷,鮮血直流,臉部被強烈的衝擊波夾帶的焦土灼傷,雙眼被灼瞎。後面的戰士要衝上來為他包紮,安忠文怕戰友再觸雷,堅決不讓他們靠近。這時,前方高地上的越軍已集中各種火器封鎖了陣地前沿。離部隊發起衝擊的時間越來越近,再調工兵或送排雷器材上來已經來不及了。安忠文沒有猶豫,強忍疼痛毅然橫著身子向雷區滾去。剛滾出5、6米遠,地雷就被引爆了,幾塊爆炸彈片擊中了他的頭部和右手。安忠文在暈眩中繼續向前滾進,一枚枚壓發雷、絆發雷接連爆炸,他的身上打入了數十塊彈片,全身血肉模糊。安忠文一直滾進了13米,用身體打開了一條血路,終於支持不住昏迷了過去。他被送下戰場後,在醫院中搶救了過來。戰後,安忠文被昆明軍區授予了「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影片中飾演長江陸軍學校學員季剛的是青年演員張建民,他出演的影視作品不算多,可能很多觀眾對他不熟悉。不過,張建民曾在1987年上映的驚險故事片《最後的瘋狂》中飾演了兇狠狡猾的殺人逃犯宋澤一角,當時給上中學的筆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該片是新中國偵緝題材影片中比較有開創意義的一部,在當年曾廣受好評,並獲得了1988 年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季剛是大學運動本科畢業,前西北足球隊前鋒,幾名軍校學員中的老大哥。季剛精力充沛,擅長拳擊,在臨戰訓練期間曾與前來視察的張副團長較量,並將張副團長的鼻子打出了血。不料張副團長為此很欣賞他,點名要季剛擔任偵察排長。張副團長手下的偵察排長換得很勤,前任偵察排長上任不到三個月就犧牲了。但季剛進取心強烈,「只要有指揮權,我認了!」在後來帶領偵察兵執行敵前偵察任務時,季剛反應敏捷,指揮果斷,幹得很出色。當邱原在359高地上打紅了眼時,也是季剛親自上去將他接下陣地的。
在真實的老山前線,偵察兵是非常富有傳奇色彩的兵種,能當上偵察兵的,就像影片中的季剛那樣,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當時越軍的特工部隊非常精幹善戰,神出鬼沒,曾創造過奇襲破壞中國軍隊「辛柏林」雷達的精彩戰例。據說這件事當時驚動了軍委主席鄧小平,召來總參謀長楊得志詢問:「越南的特工這麼厲害嗎?他們的特工可以進來,我們的偵察兵為什麼不能出去?」由此,拉開了中越間一場綿延近5年之久的偵察作戰序幕。在此之前,中國軍隊還沒有專門的偵察作戰這一提法,更不要說特種作戰了。從1984年7月起,一直到1989年1月,國內各軍區部隊以野戰軍為單位,先後組織了15支偵察大隊,輪番進入老山戰區,集中對越軍實施偵察作戰,執行了抵近觀察、滲透偵察、襲擊捕俘、拔點作戰等任務。在4年半的作戰時間裡,共執行各種任務數萬人次,以傷亡208人的代價殲敵2400人,摧毀了越軍一批軍事目標並獲取了大量情報。在作戰期間,湧現出了一批偵察英雄。如「戰鬥英雄」第13軍39師偵察連排長傅孔良烈士、「捕俘英雄」第43軍129師偵察連班長張柱兵、「捨身救戰友的模範指導員」 第21集團軍62師184團8連指導員張新奎烈士、「偵察英雄」北京衛戍區警衛3師偵察連長冷傑松等。其中,傅孔良烈士作為偵察英雄的代表,成為了雲南麻栗坡烈士陵園英雄台上12名烈士中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4人之一(另3位烈士是攻佔老山的英雄張大權、堅守老山的英雄李海欣、戰地模範指導員郭興科)。
