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60後的父母對兒女更加有控制欲?甚至對第三代都有控制欲?


因為他們小時候會從長輩那裡聽說類似這樣的故事:

張三的兒子不聽父母勸告,1949年加入國民黨,後被解放軍擊斃

李四拒絕父母包辦婚姻,自由戀愛娶了個不會過日子的媳婦,三年困難時期,別人家拿糧食就著樹葉一起吃,他們家先把糧食吃完,結果樹葉早就被其他家庭搶走,剩下的樹葉沒糧食拌著也沒法吞咽,全家餓死

王二的兒子在村裡聽了共產主義宣傳後陷入信仰狂熱,要家裡提供100斤糧交公,王二不同意,兒子認為落後的父親拖累了自己對黨的一腔熱血,悲憤之下跳河自盡,王二悲傷之下也跳河自盡

至於各種因為戰亂、饑荒,或者純粹是孩子自私自利而拋棄老人的事情就更多了

等他們大一些了,目睹文革中各種大義滅親現象,以及改開後的各種機遇與風險,自然也會對未來不放心,擔心子女哪天坑了自己,其實這種心態在古代和近代更普遍,只不過因為生產方式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讓現在的年輕人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


對兒女有控制欲的父母很多,你恰巧碰到的是60後。

一般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對孩子更有控制欲,其實他們對於所有與其有關的人都想控制,只是別人可以躲開,兒女躲不開。

不願被控制,不能等父母自覺放手,要靠自己爭取。


60後這一代,受傳統思想影響比較大。

覺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孩子的孩子自然也是。把傳宗接代看得比天還大。你說他們有點兒文化,是比以前的人有點兒文化,但是不代表整體素質高啊。成長在紅色文化里的他們,更愛國是真的。

沒有自己的人生意義。他們的人生意義就是掌控孩子,在外面可能沒什麼本事,但是在家裡當一把手的感覺很爽。他們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所以夫妻感情人生理想這類的都沒有那麼的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在常人眼裡活得有面子。孩子在那工作,收入多少,生了孫子沒有。這些才是他們的人生意義,並且覺得你也應該過這樣的生活。

不得不吐槽一下孝道對人的綁架的。我覺得孝道是不安全感的體現。孝道最重要的是順,順父母你就孝,不順就不孝。這是一個巨嬰在尋求母愛的表現。母愛是無條件的。讓孩子一味地順從自己,也是這種表現。嬰兒是初到人世間沒安全感。你一六十歲的人了,怎麼也這樣?他們不覺得啊,他們覺得這樣心裡踏實,有安全感。

說白了,就是這群人內心還是個孩子。拒絕成長,成長就意味著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要承擔自己人生的意義,重點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

八零後九零後成為父母就好了很多了,會越來越好的。人,不能拒絕成長的疼痛。不能綁架子女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子女們要敢於踏出來,愛父母,而不一味順從。


這特色可不僅僅是60後,30,40,50,60,70後們都差不多,儘管受教育程度在逐漸提高,對自己和孩子關係的認知還停留在幾乎一樣的認知水平:「他是屬於我的」,親耳聽過一個30後的老奶奶說,我的孩子就該聽我的話,那理直氣壯的,就和說自己的胳膊腿必須聽自己話一樣天經地義,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就是父母的附屬品,控制權是屬於父母的,父母認為我辛苦生你養你你就必須服從於我,其實質和養狗沒啥區別,要不就不可能有專為父母控制孩子背書的百孝順為先的傳統文化,上千年過去,這認知並沒有實質性改變


因為她們認為孩子是他們的私有財產,是投資品,並且應該收到百倍的回報。就是這樣。


謝邀

感覺不是絕對的,可能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類父母而已。

我爸媽對我們三姐弟的教育就是放養型的,長得了也是秉著天高任鳥飛的態度。但我們都知道,不管在外面有多艱辛,轉身後父母依然在身邊。

控制型的父母哪個時代都有,包括現在的80後父母,很多都是這樣。往往和家庭環境有關。

60年代的父母經歷過太多我們沒有經歷過的艱苦歲月,他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也大多是控制型的,因為那樣的年代必須這樣。

倘若父母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覺得控制型的教育弊端,在有孩子之後往往會複製。

人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的,這裡有個學習的過程


凡是都要講道理,如果脫離了道理,去凡事控制,或者是兒孫自願地凡事被控制。都屬於比較畸形的家庭關係。

控制欲的危害,可大可小。如果給你本人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希望以後再也不要被這個玩意兒危害到。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好自己。


同意前面一個同學的觀點,不是幾零後的問題,是意識問題。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如此然後在養兒育女過程中又沒有扭轉過來


推薦閱讀:

1967五十周年系列 VI:The Grateful Dead
如何理解 <<廣告狂人>> 第一季第三集一開始的chinaman 中國人入鏡的笑點?
1967五十周年系列 VII:The Doors
為什麼東方紅中60年代人們可以穿裙子?
1967五十周年系列 VIII:Are You Experienced

TAG:60年代 | 父母 | 控制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