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嬰兒出生就要打很多疫苗,怎麼預防那些可能嚴重的副作用?

本問題已收錄至圓桌 ?疫苗接種二三事,更多疫苗相關內容歡迎關注討論。


兒童出生後會受到各種細菌、病毒的侵擾,6個月以內的兒童往往通過獲得的母傳抗體的保護而免受感染。但6個月後,隨著母傳抗體的逐漸衰退,兒童會暴露在麻疹、脊髓灰質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多種疾病的感染風險中,若想兒童獲得足夠的保護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按照免疫程序儘早接種相應疫苗。

疫苗跟所有藥品一樣,對於人體是異物,接種疫苗也會發生一定的副作用。由於疫苗的生物學特性和個體差異,在誘導免疫系統產生對特定疾病保護力的同時,少數接種者也會發生副反應,常見的是低熱、局部紅腫、全身乏力等一般反應,嚴重副反應極低。據WHO統計,接種疫苗出現急性嚴重過敏反應的比例是0.7-20/100萬劑。接種脊灰減毒活疫苗出現相關麻痹病例(簡稱VAPP)比例是2-4/100萬劑(首劑1/75萬劑,後續劑次1/510萬劑)。監測表明,我國國產疫苗副反應發生率並不高於進口疫苗。隨著各種疫苗使用量的增加,相應傳染病發病下降,人們的關注點逐漸從疫苗有效性向安全性轉變。跟患病風險相比,疫苗副應造成的損害微不足道,如果怕疫苗副反應卻甘願冒患病風險,是非常不明智的。儘管有時疫苗副作用不可避免,但工作中我們應努力將發生副反應的可能降到最低:①接種前和醫生做好溝通。準確告知接種醫生孩子的健康狀況,是否患有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嚴重的心臟、肝臟、腎臟疾病等,一周內是否有發熱、腹瀉、皮疹等患病狀況及用藥情況,最近幾天是否接觸了患有傳染病的人,是否對某種物品或者食品、藥品過敏等,便於接種醫生根據孩子的情況判斷是否適合接種。②接種後做好觀察。接種後在現場要留觀30分鐘,沒有問題再離開。回家後讓孩子充分休息,避免劇烈運動,適當多喝水。接種當天不要給孩子洗澡,防止受涼及局部感染等。接種後出現低熱、局部紅腫等,不必特殊處理,一般1-2天即可恢復。若出現高燒持續不退或高熱反覆、哭鬧不停等情況,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李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


我家有一本繪本,裡面有一句樸素的話,是一個媽媽跟孩子說的:「打疫苗就是為了不生可怕的病啊!」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疫苗接種本,入學入托的時候是需要查驗的。沒錯,這就是國家的「強制疫苗接種」(或者叫計劃免疫),裡面包含了能夠預防12種疾病的疫苗。

那為什麼要強制接種呢,給大家舉幾個例子:16-18世紀,天花幾乎佔領了世界各地,且有超過60%全球人口遭受天花的威脅。18世紀末年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琴納發明了「牛痘」預防天花的方法後(之前也有其實我國也有類似的種痘,但沒有推廣)很快在歐洲推廣,有效控制了天花的發生和死亡率,1967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起全球推行天花疫苗接種。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傳染病被徹底消滅。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就停止了天花疫苗的接種。

再說個英國疫苗的故事:1998年英國有一項針對12例兒童的研究稱麻腮風疫苗會引發孤獨症,引發了一場公共健康安全的大恐慌。後來經過大型人群研究顯示,孤獨症與麻腮風疫苗接種間並沒有相關性,儘管有大量證據證明這一理論並不恰當,但媒體和互聯網上依然很流行這一說法,許多父母因此拒絕或者推遲讓孩子接受麻腮風疫苗。英國的麻腮風疫苗免疫接種率出現了急劇下降,從1995年的92%下降到2003年的79%。2008年6月,即英國在消除麻疹後的14年,再次出現了麻疹流行。

很多媽媽喜歡問「怎麼樣增強免疫力」,其實疫苗接種就是最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的方法。疫苗接種切切實實地保護了孩子遠離那些可怕的疾病,只是因為大家都受到了保護,發病率很低了,所以大家感覺不到這種保護而已。