偵察兵創造的光輝戰例有很多。如老山作戰前期的1984年9月12日,第3偵察大隊奉命組織偵察分隊在844高地執行偵察捕俘任務。偵察分隊在連長孫建國指揮下,乘天降大雨之機突然出擊,不到一分鐘即摧毀越軍一個哨棚,俘虜負傷越軍1名,然後帶上繳獲的文件和武器彈藥迅速撤離。越軍出動約2個排兵力隨後追來,遭到偵察分隊先後設置的地雷攔阻,只好停止了追擊。偵察分隊重新選擇方向,開闢通路,安全返回了出發陣地。整個襲擊戰共擊斃越軍13名(被俘虜的越軍在押返途中死亡),偵察分隊無一傷亡。戰後,越軍在廣播里驚呼「遭到中國高級別動隊的無聲襲擊」。昆明軍區和情報部門的首長也盛讚了這次襲擊戰鬥,稱其為「是我軍從抗美援朝以來偵察兵一次最成功的奇襲戰。」
影片中飾演長江陸軍學校學員叢培民的是青年演員沈曉謙,曾在王剛擔任解說的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中出演了青年學生肖光義。沈曉謙後來進入上譯廠當了配音演員,因為音色比較接近已故的著名配音演員邱岳峰,所以較為適合配壞人和喜劇角色。他先後曾配過《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賞金殺手》、《勇闖奪命島》、《亡命天涯》等影片,後又淡出了配音圈而經商。叢培民是中醫學院專科畢業,因此外號「中醫」。他擔任第二排長隨全排堅守無名高地,因醫學專業精湛,給傷員包紮得很好,受到了團里的表揚。後來無名高地遭到了越軍一個加強連的圍攻,打得非常慘烈,表面陣地一度被敵佔領。激戰中,副連長和排長都犧牲了,連叢培民在內全排只剩下10人,其中重傷4人,輕傷6人。因為越軍炮火封鎖嚴密,加上山高坡陡,軍工上不去,重傷員抬不下來,而臨死亡的威脅。叢培民急了,電話打到團前指,張口就罵。當時還俘獲了一名越軍中尉,但該敵的臀部股動脈被打斷而血流不止。張副團長要求一定要將俘虜包紮好,要活著帶下來。因為陣地上的條件實在簡陋,儘管做了種種努力給俘虜止血,軍工隊上來後不抬傷員而先將俘虜抬下陣地,最終卻還是沒能保住他的性命。叢培民在無名高地戰鬥中也雙腿負傷,他給自己包紮得很好,讓軍工先往下抬俘虜,自己最後才下陣地。但由於送下來得實在是太晚了,他的左腿因傷重還是被截掉了。戰後邱原到師部醫院來看他時,叢培民從昏睡中醒來,剛說了一句話就問那個越軍俘虜怎麼樣了,邱原只好安慰他說還活著。當叢培民發現自己的腿沒有了時,立時喊來醫生,大哭大叫起來:「我腿呢?我問你,我的腿呢?你說呀!我腿呢?你說呀!你們這群狼心狗肺的,你把我腿弄到哪兒去了?傷口是我自己包的,我自己還不知道嗎?……」出了病房後,邱原安慰醫生,希望她別在意,能理解傷員。醫生正是張副團長的妻子,她傷感地說:「我們不理解他,誰理解他!」
影片中關於俘虜的這段情節是取自於真實戰例。1985年3月8日,南京軍區陸軍第1軍突擊隊奉命出擊那拉地區156高地。趁早晨越軍哨兵下哨進屯兵洞吃飯之機,突擊隊閃電般發起攻擊,按戰前的協同動作分頭行動,首先將156高地西北側表面陣地的各哨位之敵消滅,然後以極快速度將高地上越軍據守的洞口全部封住。經過2個多小時的搜剿打洞戰鬥,將156高地高地上的越軍屯兵洞全部炸毀,殲敵1個多排,自己僅負傷數人。當時在石洞內俘獲了一名越軍中尉排長,因該敵的臀部股動脈被打斷而血流不止,突擊隊又事先沒有搶救俘虜的準備,致其在3小時後流血過多而死亡,沒能活著帶下陣地。要知道,老山前線的越軍作戰起來非常頑強,很難活捉,部隊規定抓到一個俘虜就是一等功。所以,影片中的張副團長才這麼重視這名負傷的越軍俘虜,更別說該敵還是一名中尉軍官。
影片中因為無名高地和359高地戰鬥緊張,軍工連擔負前送後運任務,人手非常緊張,李副參謀長甚至將炊事班和團部的參謀人員都派上了前線當軍工。在真實的歷史上,與1979年戰爭中前送後運任務主要由民兵、民工擔負不同,老山作戰時部隊編成了專門的軍工連來執行這項任務。為了保障一線部隊的基本供給,軍工戰士們立下了最大的功勛。除了要向陣地運送食品和彈藥外,因為越軍的炮擊轟炸和下雨塌方,陣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壞,還需要大量的施工構件。軍工戰士們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達120多斤的作戰物資,默默而艱難地向陣地運送。