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相無分別的疑問?
比如我看到一個藍色杯子和木筷子,我只是通過了我眼睛的功能看到了,而沒有後面的念頭,哦,這是一個杯子,這個是藍色,這是木質的,這是筷子。而只是看到了這些「東西」。那到底看的時候是對這兩者認為沒有不同,還是有不同呢?只要有認為不就是分別了么?所以是不是應該扔掉所有以前接受的觀念,概念,只是帶著看的功能去看,而沒有看完之後的一切起心動念么?但是一旦有另一個人產生交流,比如佛要說法說: 你看這棵樹,怎麼怎麼...總不能說你看「這」,所以無相無分別到底是怎麼個無相無分別呢。煩請善知識解答,感激不盡!
靠枕在人看是用來靠在後腰坐沙發上更舒服的,
在狗,尤其是二哈看,是用來撕碎了爽一把的……
如果您認為狗狗拆家是不分別,那學佛就是學得跟畜生一樣嘍?!
無相也好,無分別也好,無執著也好。這是果上的話,定慧到了,自然無這無那。
您不能倒果為因,把成就境界的果當作自己修行開始的因啊……
有錢了買艘遊艇,您不能琢磨著我把遊艇弄回家去那我就有錢了。對不對?!
修行的出發點就錯了,後面兒怎麼可能對哦……
無分別的分別不是指你對客觀事物的分別,比如對顏色,聲音等的識別能力不算佛教平常講的分別心。在俱舍論中記載,分別心有三種,分別是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
1.自性分別是指對客觀世界的分別,多產生於前五識,即,對色聲香味觸的直觀認識,並且常行文寫道,自性分別不算分別心。
2.計度分別是指個人的主觀分別,包括對事物的分析,總結,感想等認知,主要產生在第六識,而我們常說的分別心主要是指能引起愛染的計度分別,比如由於種種觀念而喜歡一個人或者不喜歡一個,這樣的分別心才是佛教所謂的分別心,它可以引起思慮上的煩惱,而這裡面不包含之前講的自性分別。
3. 隨念分別,就是指記憶方面的識別能力,同樣,記憶也可以引起煩惱,因此分別心也會存在於隨念分別。
綜上所述,分別心並不是指對客觀存在的分別,而是指主觀方面可以引起煩惱的觀念或者記憶,因此題主講的筷子杯子以及它們的顏色等分別,都不算分別心,因為這些叫自性分別。
無相 是於相不住相,
無分別 是不起分別。
你看到的形色,無論分別與否,動念與否,皆是相,所以無相是超越你的感官知覺的,你提到的單純看,實際沒有單純,因為你潛意識中已經有慣性認知去自動化抓取耽著,這是平常心理意識狀況無法認識到的,必須要深入止觀禪定,才能現觀,這是原始佛教的路數。
至於無分別,也是超越你的思維的,因為思維即分別,但是還有超越無相無分別的,所以金剛經雲,無所住而生其心,道家雲,無為而無不為。
這個不是自己抖機靈開腦洞一個人悶頭亂想的,好好系統學習聞思佛經義理,並靜坐禪修吧
@齊天大聖 胡說八道什麼?俱舍論,是彙集小乘法義的論著,無相無分別是大乘般若空宗的方便語,在本土於大乘禪宗大興開花散葉時,廣泛流傳於民間,你片面截取分別字詞,不觀察上下語境,胡搬亂套,你到底腦子清楚不清楚?先把你自己身心分裂,一會大乘一會小乘,即大乘又小乘,又不是真正大乘又不是真正小乘的四不像的身心融合咯,先把自己整明白你到底走的是哪條道?還是只做嘴巴頭腦里混亂不清大拼盤的佛學學問家?你這樣亂套經論,自己到底有沒有按照自己的道路這個樣實修過?你這樣的惡見惡徒,照搬經論,不怕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自害害他,害人慧命?
