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復聯3 我又點開了豆瓣影評
這周末去看復聯3啊?
沒問題,我先看看影評。
當復聯3瘋狂在朋友圈刷屏,身邊的好友相邀去刷滅霸,作為一個曾經的「豆瓣er」,下意識地點開了豆瓣影評。此時我才發現,上一次登錄豆瓣也是因為《頭號玩家》的上映,而這兩年似乎除了看影評之外,自己幾乎很少上豆瓣了。
豆瓣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在如今浮躁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豆瓣可以算的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異類」。2005年創立至今的豆瓣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這期間,微博、知乎乃至微信這樣的後來產品都成功抓住機會成為爆款,但豆瓣依舊還是那個樣子:文藝、低調。低調到幾乎沒有媒體願意去報道它,因為它太小眾。
或許,豆瓣的文青們並不會在意這個,但是站在一個商業公司的角度上來看,這無疑是它衰敗的具體表現。
公開資料顯示,豆瓣最近的一輪融資是在2011年完成的5000萬美元C輪。至此之後,豆瓣就一直保持著自己與世無爭的狀態,不聲不響的存在著。而它沉默的這7年正是移動互聯網野蠻生長的時代。但外界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豆瓣無關,我們唯一能看到關於它的消息似乎只限於某某熱門電影上映之後獲得了多少多少的豆瓣評分。它完美的錯過了這個移動互聯網最好的時代,再沒有獲得新一輪投資,就這麼一直「喪」著。
根據alexa的數據顯示,目前豆瓣的UV不足200萬,同時整個網站的排名也在不斷走低。在這個信息流爆炸的時代,200萬的UV跟那些主流網站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的UV相比已經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其實,當我們回顧過去7年的時間,豆瓣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它做了,而且做了很多,其中包括推出獨立的豆瓣APP、連續數次大的版本更迭、拍攝自己的第一支商業廣告、進軍圖書出版和影視行業、進軍知識付費。但這一系列的商業化努力似乎都沒取得太多成效,豆瓣在外界眼中依然還是那個小眾、文藝的豆瓣。
有人說豆瓣的這一系列失敗是因為它沒有了生命力,這樣說未免有些有失偏頗,畢竟儘管此前的數次嘗試都未能成功,但是它仍然沒有放棄。不過,就現在而言,我們依然看不到豆瓣光明的未來,因為它始終沒有走出自己的那個圈子來擁抱新的世界。
「反」移動互聯網的存在
作為一個曾經的豆瓣er,註冊豆瓣的前幾年我還是非常活躍的,看影評、書評,也會自己寫影評,在站內分享自己的狀態。或許那幾年也是自己最感性的年紀,喜歡文青的那種調調,幻想著自己也是那一類人,算是一個偽文青吧。不願意去迎合大眾,在思想和表達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但同時又渴望有同類可以交流和關注。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時間段使得自己非常喜歡豆瓣的調性,簡單、乾淨。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不再像之前那樣刷豆瓣了,漸漸變成偶爾上一次,再到後來幾乎不再登錄豆瓣,只是在看電影之前和之後習慣性的看看影評,其他的時間豆瓣幾乎就從我的生活中消失。
作為一個2005年就存在的老一代社區網站,豆瓣的社交模式其實完全可以演變成現階段任何一款爆款的社交或者信息分發平台,但是它都沒有。或許一開始是充滿理想主義的阿北不願意那麼世俗,以至於到後來想轉變已經為時已晚。
不變的豆瓣,是否還能留下老用戶的心?
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觀察今天的豆瓣和十年前的豆瓣,其實並不會發現太多的區別,整體的調性還是那樣文藝,清高,不妥協,如果說有什麼不同,恐怕就是近幾年不斷湧進影評區的水軍了吧。豆瓣發跡於它文藝、清高的調性,但也正是這股調性限制了它的發展。
文青們是苛刻的,他們不喜歡看到太多雜亂的東西,所以豆瓣尊重每一位用戶的選擇,用戶在註冊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標籤,隨後豆瓣就會按照你選定的標籤為你推送,絕不會有多餘的東西。這讓用戶們能夠充分的接觸自己所喜歡的東西,但與此同時這樣的機制也將用戶直接圈在了他們自己划下的圈子裡。
不同圈子的用戶被分割在不同的圈子裡,造成了各個圈子用戶之間的隔絕,大家各玩各的,老死不相往來。這樣對於本就清高的文青來說其實不是壞事,因為他們本就不願意接觸太多自己不熟悉、不喜歡的東西。但是對於豆瓣本身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相對的獨立造成了信息的隔絕,與現階段各種信息流爆炸的主流市場相比,豆瓣絕對可以算的上是一個異類,甚至說它是「反」移動互聯網的物種都不過分。
文青們不喜歡銅臭
豆瓣始終是一個商業網站,既然是商業網站就得賺錢,不可能永遠靠愛發電。
社區類網站最主要的就是留住用戶,特別是那些高質量的用戶。但是,在這個信息流爆炸的時代,高質量的用戶是每一家網站都在搶奪的對象,就像此前悟空問答砸錢搶知乎大V一樣。豆瓣的文青們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喜好,在社區中發表長篇大論,但是他們同樣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認可、關注和掌聲,而相對封閉和小眾的豆瓣顯然無法給他們這些。
知名作家安東尼、千萬粉絲公眾號大V咪蒙甚至現在的科技圈「相聲第一人」羅永浩都曾活躍在豆瓣。除了羅永浩比較特殊之外,其他人都是在更換平台之後才迎來自己的大爆發。並不是他們之前在豆瓣寫的不夠好,而是知道的人太少。
現在的自媒體人做硬廣或者寫軟文是一個行業共識,大家並不會說什麼。但是豆瓣的文青們並不能接受,清高的文青們並不希望自己關注的人和這片社區過多的染上他們認為的銅臭味。這也是這麼多年以來,豆瓣商業化轉型屢戰屢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用戶不認同,別說商業化的文章變多,就連廣告多了用戶們都會抗議。
對於那些優質作者和大V而言,換一個平台就能賺大錢,在這樣的情況下大V們離去也就自然成了不可避免的事。而這部分人是真正創造內容的最核心用戶,社區內容質量的保證,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才是整個平台或者社區的真正價值所在。
豆瓣尊重用戶,為用戶提供他們最想要的東西,但也正是這種文青的驕傲和倔強,讓豆瓣註定小眾。豆瓣或許能夠一直存在下去,因為不管哪個時代,文青永遠都有,他們永遠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無論如何,作為一個曾經的偽文青、豆瓣er,還是祝豆瓣好運,小眾但堅強的活著。也希望豆瓣能探索出屬於自己的商業變現方向,不能一味地「靠愛發電」。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台,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推薦閱讀:
※IMDB TOP250有哪些電影?
※有哪些電影在 IMDb 上評分不高,可實際上是部好片?
※电影《燃情岁月》在豆瓣和IMDb上的评分为什么相差那么多?
※為什麼媒體和觀眾對《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戰》的評價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