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布哈林擊敗斯大林執掌蘇聯,那會怎麼樣?

昨晚看到關於一條關於斯大林的問題,題主突然想起高中課本講到斯大林農業集體化的時候課本後面有段關於斯大林與布哈林的論爭材料,問題正是這個,今天一看好多大佬說我跟別人問題差不多, 真的是無心之舉,只是單純想要探討一下,畢竟今天看的話,布哈林當時的一些想法確實是比較進步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歷史的看法也不一樣,題主只是個喜歡歷史的學生,求知之心強烈,解我疑惑,感激不盡


瀉藥。

何時擊敗的?如果是1929年,那沒什麼可說的。蘇聯迅速陷入糧食收購危機,城市大饑荒、工人罷工乃至暴動,整個經濟崩潰,然後……然後就沒什麼蘇聯了。

當然布哈林也可能採取實用主義策略,利用亞戈達推行糧食壟斷制(統購統銷)什麼的。不過那樣的布哈林還是題目中的布哈林嗎?總之,至少布哈林的形象會和現在有很大差別。

至於在其他時間點上布哈林上台的話,又會是其他的景象了。比如亞戈達在1935年發動政變成功,聯合圖哈切夫斯基、楚巴爾之流把布哈林擁戴為名義上的政治領袖,這種情況下的布哈林當然可以「大有一番作為」,利用斯大林的五年計劃成果將蘇聯變成一個社會帝國主義國家,最後聯合英美擊敗德國走上人生巔峰也是有可能的嘛。也許現在俄共膜拜的就是鐵血大帝布哈林(亞戈達畢竟是猶太人,不適宜被如今的俄修所膜拜——畢竟他們現在反托洛茨基的最大理由不是托走資而是托有猶太血統)了。

總之,布哈林擊敗斯大林執掌蘇聯後能做到哪一步,固然要看他自身的努力,也要看歷史的行程。


謝邀請

1、列寧去世後布哈林是新經濟政策的主要擁躉。他的理念是:

奪取政權的無產階級正確政策,應該利用一切經濟力量提高國家生產力,新經濟政策就是這樣的政策。它最深的意義在於,第一次開闢了各種經濟力量、各種經濟成分互相繁榮的可能性,而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得到經濟的增長。

因此他的主張是:

擴大商品流轉,通過市場關係加強城鄉結合和工農結合,同時通過市場競爭逐步排擠城鄉資本主義成分。

過渡時期必需搞商品生產,利用市場關係,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制定經濟價值

最大的爭論在於農村政策,布哈林和斯大林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布哈林主張「發財吧」,號召農民發財致富,工業化資金不能剝奪農村,而是要發展農村經濟,擴大發展農村市場容量,農村富了,那麼工業就會發展。

————全對,但是!這個周期多長?能不能賽過元首的坦克車?那時還有蘇聯嗎?

2、至於說布哈林心地純良的,也也就笑笑。

布哈林和斯大林一起打倒了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盟,最後卻被斯大林無情拋棄。據說在一次農業集體化會議上布哈林曾經為此當眾撕破臉,說斯大林曾經悄悄說:「布哈爾奇克,你我都是喜馬拉雅山,其它人都是可憐的小蒼蠅!

可見布哈林也是希望,藉助斯大林來推行自己的路線。可惜他的路線就錯了,現實主義的斯大林不可能支持布哈林的小農理想主義;

1928年他失勢了,被要求去德國購買馬克思手稿;

列寧在政治遺囑中曾說:「布哈林不僅是黨的最可貴的和最偉大的理論家,他也應當被認為是全黨所喜歡的人物。」可見對這位書蟲,列寧還是了解的,可惜布哈林沒有自知之明;

3、真正奪走布哈林性命的,卻是基洛夫之死。

作為蘇共黨內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基洛夫是當時蘇聯最有水平的領導人之一,與斯大林粗暴的作風不同,他知人善任、作風民主。

在他的領導下,列寧格勒成了全蘇最活躍和最有影響的地方。

基洛夫

1934年蘇共十七大召開前,基洛夫已經成為蘇聯國內僅次於斯大林的二號人物。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基洛夫在黨內受歡迎的程度,十七大上,按規定對總書記斯大林的鼓掌可達十分鐘,其他政治局委員則不能超過兩分鐘。可是在基洛夫講話結束時,台下爆發了長時間的掌聲,也長達十分鐘。

