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章
來自專欄 依經解經園地
微 信 公 號:yijingjiejing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孔夫子弟子,名參,據《史記》記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什麼是「三省吾身」?「三」是「多次」的意思,不是「三次」,因為一個人如果要自我反省,無須限制光反省三次,接著就不反省了。什麼是「省」?就《說文解字》的講法,「省,視也」,是察視的意思。至於怎麼「省」?「省吾身」,「身」就是自身,通過自問自答式的溝通對話來反省自己;所以,孔夫子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這裡講「見賢」就要「思齊」,「見不賢」能「內自省」也,這「省」是省自己,不是反省別人。
「內自省也」,要內省到什麼程度呢?在司馬牛問「君子」的問題時,孔夫子回答了這個問題,講:「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再問:「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依此,可以看到「內自省」是要到「內省不疚」,有了「內省不疚」才能「不憂不懼」。所以,「內省」是讓自己不憂、不懼,不僅如此,而《中庸》裡又進一步講:「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更是要能夠掌握個人的「志」。
什麼是「志」?「志」是「士」、「心」二字組成的,也就是個人內心主宰所要的,不是向外追求的。所以,「省」字在《論語》裡,「省」不光是反省那麼簡單,而可能還另有深意!如孔夫子評論顏回時,講:「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依此,這裡提到「退而省其私」,顏回怎麼「省其私」?首先,顏回對孔夫子講的話能牢牢守住;第二,接著就講顏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這裡的「省其私」就是考察私下生活,可能類似「省吾身」,但是「省其私」的結果是「亦足以發」;如果就著這點來講,「省其私」的結果是要能開創及實踐出來,而且也是能繼續往外發展的。
所以,我們看待曾子「省吾身」提出這三個命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換而言之,提出「為人謀」就是要「忠」,「與朋友交」就是要「信」,「傳」就是要「習」。從這三個命題,也可以看出曾子內心所要表達的志。至於這三者是不是可以開創及實踐呢?這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問題。
另外,讀完這章,我們也必要思考一個問題,因為每人對於自己內省出來的志不盡相同,也未必是曾子提出的這三個,所以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試著深刻反省自己之所志呢?是不是也是可以提出自己所志的另外三個命題呢?
接著,以下分別就著曾子提出三個命題分別說明。
第一,「為人謀而不忠乎?」這裡的「為人謀」,是為誰而謀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認一點,就是孔夫子講:「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相反地,就是「道同,相為謀」。依此,「為人謀」,不管是與誰相謀,一定是志同道合才能相謀;如果道不同而相謀,其心必異,也無須再討論忠不忠了;所以,「道同,相為謀」就是要謀這個「道」。
怎麼謀「道」?孔夫子也講:「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謀道不謀食」的「道」是指什麼,這裡沒有明講,但與前文「吾日三省吾身」相較的話,應該就是己之所志,就是志同道合。在志同道合的前提下,才「學也,祿在其中矣」,自然而然也有祿。
當我們了解了「為人謀」的意思之後,再來看「忠」的問題。什麼是「忠」?《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朱熹註解:「盡己之謂忠」。換而言之,「忠」就是盡自己能力之所及而為人辦事;若沒能盡心盡力辦事就是不忠。怎麼「盡己」?孔夫子曾提出一個議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回覆:「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這就是「忠」最好解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在其位,謀其政」,而「忠」最重要的就是在自己的本位上盡其力,而不做其它分外之想,這就是 毓老師常引用「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中庸)不論在什麼環境都能盡自己最大的心力,而「忠」最大的目的,就在盡其力之後,能「無入而不自得」,就是能得到最好的「自得」。
倘若了解「為人謀而不忠乎」,就能理解曾子講:「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 而「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就是「君子思不出其位」的「位」;有人可以把託孤寄命之位交付給我,我就必得「臨大節而不可奪」,不可奪大節就是「忠」。
就「忠」字來講,曾子似乎掌握到孔夫子之教,因為孔夫子以「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者來教學生,而四教之一就是「忠」。再者,當孔夫子講:「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回答:「唯。」孔夫子出去後,門人就問曾子,他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依此,又提到「忠」。所以,從「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都提到「忠」字,這說明了曾子所掌握到孔夫子之道。無獨有偶地,孔夫子也講:「孝慈則忠。」並以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所以,當我們把這些串連在一起,就很清楚了解一點,為什麼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第一件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