所以我們說,一個一個醫生只能拯救成百上千個病人,而一種疫苗可以挽救上萬條性命。

至於疫苗反應,大多數疫苗相關不良事件是輕微的,且有自限性的(也就是能自行緩解的,如輕度皮疹、短時間的低熱、輕微嘔吐、腹瀉、食慾欠佳以及接種局部出現紅腫硬結)。

異常的疫苗反應也會有,但這一類的個體疫苗的嚴重不良事件是相對罕見的,大多是有特異性過敏、免疫功能缺陷等隱性因素的影響,而從群體來說,疫苗的獲益遠遠大於這類風險,所以因噎廢食是不可取的。

更多的所謂的「疫苗事件」經過權威部門的調查,均為偶合事件,這個比例大概佔了所有「疫苗事件」的90%。也就是說疫苗接種後很巧生病了,到底是不是疫苗的原因,沒有確切的依據。這也不是拒絕疫苗的依據。


打在嬰兒來自母體的防疫未用完之前..人生就是如此也只得如此..防病勝於治療嘛..


兒子下半年就要上小學了,我的理解打疫苗就是保護小寶寶不會得一些歷史上奪去無數新生兒性命的疾病。當初有幾次打完針了就會發燒,但是很快就好了。有些自費針還是諮詢下權威人士。


打疫苗主要還是因為嬰兒從母體出來,自身免疫系統不夠完善,無法對外界病毒進行免疫。但是打疫苗其實也有副作用,我只能表示家長要注意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一旦有問題及時就醫_(:з」∠)_


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預防已知的疾病,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打疫苗有可能會差生副作用,但可能性比較少。


按照國家規定,新生兒起就要打各種疫苗,預防疾病,提高國民體質。嚴格執行醫生護士交代的注意事項,一般很少會出現副作用,少部分人會出現副作用,及時發現,及時就診。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不免受到一些疾病侵害,接種疫苗便是預防病菌入侵的最佳方法。對於許多家長為提升孩子的抵抗力,誤信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或民俗療法,其實施打疫苗才是增強抵抗力的最佳方法,家長應按時攜帶寶寶接種疫苗,以提供足夠的保護力。

疫苗接種原理如同軍事演練,先將疫苗當作假想敵,模擬真正的感染情況,一旦面臨真正疾病入侵,身體便能產生對抗病菌的抗體,達到保護的作用。

在「預防疾病勝於治療」的觀念下,施打疫苗能有效保護寶寶免於病菌侵襲。然而,疫苗接種的項目繁複,家長應配合政府衛生單位接受疫苗接種。

至於接種疫苗前、後,父母需要注意哪些要點?基本上,接種後的不良反應通常於30分鐘至1小時內發生,建議施打預防針後可暫待醫院觀察,沒有不適或不良反應再離開。

至於已知對該疫苗成分過敏、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應避免接種。

常見的疫苗副作用

1. 紅腫、硬結

(1)治療: 沒有實際有效的治療方法

①止痛藥②冰敷、熱敷

2. 發熱、不安、易哭、胃口減少

(1)適時退燒藥

3. 在注射部位搓揉,並不影響到疫苗的效力與副作用

什麼時候不能打疫苗

一、注射活性疫苗前

癥狀: 發高燒、患有嚴重疾病者(一般感冒不在此限)、免疫能力不全者、正在使用腎上腺皮質素或抗癌藥物治療者、孕婦

二、注射非活性疫苗前

癥狀: 發高燒、患有嚴重疾病者(一般感冒不在此限)。

※含有破傷風的疫苗(DPT、DT或Td)

癥狀: 病後衰弱,有明顯營養不良;患有嚴重心臟血管系統、腎臟、肝臟疾病者;患有進行性痙攣症或神經系統可能有問題者;對DPT、DT或Td疫苗的接種有過嚴重反應者,如痙攣等;6歲以上。


疫苗是上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地位等同於抗生素。比起它極其少見的不良反應,利遠遠大於弊,是父母贈與子女最好的禮物之一。


推薦閱讀:

馬兜鈴酸與肝癌有關嗎?
痔瘡飲食要注意什麼?
【熱議】莎普愛思滴眼液治療白內障為什麼被質疑?
神經幹細胞移植的途徑是什麼?
又有9個醫學類非法社會組織曝光!

TAG:健康 | 醫學 | 疫苗 | 公共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