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度的霸道總裁----------電影《美人魚》的妥協與共謀
來自專欄 The Frostmourne of Person
預警:這是篇戴著腳銬跳舞的評論寫作練習,寫得中規中矩且十分保守,可能十分無聊。
《美人魚》的票房很不錯,觀感上也是一部非常具有周星馳的味道的喜劇。貢獻了票房的觀眾們可能出於各種各樣的理由,或為周星馳的情懷,或者只是和朋友去電影院找那麼一部名導演拍的喜劇去完成看電影這個社交活動。但是電影中透露出的仇富心理以及簡單化處理社會各個階層人物的創作方式讓人不吐不快。
提到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在幾百年前寫出的劇作《哈姆雷特》 ,有這麼一句流傳甚廣的評價: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無法考證真實性的話,也可從側面說明莎士比亞所塑造藝術人物的十分立體,其血肉豐滿可供後來人做不同的理解提供了可能。莎翁生活所生活的17世紀,大眾傳媒遠遠不及當代的發達,不用像商業電影一樣考慮商業上是否成功也為創作複雜立體人物提供了空間,反觀票房大賣的電影《美人魚》卻在影片中塑造了一群毫無深度,十分扁平化,卻符合一般大眾審美與認知的霸道總裁、邪惡的富人、鄉下來的傻白甜等形象。在此本人故意「誤用」用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所書著作《單向度的人》作為標題,說明電影中的人物塑造中的單一化、扁平化的問題。
我國社會這30年來發展很快,生活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人無論是在物質生活上還是精神生活都出現了較改革開發之前不同的顯著差異,不同群體間的審美差異也十分明顯,一部電影作品可能在屬於精英階層的評論家與有機會接觸大量作品的都市中產階級看來十分不堪,但在電影市場上依然能獲得大量票房,這其中的割裂與差異就是各個階層間審美差異的佐證。
應該說這部《美人魚》從開場對富人窮奢極欲的誇張描寫以及霸道總裁的人物塑造都是迎合了一些大眾對富人固有印象預期的,談及富人必定窮奢極欲、香車美女、大單生意、頤氣指使手下、奢華聚會、為了錢不擇手段等等。
以作品中作為男主角的霸道總裁劉軒為例,開場就是在一棟別墅內和另外一個老總談一筆大單生意,之後立馬跑車一開,切換至下一個場景,立馬就是一群頂著外圍嫩模臉的各色美女以及有保安把守的的泳池的宴會,之後同一場景中又發生了霸道總裁丟名表入水,引眾人跳池撈表以及和作為女反派的另一女富豪的調情等事件,這一幕幕完成了大眾對於富人心理圖式的預期,滿足了受眾的需求,順帶又強化了一些人對於這種窮奢極欲生活的嚮往。
我們都知道一個活生生的人是十分複雜和立體的,每個人所經歷的的生活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都能變成故事。真所謂:藝術來源生活,又高於生活。同樣大眾眼中的上流階層也不例外,他們的世界裡不僅可以有一般屌絲意淫中的香車美女,還有更多的艱苦創業、忙碌的生活、發跡過程中的大量曲折、面對工作時的壓力等等,而不光這些扁平的霸道總裁以及充滿誘惑力的美女總裁。從藝術創作角度來說這樣的人物塑造無疑是不合格的,從傳媒的價值傳播角度來說這樣的作品也拉低了大眾的審美認知,並沒有讓傳媒的受眾方認識到現實的複雜性與多變,反而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眾的誤解,不利於彌合社會各個階層間的間隙與鴻溝。
這就是本文所故意誤用的「單向度」,原本指在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洗腦下,變得毫無追求、毫無批判性只會認同現有生活和認知的人。幸而這個社會足夠廣闊和複雜,個體之間看法可以出現足夠的差異,不同的聲音也可以通過各個不同的新媒體渠道發表出來,法蘭克福學派所設想的文化悲觀論下的文化工業與藝術創作並沒有變成現實,值得注意的是在網路新媒體這一圈的評價雖然多樣,但並不能保證這些評價的流通性,如果「圈子」不同可能完全不會看到與自己認知相左的不同看法,這種傳播的選擇性接觸在互聯網的新部落時代下的圈子劃分中反而還得到了強化,如何消除這種強化帶來的負面效果,讓人們做到兼聽則明,迴避偏聽則暗,更客觀的看待事物,這就是留給傳播學研究者以及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