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還有好奇心嗎?還會發展下去嗎?
一些胡思亂想好奇心對佛教徒來說重要嗎?還是不重要?
對於佛來說呢?重要還是不重要?什麼事物對於佛還留有一些重要性呢?十四無記里不鼓勵瞎問瞎好奇,那對於佛來說,祂有資格去問去好奇了嗎?有成果嗎?人類能理解哪怕只是投影的投影的投影嗎?
如果一個人的好奇心能被充分的不停的滿足100年,那個人的心靈是什麼樣子?滿足好奇後,會用之前得到的去創造,恰當的創造能幫助繼續向上發展。這個模式是永恆的嗎?玄思無益?
佛的十個名號,正遍知……
明白學佛要學什麼,遠比學佛本身重要得多……
今天中午給瓢瓢把「死了能帶走的」、「死了帶不走的」、「修行要修哪個?怎麼修?」又說了一遍,他聽懂了,
朕很歡喜……
對於已經斷除了無明的修行者來說,好奇實際上是受苦的心尚未被探明。
苦在其中集起,苦在無明處集起,苦的心向系著的對象攀緣,離開它自己。受苦時,六根不能住立,六根發生變異。
好奇心是尚且有系著不能去除的苦的習氣。沒有系著的,沒有無明。沒有無明的,獲得正自覺。獲得正自覺的,不在苦中佇立。
好奇,是苦尚未盡。菩薩希望盡一切苦,消除一切無明。所以菩薩有漫長的路要走,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拔除一切無明,達到圓滿的正自覺。
菩薩修行時,苦逐漸趨於倒盡,好奇,即對苦的執著為有,趨於倒盡。
佛知道一切,菩薩若如法而問,佛會為解說,解說是苦,即趨於苦之倒盡。關於玄思,比如說佛教中的禪定的禪,古印度梵語中翻譯過來時,禪的音譯是禪那,漢語意譯是思維修,就是心無雜亂,專註思維的意思。但不主張漫無意義的亂想,否則,只會空耗生命時光,佛教主張的是,思維大事,會思維,善於思維。所以有正思維,如理思維的說法。
像十四無記,對於普通人來說,思維這些,討論這些,就是盡其一生,也思維不完,結果會荒廢了佛教修行中的超越人天神仙的解脫大事。白白耗盡了寶貴的解離線會。所以對這樣的事理的好奇心,佛教不主張常人去耗時間,但佛在經中對智慧高超的人講解過十四無記。佛教要求對大事,主要是超越人天神仙的大事,既永遠長生不死,永遠快樂幸福,永不墮入地獄等輪迴苦海。要對這樣的大事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要求經常思維這些道理,修習這些問題。但一個人的好奇心能被充分的不停的滿足100年,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說,漸教菩薩,這樣的大乘學修者,是比神仙阿羅漢根基高的多的人,漸教菩薩,要修三大阿僧衹劫才算達到十地菩薩的地位。這三大阿僧祗劫是一個不斷好奇,不斷學修達到更高層次的世界景象,是這樣的過程,三大阿僧祗劫是多久呢?一劫大約相當於八十億年以上這麼久。三大阿僧祗劫大約是三個無數個(此處的無數是佛經中的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的數量詞)八十億年之久。在這麼長的時間中,菩薩一直對無窮無盡的世界進行著好奇,探索,學習,修鍊,達到,超越。再好奇,再探索,學習,修鍊,達到,超越,,,,,,這樣無數個輪番上升的過程。 經過這樣的不斷攀升的三大無數個八十億年之後,漸教菩薩達到十地菩薩品位,再經過一百劫(約八千億年),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既佛的果位,這時達到遍知的地步。既遍知無數世界,無盡宇宙的一切塵塵沙沙,一切宏觀微觀,過去未來現在,甚深奧妙的一切萬事萬物,對這些一切法達到無所不知的地步。這時才不需要好奇了。。
佛是全知啊 它要好奇心幹嘛使?
胡思亂想和某些人所謂的好奇心,其實只是一種攀緣心。而這種攀緣心我們一直都在努力滿足。所以如果沒有察覺這種攀緣心的來源,即使滿足兩百年,也只不過是凡夫一個。對於慾望來說,如果滿足的是貪嗔痴,就如同抱薪救火,只會越來越旺,而無法徹底滿足。所以你說的那種模式,很難實現,而且無法永恆。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有些人的好奇心會恆定下來,這種恆定的好奇心如果是正當的對事物的疑問,儒家稱之為格物,釋家稱之為疑情,這種就是解一份疑,得一份知,所有疑惑都解開,這一部分就全明了了。佛陀對某些疑問不支持的原因是生命對於修行解脫來說其實是很緊迫的,而且很多問題沒有修行的基礎根本無法理解,就像小學生沒法學微積分一樣。儒家也有類似的 子不語 的說法,這是由於客觀限定導致的,並不是說完全不鼓勵提問和好奇。佛教看重的是眾生的解脫。
這個好像在西方教育下討論的比較還有相對論
但請問你sat有2200分嗎
這個問題討論的是人類可能性,1960的美國討論現在1970的中國
你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別人在努力吧
但是,迷信(不懂還信)。
從「現實」來講,這樣的活動你要學會組織,這樣讓你地位進步,學者的工資也不是很高,像霍金這樣的人你也可以用商業生產
謝謝邀請。
是個人都有好奇心。推薦閱讀:
※五百羅漢堂,青山綠水間的「朝聖之地」為何興盛?
※佛是無悲無喜的嗎?
※地藏王為什麼去九華山西來禪寺?
※「當意識到萬物都如此完美,你會仰天長笑。」據說是佛陀所說。求文獻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