@李韻繪 @法嘉宗智 嘖嘖,配合的蠻好,接著繼續抬轎子唱戲。 @李韻繪 今天一不小心,看瞎咯一隻眼,被一隻搞個人崇拜追星的粉絲狗給忽悠咯,哈哈噶
這位大師到底有多少死忠粉,在知乎埋伏時刻準備炒作抬轎阿? @李韻繪 你知道不咯?有沒有主策劃呀?屁大點的孩子,羽毛未豐,就學會搞這種7788的鬼東西,釋迦佛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呢?兒子比老子還孬瓜。以後再見到你 @李韻繪 這樣抬轎的狗腿子,見一次打一次,絕不手軟。
個人以為,無相就是如實知相,不取相。
什麼是知相,如何不取相?
例如平常看到藍色杯子,喜愛,取相的過程。有眼,色。緣眼,色,眼識,生觸,觸緣受想行。受(感受),想(印象)這是藍色杯子,這是相。行(思,趨勢,造作),在這裡如果你喜歡此藍色杯子想擁有它,此處因為無明發生貪愛的聚集生起,取的集起,識也隨之生長,苦的潛在趨勢增長,輪迴趨勢增長。
所有過程都包含在五陰(色受想行識)及十二處(眼色/耳聲/鼻香/口味/身觸/意法)之中,也就是佛陀說的一切。做任何理解,觀察,都必須先對它們如實知。正觀五陰十二處的集起,消散,樂趣,過患,可以了知一切非實。佛陀比喻說,色如波濤,受如水泡,想如海市蜃樓,行如空心芭蕉,識如幻術,沒有真實,堅固的存在。五陰是從前業力所生,因緣生法;讓世人以為一切皆是堅固真實的存在,從而產生愛,取,生死輪迴不止。然而因為它本身就是無常因緣所生,無常生無常,是生滅法,找不到真實堅固永恆。執著於它,當然也會陷入無常生滅也就是苦。知不實,知過患,而後知離: 離愛,離貪,離取。這樣如實知相。
修無相前需先修空法印: 觀察五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凈,解脫,這是空。在知空的基礎上,入定深入如實觀察,於是六外入(色聲香味觸法)相斷,消除「色聲香味觸法六相是實」的概念,這是無相。同時了知,一切取著皆因世人執著若有/若無二邊,因有境界取著,心計著,無明驅使輪迴。如實觀集而不取無,如實觀滅而不取有,兩邊都不取,依此消除恆有見和斷滅見,因而消除取相,從而越二離相,相取俱斷。這樣不取相。
既然諸相的性質都是無常,苦,非我非我所的,無分別也就很好理解了。當然,有時還是需要取相,例如為了得到解脫進行的禪定,需要的光明想,各種取相,這是為了除去無明的步驟,就象為證解脫的熱忱慾望一樣。
無相也是聖法印之一,非常重要。但僅憑空,無相還不能離慢,不得知見清凈。就象洗很髒的衣服,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徹底洗乾淨,不是一道,何況習氣。對五陰十二處的觀察感覺也是要一直持續地進行,才會漸漸有些收穫。
佛教有非常質樸具體的教義和方法,不了解這些基礎,對名詞依於日常生活基礎的憑空想像容易產生誤解。個人理解有限,如有謬誤歡迎指正。
再補充一句,其實只是依據日常生活的經驗也可以了解一下無相。比如從對象說,這裡是一幢房屋。一千年之前這裡是什麼?或許是草地。一萬年呢?或許是土地?一億年呢?或許是大海?萬億年呢,是虛空?時間無窮盡,那麼這裡究竟是什麼?又比如從感官說,如人眼的可見光是一個波長範圍,看到的是這樣的相,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十倍的看到的是什麼樣子的相?萬倍呢,萬億倍呢?因為這又是一個無窮的數字,因此其實這個相究竟是什麼?何況無窮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極荒謬的事。這樣的想法本身並不能離苦,但會讓人感覺到苦,並生起離苦的願望。佛陀說他只教授苦和滅苦之道,這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基於感官想要獲得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是不可能的,而離苦卻是可能的。
推薦閱讀:
※各種宗教對於異教徒的態度是怎樣的?
※一些學佛的修行人,死後為什麼會身軟如眠,屍體不會像普通人一樣僵硬?信徒眼中的瑞相可用科學解釋嗎?
※近期想研究佛學,但是是個無神論者,只是想要找尋更加幸福的方法,那麼我要從哪裡開始看,能看些什麼?
※既然佛陀不認為自己偉大,那為何人們認為佛陀偉大?
※虛雲老和尚:如何斷了妄想?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