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後,我們再一次學習了「市場經濟」

中美貿易談判後,我們再一次學習了「市場經濟」

封面圖片|《破·局》

中美貿易談判剛剛宣告結束。據媒體報道,「中方代表團對來自美方的莫須有指責進行強力回擊,始終站在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的道義制高點上,態度堅定不移。」

中國商務部則發布專欄文章《中美貿易惠及兩國人民》,指出「中美雙邊貿易存在不平衡,這一問題需要歷史地、全面地看待。歸根結底,雙邊貿易不平衡是由雙方的經濟結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分工決定的,是市場運行的結果。」

從這些表述中可以看到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市場經濟道路的決心。這也讓風馬牛的小夥伴們好奇「市場經濟」究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什麼,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市場經濟究竟有哪些特點,其運行邏輯是什麼?

我們發現,張維迎教授多年前寫過一本書,叫《市場的邏輯》。在這本書里,張教授對市場經濟的歷史作用及其特點有精彩的論述。今天,風馬牛把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

以下內容節選自張維迎教授著作《市場的邏輯》。

1從歷史看市場經濟的奇蹟

要講市場經濟對人類的貢獻,就要回顧歷史。根據美國伯克利大學經濟學家德隆的研究,在人類歷史上,從舊石器時代到公元 2000 年的 250 萬年間,人類花了 99.4% 的時間,即到 15000 年前,世界人均 GDP 達到了 90 國際元(這是按照 1990 年國際購買力核定的一個財富度量單位)。然後,又花了 0.59% 的時間,到公元 1750 年,世界人均 GDP 翻了一番,達到 180 國際元。從 1750 年開始,到 2000 年,即在 0.01% 的時間內,世界的人均 GDP 增加了 37 倍,達到 6600 國際元。換句話說,人類 97% 的財富,是在過去 250 年——也就是 0.01% 的時間裡創造的。

如果把德隆的研究畫成坐標圖上,可以看到,從 250 萬年前至今,在 99.99% 的時間裡,世界人均 GDP 基本沒什麼變化,但在過去的 250 年中,突然有了一個幾乎是垂直上升的增長。世界最主要的發達國家也是如此,無論是所謂的西歐衍生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是西歐國家本身,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 12 個國家,抑或是後起的日本,經濟增長都主要發生在過去一二百年的時間裡。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發生在過去 40 年。

▲深圳由 40 年前的小漁村,成為國際大都市

就是市場經濟的最佳例證

僅僅數字還不能說明所有問題。想像一下,我們的祖輩,也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普通的中國人,能夠消費的東西,和古代秦漢隋唐時期沒多少區別,甚至還不如宋代。在歐洲也一樣,一個普通英國人在 1800 年時能消費的東西,古羅馬人都能享受到,甚至羅馬人比他們享受得更多。而我們今天能消費的東西,是過去的 100 年前的人無法想像的。

有人測算過,按照零售商庫存記錄的商品種類計算,在 250 年前,人們能夠消費的商品種類大致是 10 的二次方——也就是上百種而已。而現在,我們能消費的產品種類是 10 的八次方以上,有上億種。1820 年的時候,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是 26 歲,與古羅馬時代差不多,到 2002 年變成了 67 歲。現在,中國人均壽命預期超過了 70 歲。

▲《國家寶藏》| 乾隆時代的生活,我們很容易了解

但今日的生活,是乾隆時代無法想像的

為什麼人類的奇蹟在過去的 250 年裡出現,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只是在過去的 40 年裡出現?是不是人變得比原來更聰明了,比過去的人智慧更高了?當然不是。人類的智商、智慧,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沒有太大的進步。今天的中國人再聰明,我相信沒有幾個能超過孔子、孟子、老子。在西方也一樣,人類的智慧在過去兩三千年內沒有太大的變化。

