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資本如何砸出行業臨界點?

資本如何砸出行業臨界點?

來自專欄 媒介360

到現在,還是有不少人看不懂,互聯網土豪式的燒錢模式。

  網路上有段子說:「最近大城市生活水平上升很多,因為全世界的VC投資幾百億美元,基本都補貼給北上廣人民了。」雖為戲謔之言,但也點出了近年互聯網創業的基本模式:通過砸錢跑馬圈地,虧本賺吆喝。

  尤其是所謂的O2O領域,現在充斥著各種的補貼大戰、紅包大戰。業界看到的是,不少企業都在「燒錢」買客戶,如1元電影票、5折酒店促銷、免費坐專車等,這些企業毫不猶豫地將巨額資金用在非提高企業盈利的地方。

  仔細翻看美團、大眾點評、滴滴快的、去哪兒、愛奇藝等公司的財報,虧損之金額,著實令人咂舌,但這些公司再資本市場仍然廣受追捧,享受著極高的估值。

為什麼會存在這個現象,就得用資本圈的臨界點理論解釋。

  在投資人看來,什麼行業都能夠用錢砸出一個行業的臨界點,在通過燒錢達到臨界點後,接下來就能夠掌握行業主動權並享受壟斷式的利潤。

  互聯網專家沙水曾有一段通俗的解釋,互聯網的燒錢邏輯,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乾死對手,獲得市場壟斷權與定價權。把別人熬死,你就贏了。當你與競爭對手其他條件大同小異的時候,當你同時具備資本力量並用其去討好你的商家或用戶的時候,你可能就擁有了顛覆性的殺傷力,與此同時你的用戶數,市場規模與估值將大幅增長,從而獲得絕對的競爭優勢。

  「一件創業的事,如果依靠常規路徑發展完成一個重大里程碑需要2年時間花掉1000萬,但是當擁有更多的資金後,一年時間花費1500萬就可以實現,那麼資本的邏輯是——毫不猶豫的扔出1500萬用1年時間來實現。因為發展速度意味著規模優勢與估值空間,一年的先發優勢就是堅實的護城河,或者說一年的落後狀態將徹底從競爭遊戲中出局。對資本而言,多付出0.5倍的成本減少一半的時間成本,贏得的可能是項目估值成倍的增長,這筆赤裸裸的現實收益是很好算的。」

  離現在最近的案例,就是滴滴和快的的合併。滴滴快的用三年時間就變成一家估值近200億美金的公司,佔據了互聯網用車市場七成以上的份額,完全就是資本的力量。兩家公司經過數輪燒錢大戰,一年內燒掉幾十億,沒有把對方打死,倒把競爭對手都熬死了,最後兩家公司又在資本的撮合下選擇了合併,才造就了如今的獨角獸。

  還有一個經典案例是電商B2C。B2C在很長時間裡是很苦的,都不掙錢,甚至突然有一陣子VC都不投了,除了京東劉強東,都沒人投了。B2C作為一種業態,在用戶量、用戶增長情況從量變到質變後,那些年很多投資京東的人,都獲得了巨額的回報。相比未來能帶來的回報和市場空間,那些錢不算什麼。

但是,是否所有互聯網細分領域都適用資本的臨界點理論呢?

  有觀點就認為,這並不適合所有行業:若留不住用戶,再兇猛的補貼也填不滿這樣的商業模式。對於這類行業,當你錢燒完了之後,不少投資人會選擇放棄。

  以目前的O2O為例,這個完全靠補貼驅動的行業,已經形成了BAT三足鼎立的態勢。由於這個行業商業模式的同質化,用戶粘性差,只要三家繼續燒錢,就會一直難分勝負。視頻行業也面臨著這個難題,用戶跟著內容走,優質內容在哪兒,用戶就轉向哪兒,轉移成本很低。在雄厚資本的驅動下,誰也沒法兒把誰打倒。至今,各家市場份額相差不大,就只能靠繼續燒錢維持競爭。

  上述兩個領域,基本上已經都是BAT作為戰略性投資的板塊,才能進行不計代價地持續投入。一般的投資人,都已經把持不住,尤其是在資本寒冬下。

  「業績,只有業績才是根本。」一位從事了十年行業研究的券商人士說。在寒冬下,投資人不會再無限制地投錢給業績不好的企業,但是,面對真正優秀的、能夠成長為巨頭的獨角獸,資本絕不會捂緊錢袋。

原文鏈接:marcom365.com/Detail.as

推薦閱讀:

資本來襲,小生意人的利益誰來保護?
拆解《3G資本帝國》第九章
拆解《3G資本帝國》第八章
嘉程資本李黎對話名創優品葉國富:零售業都學小米和名創優品,誰都學不會
玩得了資本就能造得了車?仰融這盤大棋面臨僵局

TAG: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