下陣地時,他們常要身背、手抬、肩扛著100多斤重的傷員,前邊還需有人用工兵鍬在陡坡上挖腳蹬的坑,一點一點向山下蹭,常常是七、八個人要10多個小時才能抬下一個傷員來。無論是上陣地還是下陣地,都要通過越軍炮火封鎖最嚴密的地段,通常被稱為是「百米生死線」,而且往往是連著幾道生死線。因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過危險地段時,軍工戰士們還要四肢著地爬行,一步一步艱難前進,情景非常悲壯。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暈倒在行進的途中,很多人的雙肩、雙膝皮膚都被磨爛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終身殘疾,還有的人永遠倒在了「百米生死線」上。在影片最後展現了八里河東山主峰「八十年代上甘嶺」的全景,軍工戰士們背著沉重的物資沿著1045級台階向山頂蜿蜒攀登,情景震撼人心。這些軍工英雄們很少為人所知,但卻用自己的英勇無畏和流血犧牲贏得了全軍指戰員的高度讚譽。因此,他們軍史上留下了一個響亮的稱號——「老山駱駝」。
影片中叢培民排防守的無名高地遭到了越軍偷襲,雙方發生激戰。在真實的老山前線,越軍確實非常喜歡實施偷襲作戰。其通常以步兵營、連為單位進行兵力配置,偷襲時間多選擇在黃昏、午夜或者拂曉,利用濃霧、雨天等不良天候,以部分兵力或較大兵力隱蔽摸進,突然向敵方陣地發起攻擊。打得好則一舉拿下敵方陣地,如果偷襲不成或者企圖暴露,有時會放棄進攻迅速撤退,有時會馬上呼喚炮兵火力向敵陣地實施短促猛烈的急襲,爾後迅即轉入強攻。將偷襲與強攻相結合,是越軍在進攻作戰中最為常用的打法。影片中越軍偷襲不成則轉為多波次輪番對無名高地發起強攻,就是這種戰術的典型體現。此外,越軍還常常使用班、組級兵力實施襲擾作戰,隱蔽摸進,打了就走。目的是試探敵方虛實,為主力進攻創造條件,並消耗和疲憊敵方的戰鬥力。
北京軍區陸軍第27集團軍上老山輪戰時,接防八里河東山陣地僅5天,就遭到了越軍連、排規模的偷襲41次,平均每天超過8次。而整個集團軍在一年輪戰期間,共粉碎了越軍的614次偷襲,平均一天1.7次,可見戰事之頻繁緊張。為了應對越軍層出不窮的偷襲和襲擾,第27集團軍官兵針鋒相對,使出了渾身解數,與敵鬥智斗勇。如在陣地上使用深埋於地下的水管吹氣傳聲來發送敵情,避免了夜間暴露目標和電話線被炸斷的風險;在樹枝上掛上加重手榴彈,防敵夜間偷襲,戰士們稱之為「鐵樹開花」;把鋼盔放在塹壕內的石頭或木頭上,晚上看上去像是有人蹲守在那裡,誘使敵人撲上來,然後用一排手榴彈將其解決,戰士們稱之為「張冠李戴」;鑒於越軍的夜視器材對金屬敏感,將鋁鍋、罐頭盒放在工事上誘敵,等越軍圍上來就一頓痛打,戰士們稱之為「誘敵上鉤」等等,打得非常精彩,受到了中央軍委的嘉獎。
打到後期,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越軍的作戰意志大大降低,老山戰場的戰鬥強度也顯著變弱。雙方在陣地上依託天然石洞和人工掘洞對峙,往往相隔只有幾十米到十幾米,有時相安無事,有時想起來就打一下。中國軍隊一線士兵長期住在狹小的貓耳洞里,吃喝主要靠罐頭食品,拉撒則使用空罐頭盒。罐頭盒用完後就往洞外扔,時間久了,貓耳洞外面的溝壑里到處都是空罐頭盒。如此一來對於防禦則極有好處,越軍在夜間摸上來偷襲,幾乎都要碰到空罐頭盒發出聲響,而中國士兵這時就會向洞外猛甩手榴彈,通常能比較輕鬆地打退越軍的偷襲。
