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37
來自專欄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
睿宗李旦登基後,全部朝政均委於母后,自己在朝堂上不發一言以求自保,從此之後的十幾年中朝政盡在武后掌握之中。
公元684年(嗣聖元年),就在唐朝政權亂雲飛渡之時,吐蕃國內也正在為瘟疫的大爆發頭疼不已。在吐蕃的歷史上瘟疫曾多次大規模流行,這可能和西藏地區醫藥相對落後有著直接關聯,據說松贊干布就是死於瘟疫流行。在多次的瘟疫流行中,各種政治勢力也利用天災推波助瀾,甚至佛苯之爭也曾利用過瘟疫來打擊對方。這次瘟疫流行導致大量的牲畜死亡,為了減少瘟疫的流行,吐蕃專門召集了議事會議,將死亡的牲畜深埋處理,以減少瘟疫的流行。
公元685年(垂拱元年),大相欽陵再次率軍侵擾西域,吐蕃軍隊在大漠草原上縱橫穿插,橫行西域,連敗唐軍。西域形勢迅速惡化,唐朝之前幾年在西域布置的據點被吐蕃一一拔除。無奈之下,垂拱二年十一月武后下令廢除于闐、安西、疏勒、碎葉安西四鎮,這是唐朝第三次廢除安西四鎮的設置。但是對於心高氣傲的武后來說,西域敗退四鎮被廢,是絕對不能咽下去的惡氣,於是唐朝開始在西域重新布局,爭取當地突厥部落的支持,以圖尋機再戰吐蕃。
武后深知西域土地廣袤平闊,唐朝步兵絕難與吐蕃騎兵相持,於是有意從其他方向進攻吐蕃,減輕西域的壓力。此時有人洞悉上意,侍御史王求禮給武后出了一個餿主意,慫恿武后徵發梁(今陝西漢中)、鳳(今陝西鳳縣)、巴(今四川巴中)州民眾從雅州(今四川雅安)開山通道,出擊西羌,討伐吐蕃。聽到這個計策,武后一時間頗為心動,所幸唐朝著名詩人陳子昂生於蜀地,深知蜀地邊情,急忙上書武后,力陳雅州諸羌從未叛唐,現在無罪而伐,是逼其反叛,投靠吐蕃。而且吐蕃屢次攻伐蜀地,均未有突破,皆賴蜀地山高地險,今國家乃開其險,役其人,險開則便寇,人役則傷其財,若吐蕃趁機以諸羌為內應,則蜀地天險自破,蜀地必失。再者得西羌而不足已富天下,為此戰卻靡費甚多,屆時國將因黷武而亡。武后其人隨好大喜功,但也不是不明之人,於是打消了這個荒唐的想法。好在武后沒有堅持己見,走過川藏線的人都知道,王求禮所說的從雅州(雅安)入藏的線路,幾乎就是現在的川藏線318國道,這條1954年才修通的國道線全長2000公里,穿越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橫跨14條江河,一度被中外地理學家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公路",以唐朝時的生產力水平,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計劃。
公元689年(唐永昌元年)五月,經過幾年準備和布局,武后命文昌右相韋待價為帥出征吐蕃,出征前依照慣例應派太監為監軍,武后認為將帥出征應掌控全權,以監軍掣肘將導致將帥無度。由此可見武后對於韋待價的信任和青睞,這可惜這次武后所託非人。韋待價軍至寅識迦河(今新疆霍城以西)邊,欽陵親率大軍與之交戰,這次欽陵又用了誘敵深入之計,吐蕃故作敗退,將唐軍誘致草原深處,而後欽陵命人包抄唐軍側後,斷了唐軍糧道。唐軍正與吐蕃主力僵持不下,聽聞糧道被短,軍心大憾。此時天降大雪,天寒地凍,唐軍糧資匱乏,士兵多凍餓而死,韋待價無奈只得敗退回高昌城,敗退的路上因為韋待價不善於安撫士卒,唐軍幾乎嘩變,吐蕃軍隊趁勢掩殺,唐軍主力的撤退變成大潰逃,唐軍損失過半。武后聞知唐軍大敗震怒,將韋待價流放,副將皆斬。
武后這次欽點的將領被證明不是她所期望的經略西域的帥才,而真正能夠以為柱石的名將,卻在獄中屈辱的死去。黑齒常之屯駐河源,屢敗吐蕃軍隊,七年之內吐蕃側目而行。而後縱橫漠北,連敗東突厥可汗,就是這樣一員鎮邊驍將,在此年被酷吏周興誣衊謀反,黑齒常之不堪受辱,於獄中自縊而死。黑齒常之在軍中之時,帶下寬厚,威望甚高,將卒樂為之死。常之死後,唐軍將士皆哀其冤,河源軍事漸漸崩壞。
推薦閱讀:
※電車之狼有哪些人物?
※姜子牙的封神榜是怎麼排的?
※山洞裡的宮殿,天下第一崖墓,郭沫若聞訊親自挖掘
※歷史上的戚家軍是如何滅亡的?
※用艾略特波浪理論看人類歷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