於是很多人就把自己對斯大林的不滿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現有資料表明,十七大期間,大會的許多代表,尤其是老幹部曾在政治局委員奧爾忠尼啟則家裡舉行秘密集會,參加者有舍博爾達耶夫、基洛夫、埃赫、米高揚、柯秀爾、彼德羅夫斯基等人。會議商議用基洛夫代替斯大林,但被基洛夫斷然拒絕。並立即把這些事情告知了斯大林。

奧爾忠尼啟則

於是在第二天,十七大選舉中央委員的等額選舉中,基洛夫得票最多,居然只缺少3票,而斯大林得票最少,缺了270 票。選舉委員會主席扎通斯基將情況告訴卡岡諾維奇。後者說,必須讓斯大林比基洛夫多得一票。同時基洛夫親自勸說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退選。最後,大會宣布投票結果為:未投斯大林的有3票,未投基洛夫的有4票。

反對派的計劃落空了,因為他們不了解基洛夫:

早在1920年代初,蘇共全黨大辯論中,他就堅決支持斯大林,反對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1926年,正是斯大林他到列寧格勒接替季諾維也夫任州委書記。

同時,他和斯大林有著非常密切的私人關係。斯大林的衛兵在回憶錄中曾表示,長時間的聊天之後,斯大林甚至肯把自己的床讓給基洛夫睡,自己則跑到一邊睡沙發。

基洛夫遇害的消息傳到莫斯科之後,暴跳如雷的斯大林立即親赴列寧格勒察問此案。12月2日上午10時30分,斯大林帶同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等人乘特別專列趕到列寧格勒,下車伊始,他就在列寧格勒火車站痛罵了前來接站的國家安保人員。

抵達列寧格勒當天,斯大林就親自提審了尼古拉耶夫。之後,安全部門的高級領導人亞戈達、葉若夫也先後提審了尼古拉耶夫。不過,尼古拉耶夫都堅稱,他是單獨用私人武器完成謀殺。

葉若夫

除提審尼古拉耶夫之外,斯大林在12月2日還決定提審案件中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案發後馬上被捕的基洛夫的衛隊長鮑利索夫——正是他陪同基洛夫上了三樓。然而,就在去見斯大林的路上,鮑利索夫卻因車禍死於非命(車中的其他人一個也沒有受傷)!

相信這一「意外」肯定在加深斯大林憤怒的同時,也讓斯大林感覺到了此事非同尋常,因此,斯大林很快頒布「恐怖憲章」:以後類似案件必須在10天內偵結,極刑判決之後立即執行。

基洛夫的遺體,很快被運到了莫斯科,12月6日,斯大林親自為之主持了盛大的葬禮,並為其抬棺。

12月29日,尼古拉耶夫及其13名「列寧格勒中心」同夥被處決。儘管如此,法庭仍只判處季諾維也夫十年監禁,加米涅夫五年監禁。

但兩個多月後,一些斯大林參與了清除基洛夫活動的謠言傳播開來。一時間,大街小巷都流傳著基洛夫被吹捧成總書記職位的繼任者。因此,人們斷定斯大林就是暗殺基洛夫的幕後黑手。

徹查之後這些居然是亞戈達的內務部散發的,經過調查最終用情了真相:

1932年10月,一名蘇聯領導人、過去的托洛茨基分子戈爾茨曼,在柏林見到了托洛茨基的兒子謝多夫,並交給他一份文件,文件對蘇聯經濟進行了批評性的分析。

這份題為「蘇聯經濟形勢」的材料是在托洛茨基分子的雜誌《反對派通訊》中匿名發表的。戈爾茨曼還帶來了在蘇聯內部建立統一的反對派聯盟的建議。

儘管急速衰弱的「左翼反對派」當時已在很大程度上人心渙散、紀律松馳,但經常高估自己在蘇聯的影響的托洛茨基還是致信給自己的兒子:「我認為建立聯盟的設想是完全可行的。」

亞戈達

就在此時亞戈達也秘密接觸布哈林,並參加了他組織的反對派;

於是,1932年中央委員會秋季全會前夕,布哈林的主要學生留金在委員們中間傳閱一份布哈林寫的行動綱領。

「留金行動綱領」的內容,直到1989年才公布。裡面對斯大林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抨擊,其火藥味之濃,甚至連看了這封信的托洛茨基分子都誤以為這是由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發起的挑釁。

