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才女李清照,你只知道她愁,卻不知道她到底愁什麼?

千古才女李清照,你只知道她愁,卻不知道她到底愁什麼?

來自專欄 詩書雅讀

她是千古第一才女,

也是千古第一「愁」女。

很多人說,她的「才」全用在了「愁」上,

而她的愁,儘是些兒女情愁。

我不知道,人們為何這樣看待李清照?

其實,李清照的傳奇人生,和她那極富時代特色的「愁」,

根本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

01

公元1099年某日,北宋開封太學,太學生們正瘋了似的傳閱著一首詞,此詞名喚《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詞人僅用「綠肥紅瘦」四字,活畫出春末夏初之景色。此四字一出,致使其它詩人再描寫暮春時,發現竟無更恰當的詞可用,紛紛自嘆不如。有宋一朝,全民皆是詩詞發燒友,對好詩好詞及其作者的熱捧,比現今之影視明星亦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然,這首詞的作者,當時15歲的李清照,一時間紅遍大江南北。

太學生中,有一人,姓趙,字明誠,18歲,在看了那首小令後,他陷入無限遐想之中。在他看來,能寫出如此詩文的女孩,該是何等的靈氣!何等的優雅!人生若能得此佳人為妻,夫復何求?

趙明誠好想見李清照一面!

二年後的元宵佳節,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一起,到開封大相國寺賞花燈,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趙明誠見一年輕女子,淡裝素裹,容貌清秀,氣質卓爾不群。

身旁的李迥過去跟她打招呼,稱她為堂妹。

趙明誠一個激靈,原來這就是李清照!

他再也挪不開腳步。

李清照呢,卻只是淡淡的望了他一眼,就到別處去了。

過往的相思一旦被勾起,便如決堤之水,一發而不可收。

趙明誠回家後,立即央求父親向李家提親,父親趙挺之很高興,精心選派了媒人去李家;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一見門當戶對,也爽快答應了。

一切竟如此順利!

新婚之夜,趙明誠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而李清照,對眼前這位夫婿也挺滿意的。自古婚姻父母定,女子找到如意郎君的機遇就像中獎,李清照當時的感覺就是,自己可能中獎了。

趙明誠雖是官二代,卻並非紈絝子弟,他是古文字、書畫的骨灰級發燒友,由於古文字一般是刻在青銅器上或石碑上的,故又稱金石文化。趙明誠當時在金石文化研究上,已頗有名氣,他這種高雅的情趣和文人氣質,很對李清照的味口。

結婚當晚,兩人聊了很多,聊著聊著,居然一起離開婚房,跑到書房,拿出趙明誠收藏的字畫,研究到半夜。

這一年是1101年,李清照18歲,趙明誠21歲。

李清照並不知道,她婚姻大喜之日,正是萬般愁緒開始之時。

02

李清照的第一縷愁緒,來自於她的公公趙挺之。

說起趙挺之,不得不說北宋臭名昭著的黨派之爭。

北宋自王安石變法後,改革派與保守派形成兩大陣營,勢若水火,形同仇敵。李清照父親李格非,趙明誠父親趙挺之,都在朝廷為官,但李格非是保守派,趙挺之是改革派。

李清照結婚前後,保守派正得勢。

當時,李格非與保守派宰相韓忠彥關係非同一般,趙挺之就是為了能抱上韓忠彥這顆大樹,才主動去與李家結親的,可是結親後,李格非並沒有幫趙挺之什麼忙。

風水輪流轉,1103年,以蔡京為首的改革派得勢,趙挺之巴結蔡京,攀上高位。改革派一上台,便將保守派劃為「元祐奸黨」,要全數踢出京師。

李清照寫信給公公,希望能對父親網開一面,趙挺之非但不理,還增加一條,要把保守派的親屬也一併踢出京城。新婚才一年的李清照,不得不與趙明誠分開、去鄉下了。

父母離京,夫妻分離,「黨爭」到了如此六親不認的地步,令李清照愁緒滿懷,她寫了《醉花陰》一詞寄給趙明誠:

在這首詞里,李清照向趙明誠傾訴的,絕不只是妻子對丈夫的思念那麼簡單,

她為什麼要「愁永晝」?

因為她害怕「黨爭」會引起家庭的分崩離析,甚至是國家的敗亡。

李清照囑託丈夫勸一勸公公,不要繼續參與黨爭了,

怕趙明誠不重視,她又給趙明誠寄了二首舊詩,題為:《語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詩中,李清照警示趙挺之,與蔡京這種小人勾結,最終會被出賣的:

「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她還借唐朝的毀滅,警示宋朝黨爭會亡國:

「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俱在。」

才女的憂國之心,讓多少男子汗顏!但後人評價這兩首詩,最佩服的是李清照的政治敏銳性,她提出的二個警示,最後居然都應驗了:

3年後,即1107年,趙挺之與蔡京爭權失利,丟掉了官職,趙挺之竟活活氣死。死後第三天,趙明誠全家又遭蔡京陷害入獄,後來雖然被放出,但趙家所有男兒的官位,都被剝奪了;趙明誠因此失去工作,不得不攜李清照回老家山東青州種地。

23年後,北宋因黨爭耗盡實力,導致靖康之變,亡國了。

03

在山東青州,李清照與趙明誠曾有過十年的幸福生活。

李清照把青州舊宅的客廳好好裝飾一番,命名為「歸來堂」,

白天,趙明誠外出尋找有價值的碑文和書籍。

晚上,夫妻倆坐於「歸來堂」中品茶和交流讀書感受。

歸來堂的古書越來越多,將整個屋子裝點得古意盎然;

有時侯,窗外的風吹進來,翻動書頁,李清照就調皮的問丈夫,

那些被風翻動的書頁里,都寫了些什麼事情?

