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熟的不只是滴滴,也許你一直買的比別人貴!

殺熟的不只是滴滴,也許你一直買的比別人貴!

最近各電商被指『看人要價』,對會員、熟客推送同一產品或服務時,價格更高。滴滴做為出行剛需APP,被推到風口浪尖 ,滴滴殺熟一時吵得沸沸揚揚,眾網友也紛紛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放出『實錘』。

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微頭條回應大數據殺熟:預估價是參考,沒想到好心辦壞事。

大數據技術到底能不能『看人推送價格』,為此馬小黑特意諮詢了我司技術大神,他的答案是這樣的:

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根據你的網上瀏覽和消費數據:看人定價!

此處省略一萬字,因為他解釋的技術說了我也不懂啊。。。

你只是覺得在當下技術發達,數據收集變得更容易,才產生了企業利用 " 大數據殺熟 " " 價格歧視 " 行為。然而,事情並沒有你想像的那樣簡單。。。。

" 價格歧視" 被廣泛的應用於營銷實戰中!

那麼什麼是價格歧視呢?

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實質上是一種價格差異,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

那商家為什麼要實行價格歧視呢?那要從商家獲取利潤的方式說起。商家獲取的利潤是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實際成交價),想要獲取最多的消費者剩餘就要通過價格歧視來完成。

案例:有三位想買蘋果的顧客。土豪出價10元;白領出價8元;而小學生零花錢只剩6元。如果你是老闆,蘋果成本5元,怎麼定價合適呢?

  • 如果追求利潤賣10元,只有土豪買得起(損失客戶:白領、小學生),你能賺5元。
  • 如果追求銷量賣6元,三人都會買,但利潤太低只賺3元。
  • 如果定中間價8元,能賺6元(損失客戶:小學生)。

難道最多只能賺6元嗎?

當然不是,其實可以賺最高利潤9元。具體做法是:分別賣土豪10元,賣白領8元,賣學生6元

可是問題來了,不會有人主動把他願意支付的最高價告訴你。那怎麼辦呢?別急,先來看看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遇到下面的情況。

01

吃過晚飯,你來到家附近的超市,想選購點水果。這時候你看到蘋果10元一斤,暗自在心裡MMP,你一回頭看到了促銷牌:買2斤減2元,買5斤減6元,省錢=賺錢,這便宜得占!

商家通過對購買數量多少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價格,這種價格歧視是數量歧視,從而增加銷量,獲取利潤。

02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的時候,各大品牌推出眼花繚亂的優惠活動,「搶紅包、算數、交定金、熬夜秒殺、快遞爆倉、半個月收不到貨……」等這一系列額外的成本,把對價格很敏感、但不在乎時間支出的消費者給篩選出來,讓他們在這場消費的狂歡中,把可能會流失的錢先賺了。

等到雙十一結束了,商品恢復原價,再下單的就是對價格不敏感或者急需必需品的消費者。商家通過價格歧視策略,把兩波消費者的錢都賺了!

03

飛機上的座位許多以不同的價格出售。許多航空公司對在兩個城市間往返,但周六在對方城市住一個晚上的旅客收取低價格。這有點令人費解,為什麼乘客周六是否停留一個晚上與航空公司有關呢?

原因是這條規定是區別公務乘客與休閑乘客的一種方法。公務乘客支付意願高,而且很可能不想在周六停留一個晚上。因此,航空公司可以通過對周六停留一晚的乘客收取低價格而成功地實行價格歧視。

通過以上的例子,你是不是似乎明白了什麼?

沒錯,答案就是

給優惠設置重重障礙。

企業通過區分消費者是否願意付出時間成本或被限制選擇權,窺視其支付意願。

現在很容易解釋為什麼同一商品或服務,電商會針對不同的消費者推送不同的價格。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消費者剩餘。電商通過大數據,掌握了消費者瀏覽軌跡、購買記錄等信息,對消費者進行了貼『標籤』,也就是所謂的消費者畫像。根據消費者以往產生的數據,知道了消費者願意支付的上限,從而推送相應的價格。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避開電商『殺熟』呢?!

後台回復『殺熟』獲取秘籍

馬小黑白話時間

1、價格歧視,是一種價格差異,並不是道德意義上的歧視。僅是商家獲取最多消費者剩餘的手段。

2、通過價格歧視,可以對消費者進行區分,找到更高消費者剩餘的客戶。(如例子3)

3、根據價格歧視制定商品或服務價格,可以促進商品或服務的銷量。(如例子1)

4、可以針對不同客戶,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以便爭取更多的客戶。獲取最多數量的消費者剩餘。(如例子2)

5、對消費者而言,價格歧視也並非壞事,可以少花錢買到更多或更好的商品和服務。

6、雖然大數據會讓電商越來越聰明,有殺熟的嫌疑,但我們有過關秘籍啊!

推薦閱讀:

你與成功擦肩而過就因營銷戰略定位
傳遞價值1:設計和管理整理營銷渠道
「增長黑客」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思維模式?
你是願意開奶茶店?還是願意做網紅?
5種方式讓用戶變成他媽都不認識

TAG:滴滴快的 | 滴滴出行 | 市場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