這封信中,斯大林被認為是「在復仇心理和權欲的驅使下將革命引到崖邊的喪門星」。信中布哈林公開號召除掉斯大林,他寫道:「繼續容忍斯大林的桎梏、他的專橫、他對黨和勞動群眾的鄙視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恥辱」。

最終,在該信上秘密簽名的中央委員居然有十七名,而他們也是1934年事件的主謀

到此一切都不可挽回了,脾氣本來就暴躁的斯大林發動了對前托派分子及其主要反對派——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的全面攻擊,從而引發了蘇聯歷史上著名的大清洗。

1936年8月法院再次審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一起判處死刑。

1937年,布哈林被開除出黨。

1938年2月,蘇聯特別軍事法庭,對布哈林、李可夫,亞戈達為首的集團進行公審

1938年3月14日,布哈林同李可夫亞戈達等人一併被槍決。

1940年8月20日,托洛茨基於墨西哥遭斯大林派遣的特工傑克遜暗殺。

總計有68萬黨政幹部因為此事被判處死刑,280萬判處有期徒刑

李可夫: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


既然這個問題建立在如果之上,那麼我就胡亂掰掰(瞎編腦洞)就是了(正文如下,太長不看出門右走:

193X年,一支訓練有素的神秘刺客潛入克里姆林宮,他們用突擊步槍殺死了以斯大林為首的所有蘇聯高級領導人,在這些領導人中,只有尼·布哈林由於拉稀而在廁所逃過一劫。

聯共布下屬所有機關第一時間立刻追查兇犯,他們首先懷疑的就是布哈林。但是由於屍檢的報告中指出犯人使用的5.56mm子彈並沒有在布哈林家搜到,並且布哈林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於是布哈林同志被釋放。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戰戰兢兢的說:「在廁所沒有聽到任何聲音。」由此,克里姆林案成為了史上幾大奇案之一......

在接下來聯共布的緊急會議上,布哈林被選舉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由此,布哈林叫停了斯大林的改革法案,而蘇聯也開始走向布哈林路線。為了彌補(最高)領導幹部緊缺問題,布哈林曾試圖召回在墨西哥的托洛茨基,但托洛茨基以吃不到墨西哥雞肉卷(意見不合)為名拒絕了布哈林的邀請,因此布哈林便單槍匹馬的將蘇聯引向了新的「布哈林大道」上。

在接下來的聯共布大會上,布哈林同志指出:

「.....要想將國家經濟總量有進一步的提高,就必須要堅持列寧同志的新經濟政策。但同時也要防範來自外國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先鋒隊隊伍內的自我腐化和斯大林時期的餘毒......」(選自《布哈林選集》馬列恩布毛譯書局1988年初版)

由此,蘇聯再度打開了國門,再度投向世界市場的懷抱。

但在打開國門後的前兩年,蘇聯經濟並沒有像布哈林承諾的那樣「有進一步的提高」,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蕭條,蘇聯竟然一時找不到可以對它投資的國家。於是布哈林劍走偏鋒,開始調整糧食稅,布哈林指出,要發展工業,就要有強力的農業做支撐,做到農業哺育工業。於是蘇聯進一步降低了糧食稅,為了解實際發展狀況,布哈林同志來到了烏克蘭的農村進行了調查,農民對自己逐日提升的生活水平感到高興,布哈林同志回到莫斯科之後指出:

「我國農業的發展多靠糧食稅和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階級。斯大林時期的集體化讓他們被迫殺死他們的牛,而現在政府成功的政策會讓他們帶著我們走向社會主義。」(選自《布哈林選集·再論糧食稅》馬列恩布毛譯書局1988年初版)

托洛茨基則明顯反對,他在《1932-1934年蘇聯的經濟改革》中則針鋒相對的批判到:

「與其肯定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不如強調小資產階級的破壞性,小資產階級總會在革命的時候搗毀宮殿,在革命符合他們利益的時候他們會參與,但當革命不符合他們利益的時候,他們寧願毀壞他們自己的東西也不願意上交公有。」