趙明誠回答後,兩人便一起跑過去驗證。

然後,趙明誠也要考考李清照,某個歷史事件寫在哪本書的哪一頁?

李清照記憶力超強,往往能答出;

而換個問題問趙明誠,趙明誠卻不一定能答出。

按規定,答對的,便喝茶,答錯的,不準喝。

只是,答對者往往因為太高興、太興奮了,那茶都潑到自已的身上了……

這真是一段神仙眷侶般的生活!

可是,李清照並不滿足這樣的趙明誠。

十年後,李清照送趙明誠外出做官;

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建立,趙明誠在江寧做知州,抗擊金兵。

李清照很有豪氣,她來到江寧觀看趙明誠抗金;

李精照希望看到,丈夫不光是個才子,還是個保家衛國的大英雄。

然而,趙明誠給她帶來的,卻是深深的失望。

1129年2月,江寧軍中有個叫王亦的官員發動叛亂,趙明誠下屬事前發覺,提前布防,鎮壓了叛亂。可是趙明誠膽小,聽到外面殺聲震天,他竟然藉助一根繩子,越牆逃跑了。

就這樣跑了!不要他的下屬,也不要妻子了。

一代學問大家,滿腹經綸的趙明誠,靈魂深處竟藏著這樣一個「小」。

李清照深感恥辱,幾乎一夜愁白頭。

趙明誠因「越牆」事件被朝廷停職,不久,又被派往江西湖州任職。

李清照相送丈夫,途經安徽和縣烏江,項羽自刎之地,李清照與趙明誠暫歇,一同前往憑弔。

時值七月,浩浩江水如鏡,遙想當年楚漢相爭,十面埋伏之情景,西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如在眼前。

李清照不覺感慨萬千,遂口拈五絕一首: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才女略帶沙啞的嗓音緩緩送出,顯得無比悲壯、激越。

李清照此詩,本是諷刺當今朝廷懦弱無能,可是,趙明城就在身邊,「越牆事件沒過多久,這不也是在諷刺趙明誠嗎?

李清照當然明白這一點,但她確實想以此刺激一下丈夫,並希望丈夫知恥而後勇,在後期能將功補過,盡量去做一個像項羽那樣的人傑。

趙明誠佩服妻子又寫下千古名句,但「人傑」,「鬼雄」,「項羽」,這一個個沉甸甸的詞語,讓他無比羞慚。

「越牆事件」後這許多日子,妻子對自己未置一評,不曾想今日噴薄而出,

似是把自己看得低如塵埃。

趙明誠一介書生,喜歡的是金石字畫,嚮往的是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生活,這抗金第一線其實並不適合他……

可李清照不會這麼想,她自視甚高,對丈夫要求也高。

趙明誠從此悶悶不樂。

他還沒有趕到湖州任職,便於1129年病死於建康。

突如其來的傷痛讓李清照無法忍受,她掩埋了丈夫,寫下長長的祭文,因悲傷過度,大病一場。

04

宋朝是個奇葩王朝。

北宋時,改革派與保守派爭得頭破血流;南宋時,又有主戰派與投降派之爭。

所不同的是,南宋皇帝趙構,本就是個投降派。

投降派最大的特點,就是逃跑。

新生的南宋政權,從建立之日起便開始向南逃竄,先從河南商丘逃到江蘇揚州,再從江蘇揚州逃到浙江杭州。不久,金兵再次南犯,趙構又先後逃往越州、明州、定海、溫州……

總之,金兵一來他們就跑,金兵一走,他們就回。

李清照對於一味的南逃極為反感,她寫詩諷刺投降派:

「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你們逃到了氣候溫暖的南方,居然覺得南方的水很冷,受不了,那北方的水豈不更受不了,指望你們去收復故土,真是種奢望啊!

李清照心裡,十分渴望有像東晉王導、劉琨那樣的英雄人物,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力換狂瀾,可惜沒有。

於是,她發出重重的嘆息:

「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

那段時間,李清照看到了太多的難民,她走水路,看到滿江的難民,走陸路,看到滿山遍野的難民;拖兒帶女,沿途啼哭,無比凄涼。

李清照也是難民中的一員,她一個孤弱女子,護送著丈夫留下的文物書籍,有如風中落葉般,無依無傍、輾轉飄零;最終文物損失貽盡,身體日漸衰弱。

她將漫天愁緒揮灑在《聲聲慢》中:

這首詞,李清照單寫一個「愁」字,真是愁到了極頂。

很多人認為,才女只是在愁自己的遭遇。

是嗎?

