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買房真矯情

你們買房真矯情

今天的新聞,辣眼睛。

在成都,買房需要發動全家占坑,下至3歲的娃、上至80歲的爺爺奶奶,登記搖號,七萬人搶房,排隊幾公里……

熱門城市,越限越漲。

回歸正題,說到房產,我發現不少讀者對買自己的第一套房(剛需房)都特別矯情。

在後台反覆問我:看中了一套盤,地段好,但是沒學區;又看中另一套盤,戶型都挺好,就是交通不方便……

知道么,我想罵醒的就是你:

買剛需房和投資,那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你用得著這麼糾結嗎?

說句不好聽的,想炒房,就你那墨跡的樣子,你不配!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在成都的。去年年中,就開始想買房結婚。

和他一起看房的師兄買了魯能城。他還在那兒一個勁兒地矯情:現在成都樓市要調控了,沒準能跌呢?再等等看唄。

結果半年後……這套房的房價快翻倍了吧。

萬幸,他在今年初的最後關頭,走了狗屎運,搖中號了,要不然快到手的老婆都要飛了。

後台有個朋友跟我說了自己「三成首付買不到房」的悲傷故事。

要交首付那天,一個投資客拉著兩大Rimowa的現金,拍拍他的肩膀,說:旁友,把你電瓶車挪一挪,擋路了。

前腳遭遇了「限購限貸」,後腳就迎來了「茶水費」的套路,還要被土豪投資客排擠。

人間悲劇啊……

怪誰呢?投資客只要價格到位,就果斷下手。而你剛需買房,總是想太多。

整天回蕩在腦海里的經典五連問:地段好不好?地鐵有木有?學區怎麼樣?醫院近不近?能不能更便宜?……

但凡有一項有bug,這房可能就要買不成。

我能理解錢少的困惑,但你那麼墨跡是輸在錢少上嗎?不是的。是認知。

其實我們忘了:剛需房,買的是生活,不是投資。對於首套房來說,買房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獲得一份歸屬感和安全感,早買早安心。

買剛需房,不用糾結,越早越好!

首先,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房子。我給你畫了個自以為很清晰的圖:

環境好、配套好還要價格低的房子,根!本!不!存!在!所以,必要的時候請降低你的購房預期,在戶型、面積、地段等方面做出一些妥協。

其次,剛需買房不要總想著抄底,或者幻想房價下跌。調控就意味著房價一定下跌嗎?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你期盼的房價大跌是不大可能的。

目前政府調控不是為了降房價,而是為了穩定市場。記住:房價大跌是小概率事件,橫盤或者是微跌微漲才是大概率。

除了一些過熱的區域——炒房客最願意去的地方,比如燕郊,已經跌成一坨翔了,其他地方,幾乎不可能。

最後,剛需房是用來自住的,你總要結婚吧?要養娃吧?你不是投資客,房價暴漲跟你有關係嗎?漲了你會賣嗎?跌了你會買嗎?

你只有一套房,短期內是很難賣出的,說白了,房價漲跌跟你無關,買一套保值的房自住,就夠了。

還遇到一個讀者,跟我半夜洋洋洒洒寫了500字訴苦。覺得武漢的房子有投資價值,打算為了自己的第一套房,舉家從廣東搬去武漢了!

這是什麼神邏輯。全錯啊!痛心疾首!

就算你不幸買在高點,之後房價跌了,你頂多就是心痛一陣子,至少你的房子是拿來住的,還能省掉租金。你不是炒房客,不必為了投資失敗上天台。

總之,對於剛需小年輕來講,一句話:該出手時就出手,湊夠首付就上車。

只要在經濟能力可承受範圍內,能上車就上車,對剛需而言,踏空比追高更可怕。

畢竟房價會漲,你的收入也會漲。從小房子起步耐心積累,再以小換大、以差換好,是大多數人務實的選擇。

對剛需房而言,買房最好的時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P.S.雖然嘴上不承認,但是身體很誠實——第一批90後也開始買房了。

我有個朋友買房前為了湊首付,請公司36個同事吃了頓飯,飯後向每個人借了1萬塊,湊夠了首付。

說說你們為了湊剛需房的首付,都經歷了些什麼?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曾想當首富,如今卻付不起首付
如何看待用「六個錢包」買房的觀點?
「窮得只剩房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還木有領證,男票媽媽要買房讓我和他家均攤首付,這做法合理嗎?
首付不夠,怎樣才能在上海買房?

TAG:買房 | 首付 | 貸款買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