影片中飾演張副團長的是青年演員儲智博,一年後他又在同類題材的驚險戰鬥故事片《閃電行動》中出演了狙擊手梁國柱,逢山開路,斷後阻敵,穿插途中勇挑重擔,最後用81式自動步槍發射槍榴彈一舉擊毀了逃跑的越軍師長座車,大快人心。張副團長性格爽朗,快人快語,帶兵嚴格,指揮若定。在臨戰訓練前的講話中,要求大學生軍官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所有的臨戰訓練項目,目的就是強化他們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當時隊列中的「菜農」還咕噥了一句:「應該是戰鬥能力。」張副團長聽到後斬釘截鐵地說:「不!是生存能力!在特定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因為我要的是戰士,不要炮灰!」當無名高地表面陣地被越軍佔領時,張副團長經慎重思考後,果斷命令堅守部隊撤入坑道,炮火覆蓋無名高地,預備隊出動奪回表面陣地,同時突擊隊拔掉359高地,以減輕無名高地的壓力。在決定預備隊是否出動時,這是最考驗指揮員的判斷能力的,張副團長不斷抽煙思索,最後決心一下,雷霆萬鈞。在展現張副團長帶兵才能的同時,他從妻子那裡得知了邱原的身體情況,而幾次要將邱原留在指揮部。當遭到叢培民在無名高地上的痛罵後,張副團長並不生氣,而是問明指揮關係,安慰他說:「好同志,冷靜點,現在你就是陣地指揮員,彙報一下情況。」以上情節又表現了張副團長鐵漢柔情的一面。實話實說,在這樣的指揮員手下戰鬥,是幸福的。
都說慈不掌兵,但勇謀兼備與愛兵如子卻並不矛盾。在兩山戰場上,最有傳奇色彩的將領非廖錫龍莫屬。1984年4月,時為昆明軍區陸軍第11軍31師師長的廖錫龍奉命率部收復者陰山。臨戰前,師組織科長考慮到者陰山守敵兵力火力密集,打起來恐怕部隊傷亡不小,於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籌集了200口棺木。他不知道準備得夠不夠,就去向廖錫龍彙報。廖錫龍聽後非常不高興,命令組織科長回去退掉100口棺木,並激動地說:「這次作戰,如果用200口或150口棺材來埋葬我們的戰士,我看,我這個師長應該撤職!」
對於這樣一場艱苦的大戰,廖錫龍胸有成竹地聲稱:「100口棺材足夠了!」
戰鬥前夜,各攻擊分隊向預定接敵位置發起穿插。因戰區山高坡陡,叢林密布,羊腸小路崎嶇難行,加上雨霧瀰漫,地上濕滑,穿插速度較為緩慢。到快發起炮火準備時,有的分隊已經到位,有的分隊還沒有消息。廖錫龍聞報後思索了一會,判斷未到位的分隊一定在路上遇到了各種困難。如按時發起炮火準備,攻擊分隊還沒到位,必然影響戰鬥進程。他斷然作出決定,請求前指將炮火準備時間推遲20分鐘,理由是:有幾個連隊還沒到位;雨太大,對炮兵射擊有妨礙,炮筒容易進水引起爆炸等。前指很快回電:同意。
快到炮火準備時間了,前沿紛紛報告,各方向攻擊分隊已基本到位,還有幾個附屬單位正隨後快速跟進。然而廖錫龍仍沒有下達炮火準備命令,而是命令向前指發電,請求將炮火準備時間再推遲20分鐘。在師指揮所的參謀人員和各級指揮員都吃了一驚,不明白師長的意圖,有些遲疑。廖錫龍果斷地重複命令:「快報!」前指的回電還是很迅速:同意。顯然,軍區首長和軍首長都非常信任廖錫龍的判斷,用人不疑。
廖錫龍連續兩次將總攻時間推遲20分鐘,對於一線攻擊部隊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第一次推遲的20分鐘里,各攻擊分隊緊跑慢跑,總算基本到達了指定位置。然而經一夜雨淋急行,指戰員們渾身都被澆得濕透,凍得在雨地里發抖,非常疲憊。還有的人趕到後已累得口吐白沫,甚至累得吐了血,一頭就栽倒在泥水裡……。在這種情況下,已無暇進行戰鬥準備,勉強發起攻擊,就有成強弩之末的危險,至少容易出現組織上的混亂。關鍵時刻,師指揮所命令將總攻時間再推遲20分鐘,指戰員們都高興極了。在這短短的20分鐘里,他們能喘口氣,得到一定的體力恢復,並且可以調整好組織,檢查好武器裝備,清理掉鞋子里的泥水,辨認清攻擊方向,能夠士氣旺盛地投入戰鬥了。廖錫龍是優秀的步兵出身,他深切地了解一線步兵最需要什麼。