但一個外國放逐者是不會影響蘇聯政府的決策的,在糧食稅執行了兩年之後,問題開始接二連三的出現了。在1933年,烏克蘭農業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向莫斯科遞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指出:「由於現在農村人收入的快速提高,農民中有不少人擁有了可觀的財產,在私下中農民開始交易土地,那些有錢的「農村資產階級」開始向內戰中喪失勞動力的家庭購買土地。」這份報告引起了聯共布的重視,但接下來報告就如雪片般飛來,其次的噩耗來了:「由於國界的開放,那些鄧尼金分子、高爾查克分子等白匪開始滲透到農村,他們也有可能已經和農村新生的「農村資產階級」勾結,威脅蘇維埃的統治「

噩耗一個個飛來,由於農村資本積累的迅速超乎想像,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已經將近崩盤,大有資本主義經濟取代社會主義經濟的趨勢。而城市的問題也讓人不安,由於資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資料,導致蘇聯本地產品無法通過所謂市場競價的方法超過資本主義經濟,而由於經濟危機導致商品滯銷,現在資本主義國家都開始向蘇聯傾銷這些滯銷商品。布哈林忙著焦頭爛額,他在接見蘇維埃代表的時候說:

「列寧同志在《工會在新經濟政策中的作用》中教導過我們,新經濟政策要讓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在市場上競爭,而社會主義經濟則是必勝的。」

布哈林開始反悔自己的步子邁得太大了些,他原本認為原封不動的走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路線就可以了,但是時代在變,原本新經濟政策的隱患卻被放大了,這些隱患本應在20年代末就應該去除的。他又想起來斯大林,他會不會看到這一切嗤笑我呢?他又想起了列寧,他不敢去想列寧看到現在由於資本的炒作導致房價瘋狂上漲、人民的工作時間被壓榨到10-15小時、私營企業的數量多過了國企和資本家又囂張的大搖大擺的在這個國土上。布哈林想,也許他會生氣到把自己雙眼挖去讓後跳回列寧墓;還是會一眼看出本質,並向我這個執行弱手給予一定的建議?

托洛茨基倒是冷嘲熱諷:

「不要這樣下去了!是要揭下遮羞布順理成章的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在無產階級推翻你們之前回到社會主義的軌道上?」(《至聯共布的一封公開信》1934)

對於這場改革的改革,布哈林無處下手,就如列寧說的一樣,他是一個「優秀的理論家」,但...算了。

1935年,蘇聯國內發生了大規模的黃俄叛亂,一群人舉著「迎回皇帝」的口號在梁贊起兵,參加叛亂的群眾也數不勝數。布哈林根據革命經驗照方抓藥,先加強了聯共布對軍隊的領導,隨後派出了以圖哈切夫斯基為方面軍司令,基洛夫為政治委員的東方方面軍作為主力,以布留赫爾的高加索方面軍攻擊側翼,而布瓊尼的預備方面軍則隨時接應。戰爭持續了三年,最後雖然平叛成功,但是由於此事入獄的白軍姦細、煽動者和狂熱信徒無計其數。此事對蘇聯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由於白軍的焦土政策、農民的不配合和燒殺搶掠使蘇聯的農業水平回到了1927年,而對蘇聯的工業打擊也很大,蘇聯170萬產業工人減少到100萬。失去主體的先鋒隊很容易讓官僚奪取權力,這一點布哈林再清楚不過了。

於是1938-1941年,蘇聯開始重新執行五年計劃用來恢復經濟。但是由於蘇聯太弱了,德國竟然沒有找它簽互不侵犯條約。

1941年,德國對蘇聯執行巴巴羅薩計劃,蘇軍的戰鬥力讓德軍刮目相看,蘇軍經歷了兩次內戰,戰鬥經驗豐富,且國內由於沒有將領遭到清洗,因此沒有損失人才,最關鍵的是領袖布哈林對軍事放權給了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指揮官可以自己拿主意而不是聽不懂軍事的傢伙瞎BB。蘇聯頑強的抵抗讓德國人印象深刻,德國在6-8月僅佔領了明斯克,僅消滅30萬蘇軍,蘇軍利用戰略縱深誘使坦克和步兵軍團長距離脫節並各個殲滅,雖然沒有殲滅一個裝甲集群,但優秀的指揮為戰爭贏得了時間。