且看「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這舊相識的雁,正是從家鄉飛來的雁,

而家鄉,早已與故國一起淪陷了。

家愁與國恨,還分得清嗎?

其實,李清照想改變自己的處境並不難,她有一個親表姐王氏,是當朝宰相秦檜的妻子。這樣有權勢的親戚,誰不想去巴結呢?可李清照就是不去找她。

為何?

只因秦檜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討厭投降派,所有站在投降派那邊的人,她一律拒絕交往。

王氏其實很想幫助李清照,她託人帶話給李清照,有困難可以找她,李清照並不理會;秦檜家裡做什麼事情請客時,常叫人給李清照送去請貼,李清照收到了請貼,卻拒不參加宴請。

李清照的原則:就是窮死、愁死,也決不向投降派求助!

05

南宋的主戰派,個個結局凄慘。

第一主戰派宗澤,上書皇帝20多次,不被採納,最後大喊三聲「渡河」「渡河」「渡河」而死;

最有成就的主戰派岳飛,因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慘死在風波亭。

李清照生活在二者之間,主戰之志不亞於二人,只不過,她是以「詩」來主戰的。

1133年某天,宋高宗忽然想起,他的父親還有哥哥,正在金國的俘虜營里受苦,他想派官員去看望一下,順便議和。

滿朝文武都不敢去,韓肖胄和胡松年兩位大人卻挺身而出。

李清照得知,立即作了二首長詩相送。

詩中,李清照熱情讚揚了兩位大人的膽量,但她非常反對兩人去與金人議和:

「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

金國從來都是虎狼之心,他們侵略宋朝的野心是不會改變的,別指望跟他們講和,而應作好軍事準備啊!

李清照還鄭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真想將自已的單薄之軀奉獻給故國山河啊!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故國,用家鄉的土來埋葬自已。

她是希望能用自己的真情,喚起二位使者心中的豪情!

李清照有一業餘愛好,名為「打馬」,「打馬」本是宋朝的一種棋類遊戲,有點像現在的麻將。李清照不僅喜歡這一遊戲,還非常精通,她寫了《打馬賦》、《打馬圖經》來介紹這一遊戲。

很多人由此而鄙視李清照,說她好賭。

其實仔細閱讀《打馬賦》,才知其真正原因。

李清照打馬時,總是把自已想像成主戰派,把對方想像成金兵;每一次勝利,都令她非常激動:

「生平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

現實中,南宋一敗再敗;遊戲中,李清照卻找到了勝利的快感。

可她知道,遊戲中的勝利畢竟是假的,於是在文章末大呼: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將相過淮水.」

她依舊希望朝中那些「將相」們,能夠爭氣一點,渡過准水北伐,收復失地。

可是,再多的英雄夢,再大的雄心壯志,皇帝不欣賞,又有何用?

公元1134年9月,金兵再次侵宋,趙構又往南逃。

李清照被迫到浙江金華避亂,次年,感慨於金華所見所聞,她在無比憂愁中寫下了《武陵春》一首:

李清照感嘆「物是人非事事休」,是因為她知道:收復河山、回歸故土的希望恐怕此生是難以實現了,於是,她心中的愁緒,重得用一艘船都載不動了。

06

浙江金華,是南宋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這裡的水路,攸關江南三千多里的國土和十四州的生死存亡。

在金華婺江,有一座非常有名氣的樓,名為八詠樓,它矗立婺江之畔,樓高數丈,乃當時金華第一高處,是重要的軍情瞭望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1135年,李清照登上了「八詠樓」。

佇立樓頂,江風撲面而來,無限河山盡收眼底,已經五十多歲的李清照淚水橫流,想到這八詠樓不知何時也會落入金人之手,萬般酸楚湧上心頭。

李清照再次寫下千古名句:

好一個「江山留與後人愁」

真可謂千古一愁,愁出了新高度!

從少年到老年,

從北宋到南宋,

從開封到杭州,

從杭州到金華,

李清照一路走來一路愁,

她累了,沒有力氣再愁了,想把這愁留給後人

她希望後人能繼承這種愁

愁自己,愁國家,

愁出一個真正強大,無人敢欺的中國……

公元1155年,李清照走了,孤苦零丁的走了……

但她的愁,千古流傳。

才女的愁在詩里,也在詞里,

詩里的愁,多是國愁,詞里的愁,多從家愁切入。

而我們接觸才女的詞多,詩少,

所以認為她多是兒女情愁,

這世間,真的缺一本能完整了解李清照的書。

才女的人生遭遇,與當時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國家的傷與痛,全都重重的擊打在她羸弱的身上。

可她對國家的關心,遠遠多於對自己的關心;

這種難得的愛國情懷,在女子中絕無僅有,

在男子中,也不多見……

來自我的公眾號 shishuyadu (詩書雅讀)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青玉案·元夕
醉翁亭記
李清照:一生所作詞曲,道不盡半世流離!

TAG:宋詞 | 詩詞 | 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