第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字,對孔夫子來講,他非常重視,也講:「朋友信之。」(《論語.公冶長》)不僅夫子重視,曾子的同門子夏也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信」字為什麼那麼重要呢?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在「入則孝,出則弟」之後,緊接著就是「謹而信」,可見「信」字的重要性;而這「謹而信」,即在「孝」、「弟」之外向外擴展,應屬朋友之道;有了「謹而信」的轉捩點,才接著「汎愛眾,而親仁」,最後才「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所以,「信」字是把人往外一步一步擴展的必要工夫。
為什麼「信」是人向外擴展的必要工夫?孔夫子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依此,舉車為例,大車若沒有輗,小車沒有軏,就不能行;而「信」也如同大車、小車的輗、軏,有「信」就有「行」,沒有「信」就沒法行;所以,如果人沒有「信」,就沒法往外擴展而只能搞地域之封閉。
再者,「信」也是平常就應該建立起來的,如果平時沒有建立好「信」,相對地也會受人質疑。像孔夫子講:「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依此,「言」、「信」、「行」三者是互為關連,如平時「言而有信」,則可以「聽其言而信其行」,這應該絕無疑問;但如果是「言而無信」,一旦破壞了「信」,就沒能「信其行」,就是孔夫子所感嘆的,「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已經不相信人所講的話了,只能透過這人實際做出的行為來印證是否有「信」。(關於「信」,而是應該「與時偕行」的找到最適合的做法,而不能發展成「尾生之信」。此一部分不再贅述,可自行查閱上一章關於「信」的解讀。)
在《論語》中,「信」字是如此的重要,如果我們再分析「信」字,就不光是朋友之「信」而已。就「信」來講,我們大略可以簡單把「信」分兩個層次:第一,朋友之「信」,這就是「朋友信之」,即本章講的「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第二,是為政者之「信」,如「敬事而信」(《論語.學而》)、「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論語.衛靈公》)、「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信則人任焉」(《論語.陽貨》)、「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論語.子張》)、「信則民任焉」(《論語.堯曰》)。
第三,「傳不習乎?」這「傳」是要傳什麼呢?這有各種的可能性,就看所傳的是什麼,所習的就是什麼!但就本章來講,因為前面講「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傳」有可能是傳「忠」、「信」二字,因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這裡孔夫子所教的就有「忠、信」二字。
在《論語》中,常有「忠」、「信」二字並用,這也很值得翫味!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另《論語.子罕》「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論語.顏淵》)、「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論語.衛靈公》)等。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孔夫子非常重視「忠」、「信」二字,而他所教的就「文、行、忠、信」,將之傳給門人弟子,就是要弟子能實踐出來。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曾子經過「吾日三省吾身」的工夫後,他所自省之志就在「忠」、「信」二字。
什麼是「傳不習乎」的「習」呢?有「傳」就要有「習」字的工夫。為什麼有「傳」就要有「習」呢?如果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來講,「習」就是「鳥數飛也」,必要在實際事上實踐出來,而非載之空言。換而言之,傳什麼就習什麼,就在實際事上落實下來。如果就本章所傳的是「忠」、「信」二字,而「忠」、「信」原理原則,至於實際怎麼操作「忠」、「信」,就視個人怎麼「時習之」。
如果把「傳不習乎」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兩句相對照,「傳不習乎」的「習」就是「學而時習之」的「時習之」。「忠」、「信」在「時習之」的操作下,得「不亦說乎」;「不亦說(悅)乎」的「悅」,若依「因不失其親(新),亦可宗也」(《論語.學而》)來看,「傳」、「習」就是要悅其新,所以不論「時」怎麼轉變,「習」也得要有新的發展;所以「忠」、「信」在實際事上的操作也得有最適時的做法。
讀完本章,我們也要想一個問題,是不是也能像曾子一樣,經「吾日三省吾身」的省思,提出自己之所志的命題,以及怎麼去開創自己之所志呢!
最後為了便於大家更好的找依據,我整理了一篇關於本章的一些用來佐證的依據,請點擊下方鏈接即可看到:
依經解經園地歡迎大家多多與我交流,看更多文章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yijingjiejing,或者在微信公眾號里搜索:依經解經。
推薦閱讀:
※以心性學為標準看全球文明
※袁偉時:現在鬧得很兇的「讀經」(讀四書五經),是一個很大的陷阱
※未來會有傳統文化的復興嗎?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孔子誅殺少正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