攻擊時間到了。廖錫龍一聲令下,幾百門火炮同時發起怒吼,戰士們迅速向預定目標發起衝擊。經過5小時35分鐘戰鬥,勝利收復者陰山。而戰前準備的100口棺木,還真的就沒有用完。
影片《雷場相思樹》真實再現了老山戰場的艱苦環境。如著名的貓耳洞,大量用波紋鋼搭建,狹小、潮濕、悶熱、不通風,人在裡面都直不起身子,還常常有半下積水。官兵們在這樣的陣地上只能穿短褲打赤膊,留著長須,蓬頭垢面,很多人甚至赤身裸體,半泡在水裡。因為陣地上極為悶熱、潮濕,很多官兵得了爛襠病,癢得不行,坐不下,睡不著,痛苦異常;指戰員們在陣地上天天挨敵人的炮火,隨時有負傷犧牲的危險。因為生活過於單調,時間長了,腦子裡都難以接受比較深刻的東西了;在陣地上的閑暇之際,官兵們的娛樂只有看小人書、甩撲克,或在石壁上刻刻畫畫,寫些什麼「北京飯店」之類的標誌聊以自慰。最大的奢侈,就是合夥下頓麵條改善,或是後方能通過電話給放上一段音樂;在老山戰地,官兵們執行任務回來後喜歡跳上一段迪斯科,並用炮彈殼、水桶、汽水瓶做成打擊樂器,再配上難得的吉他,盡情扭動,釋放著飽受壓抑的緊張情緒。這也有一個留名軍史的稱呼——「坑道迪斯科」。
影片中,官兵們身著的是85式軍服。85式軍服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3年多時間,但看過1984年建國35周年大閱兵的人都能感到,穿著85式軍服的受閱官兵是何等的一流氣質!這是繼1965年取消軍銜制之後,解放軍官兵們再一次戴上了威風的大檐帽,佩上了軍種肩章,使得軍容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觀。而且,85式軍服還第一次區分了常服和作訓服。如影片中在作戰、訓練和勞動時,官兵們都戴著65式解放帽,只是將全紅五星帽徽改成了「八一」五星小帽徽,並著常服和制式襯衣。張副團長特殊點,喜歡穿早期主要配發給偵察兵的雙面迷彩服。當時還只是初步區分了常服和作訓服,幹部和志願兵的作訓服就是65式幹部服,士兵則制服、作訓服通用,都戴解放帽。要到換裝87式軍服時,才有了專門的作訓服。
在影片的結尾,邱原得知張副團長是夫妻同上戰場後,決定不去教導隊集訓,而是第二天一早就趕回部隊,繼續參加戰鬥。這是一段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的情節。在經歷了生死考驗後,邱原成熟了,他作為共和國第四代軍人的歷史使命感爆發了。觀眾們將欣慰地感到,祖國的鋼鐵長城已後繼有人。正是在這種歷史使命感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激勵下,人民解放軍才能代代薪火相傳,前仆後繼,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用電影《從奴隸到將軍》中陳毅評價羅霄將軍的兩句詩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了:「生死尋常事,奮鬥與君同!」
《雷場相思樹》就是這樣一部影片,鮮明刻畫了1980年代的那場戰爭,展現了那一代青年軍人的追求和特點,留給人們以歷史深處的幽幽思考。
最後,以影片中的一段情節來作為本文的結尾吧。不過,這並沒有表現什麼慷慨激昂,而是深深打動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柔軟痛處。在359高地的越軍掩蔽部中,邱原問默濤:「如果一邊是愛,一邊是死,你選擇哪個?」默濤則一邊對著繳獲的鏡子整理儀容,一邊悠悠地答道:「我們都還生未盡興,愛未盡情呢。」一分多鐘後,默濤就觸雷犧牲了。
推薦閱讀:
※電影《蛇谷奇兵》中坦克過石板坡的歷史原型
※對越功勛部隊55軍被撤銷內幕
※老電影《閃電行動》背後的故事
※老電影《長排山之戰》背後的故事
TAG:中國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