但蘇聯的多炮塔理念坦克過於落後,於是布哈林通過了T-34坦克的考核,並允許一部分坦克安裝ZIS-2坦克炮,但是這些坦克列裝軍隊至少在1942-1943年之後,而和蘇聯關係較親密的美國和英國開始贊助蘇聯軍工業,蘇聯軍工業要薄弱於農業,因此蘇聯的軍工業獲得一部分提升。

1942年2月,蘇聯在布列斯克擊敗了德軍,蘇聯強大的坦克讓德軍無所適從,蘇軍獲得勝利。但是由於軍備補給不足的問題,1942-1944年,蘇聯和德國進行了反覆拉鋸戰。直到1944年夏,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和朱可夫大將橫穿保加利亞,最後在德軍防線四處開花,1945年取得了勝利。

1947年,布哈林同志在矛盾中離開了人世。

由於布哈林的政策,導致沒有多管閑事的國際援助瓷國革命,最後由毛爺爺自己打下了瓷國。由於二戰蘇聯反法西斯的功績過大,1945年英國工黨上台,1946年美共成為第三大黨,各國共事業發展欣欣向榮,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沿用了新經濟政策。但是,由於新經濟政策本身的弊病和布哈林改革的失敗,大多數東歐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僅停留在憲法上,英國在1949年也宣布自己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它具有英國特色(有女王)。

社會主義進入了假全盛時期,很多國家宣稱自己成為了社會主義政權,但他們都不是卡馬說的革命國家。

至於托洛茨基,他在美共邀請下來到了美國,並成為了KFC老爺爺,KFC也發布了新品「先知雞塊」

在這種社會主義之下,托洛茨基恐成最大贏家

2018年,一個人打開了知乎客戶端,滿懷憧憬的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斯大林改革成功,那麼蘇聯會怎麼樣?」他回頭看了一眼那白藍紅三色旗,眼中放出了希望的光。


謝邀,區別不大。

斯大林現在的名聲這樣,讓人誤以為全是「史達林」這個個體符號造成了蘇聯的一切不堪回首,造成了布爾什維克陣營的全球大失敗。但其實,換做布哈林,同樣難以避免,因為那不是斯大林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列寧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異化(兩者雖有聯繫但絕非同一性質,一些主要方面甚至對立),造成的路徑依賴,非人力可改變。如果布哈林不想對農民以超過內戰征服的烈度進行改造,他也會被蘇聯高層內部的邏輯踢出局,因為那意味著「無產階級專政、先鋒隊」失去空間,布哈林的能力更無法把布爾什維克轉化為俄羅斯民族的全民黨。

當然,同樣也有馬克思學說本身的閉門造車漏洞,如對普遍地權武斷為必然兼并,發明「小農意識落後論」,從中推出的階級鬥爭不可避免、及反對主體民族大民族主義論(因民族主義本質就是階級互助普遍私有一致對外),而階級專政雖非馬克思強調,但從中推導,又被列寧主義捕捉漏洞。

這裡面有欽察汗國征服俄羅斯後留下的農奴制因素與蒙古汗國的極權雛形,也有列寧作為理論家以《怎麼辦》(先鋒隊理論)、《國家與革命》(階級專政理論)鎖定的路徑體系,還有涅恰耶夫《革命者教義問答》這樣的虛無黨前驅影響(參考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的群魔和罪與罰),乃至猶太教神權結構,和歐洲中世紀-資本主義寡頭農奴制及其極端發展「雅各賓理論」的影響。而史達林,只是個人因素,讓這一過程充滿了古拉格,但並不等於沒有史達林,就一定沒有古拉格群島。畢竟,連托洛茨基這樣想要超越先鋒隊甚至階級專政理論,試圖銜接馬克思初心並為之死難的,國際共運里罕見的偉人,都無法真正擺脫這一宿命,這也是他被史達林制約而最終鬥爭失敗的原因。

參考:

別鶴:政教合一的宿命與神權之軛——讀多伊徹《先知三部曲》?

zhuanlan.zhihu.com圖標別鶴:成吉思汗:通往奴役之路的極權先行者?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來來來,題主自己選,三個選項代表了啥自己清楚


推薦閱讀:

2/2 【美國歷史上的今天】斯大林邀請杜魯門來蘇聯做客,杜魯門說……
如何通俗的解釋前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大清洗:列寧式政黨的必然之路
關於古拉格的真實情況?

TAG:歷史 | 蘇聯 | 世界歷史 | 斯大林 | 歷史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