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寫作」的開創先驅Tom Wolfe去世了

「非虛構寫作」的開創先驅Tom Wolfe去世了

來自專欄 新聞實驗室

??一

1963年,紐約市發生了一場報社員工大罷工,持續數月之久。

在《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工作的記者湯姆·沃爾夫(Tom Wolfe)手頭沒有了工作。《Esquire》雜誌找到他,派他去加州報道一群熱衷於設計改裝汽車的發燒友,探究這種獨特的地下文化。

為這篇報道配的炫酷汽車照片已經準備好了,雜誌要準備排版印刷了,但沃爾夫一直在拖延,遲遲不能動筆。

心急如焚的編輯實在沒辦法,只能告訴沃爾夫:你把自己的採訪筆記整理好就行,我們來幫你寫成稿子。

晚上8點,沃爾夫開始打字。他依靠咖啡熬了一個通宵,終於在早上6點15分把採訪筆記敲完,長達49頁。

上午9點半,《Esquire》雜誌上班了,沃爾夫把筆記交過去。下午4點鐘,他接到編輯的電話:「我們不寫了,就按照你交來的採訪筆記原樣刊登!把開頭的『親愛的編輯……』刪掉就直接排版!」

於是就有了新聞史上的經典之作:《There Goes (Varoom! Varoom!) That Kandy Kolored (Thphhhhhh!) Tangerine-Flake Streamline Baby (RAHGHHHH!) around the bend (BRUMMMMMMMMMMMMMMMM)......》

是的,看這個標題就知道是經典了。

刊發這樣的文章和標題需要多強的實驗精神呀!

??細緻入微的採訪觀察,對文化現象的到位把握,嫻熟高超的寫作技巧,獨特的個人風格和自創辭彙,再加上拖延症帶來的神奇後果和雜誌編輯的大膽嘗試,共同造就了這篇經典。

從此,湯姆·沃爾夫這個名字一炮而紅。

1965年,沃爾夫的第一本文集出版,書名就來自那篇經典報道:《The Kandy-Kolored Tangerine-Flake Streamline Baby》,只不過這次把括弧裡面的擬聲詞去掉了。?

??他繼續這種帶有鮮明個人風格和文學手法的新聞報道寫作。其後的經典作品還包括:描繪嬉皮一代的《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嘲諷附庸風雅以標榜自由派為時髦的人群的《Radical Chic》、記錄美國首批宇航員群體的《The Right Stuff》(後來被拍成了電影《太空先鋒》)等等。

1973年,沃爾夫出版了《新新聞主義(The New Journalism)》一書。從此,他的這種寫法有了名稱。和他同時代的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蓋·特立斯(Gay Talese)等人也是新新聞主義的代表人物。

??新新聞主義的最大特點是從文學寫作中借用方法,例如塑造人物性格、大量運用對話、用場景和畫面來組織敘事、描繪細節、強調親歷體驗等。比起傳統新聞的寫作和敘事方式,新新聞主義的作品的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但新新聞主義和文學也有著根本的不同,那就是真實性,而文學則是虛構的。大量的場景、細節和對話,並不是作者編造出來的,而是必須來自採訪和觀察。

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新新聞主義」其實就是近兩年在中國流行的「非虛構寫作」。沃爾夫在《新新聞主義》一書中曾寫道:「今天美國最重要的文學作品是非虛構。」

將新新聞主義引入中國並付諸實踐的是李海鵬、南香紅等記者。李海鵬在《在南方周末寫特稿》一文的開頭即介紹了沃爾夫。?

??而今天在中國活躍的非虛構寫作者,無不受李海鵬、南香紅等人的影響。這就是「非虛構寫作」的傳承關係。

沃爾夫的記者生涯開端並不順利。

1950年代,他在耶魯大學讀博士,畢業論文寫的是共產主義對美國作家的影響。一開始,他也嘗試用文學化、個性化的筆法來寫自己的論文,但被論文委員會拒絕了。於是他只能改用乾巴巴的學術八股語言去寫,比如「一位美國作家E.海明威認為……」然後,他的論文通過了。1957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

他斷了在學術界發展的念頭,改而尋求媒體的工作。

他給100多家媒體投去了簡歷,只得到了3封回復,其中2封是拒信。他揣著唯一一封錄用信,加入了麻省的地方報紙《The Springfield Union》,其後跳槽到《華盛頓郵報》和《紐約先驅論壇報》。

1965年,沃爾夫在紐約

?沃爾夫活躍的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國社會熱火朝天的時候:越戰、民權運動、女權運動……但是他沒有寫任何與這些相關的文章,也不寫政治,很少寫名人。

「我怕讀者喜歡的是我報道的主題,而不是我的寫作。」沃爾夫曾這樣解釋。

但寫作技巧並不是沃爾夫最致命的武器——畢竟,作家都擁有這樣的技巧。沃爾夫勝過其他作家的,是他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以及和各類群體都能打交道、獲取信任的能力,無論是南方私酒販子、汽車改裝發燒友、嬉皮士、社交名流、嬉皮士,還是宇航員。

他自己倒覺得沒什麼神奇的:無非就是去觀察、傾聽,去和他們交流。換句話說,做記者該做的事情。

「美國的新聞業還從來沒有過一個像沃爾夫這樣的人,能夠將以下品質結合得這麼好:天賦、勇氣、不斷的學習、不知疲倦的奔走、純粹的觀察。」作家、學者Ben Yagoda曾經這樣評價。?

2001年,沃爾夫獲得國家人文勳章

?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5月14日,湯姆·沃爾夫在曼哈頓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8歲。

他的成名作發表已經半個世紀了,當時他的新聞實驗依然深刻影響著今天的我們。新一代的新聞人,又能作出怎樣的新實驗,去影響後人呢?

「新新聞主義」已經不新了。但他的天賦、勇氣、不斷的學習、不知疲倦的奔走,依然是我們開啟新實驗的必備條件。

參考資料

washingtonpost.com/loca

nytimes.com/2018/05/15/

npr.org/2018/05/15/4714

推薦閱讀:

聽朋友聊天(口述體實錄故事集)(5)
人間兩周年 | 我們一直在這裡,和你在一起
金世佳:我不是陸展博
消失的舞伴
愛你所愛 無問西東

TAG:非虛構寫作 | 新聞 | 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