難道是資源變多了?也不是。人類的資源不僅沒有變多,相反,與土地相聯繫的自然資源還在慢慢減少。那是什麼發生了變化?我能提供的唯一答案,就是人類實行了一種新的經濟制度,即市場經濟。西方國家在 200 多年前開始實行市場經濟,所以在 200 多年前開始起飛。中國在 40 年前開始走向市場經濟,所以中國在過去的 40 年裡,發生了巨大的飛躍。

2市場經濟特徵之一

競爭為他人創造價值

市場經濟為什麼能創造巨大的財富?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他的名著《國富論》裡邊提到一個概念:「看不見的手」。他是說,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這個利益是廣義的,包括追求自己的財富,也可能追求自己的名聲——但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使你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為別人創造的價值,比你主觀上想為社會做貢獻時創造的價值更大。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奇妙之處。什麼是市場?市場就是好壞由別人說了算、不由你自己說了算的制度。

在市場上,任何人不為別人創造價值,就不可能獲得收入。所以你必須努力為他人創造價值。價格提供了一個信號,什麼東西有價值,什麼東西沒有價值,要在市場上考驗,要由買的人說了算。沒有人願意付出的價格超出你為他服務的價值。當兩個企業競爭,我們說某一個企業更有優勢的時候,意味著這個企業能為消費者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既消費者剩餘。企業之間的競爭,是為消費者創造剩餘價值的競爭。

▲《華爾街》| 競爭為他人創造價值

進一步看,企業如何創造更大剩餘價值?靠的是創新。市場競爭不是簡單的價格競爭,而是看誰更有能力生產新的產品,或者說用新的方式生產產品;誰更有能力開拓新的市場,發現新的原材料,採用新的組織形態,為消費者創造更高的價值。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市場。

企業之間的競爭,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使我們在過去幾百年中,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財富。經常有一種誤解,認為人類的生活水平提高來自技術進步。問題是,為什麼有的體制下技術會進步,有的體制下技術就不會進步?是什麼推動了技術進步?歷史發展的事實證明,只有市場經濟才能推動技術進步,並使新的技術很快投入運營,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

在古代,也有不少的技術發明,但這些發明很少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因為它不是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產生的,很難商業化。聰明人靠靈感想像出來的東西,不一定能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3市場經濟特徵之二

陌生人之間的分工合作

市場經濟的第二特點,是陌生人之間的合作。兩個人一塊做事,比單獨做的事加起來更多——也就是說,合作可以創造價值,這是經濟學中的一條基本原理。但這種合作不是簡單地像人民公社一樣,所有的人在一起,干同樣的活,而是分工、專業化基礎上的合作。分工專業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優勢,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推動技術進步,所以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分工專業化是跟交易相聯繫的。人類有交換的意願,才使分工合作成為可能。但由於信息不對稱,在傳統社會中,合作往往只在熟人之間、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進行,比如兄弟姐妹,或者同一個村的人,或者同一個教堂的人進行合作,很難找到陌生人之間的合作。而人類今天的合作,早就超越地區、超越國界,走向全球。今天我們所消費的商品,99% 的生產者你不認識;一個企業的產品賣出去,絕大部分消費者他也不認識。正是這種大規模、大範圍的合作,使全世界的財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紅海行動》| 競爭,更需要合作

但要使陌生人之間達成合作,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必須解決,那就是信任。如果不信任別人,我們不敢買他的東西,他賣不出去,專業化對他就沒有好處。結果,他只好自己給自己生產,那就回到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所以,我要給大家強調另外一個概念:市場經濟中,不光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還有一隻「隱形的眼睛」。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能夠合作,是因為有一雙隱形的眼睛在監視我們,每個人必須好好表現,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過去對市場經濟的批評,往往是由於人們只知道前一個因素,而沒有看到後一個因素的作用,所以,認為市場上一定有欺詐,無商不奸。

而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人們越注重自己的信用。尤其是企業,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必須建立很好的聲譽。如果他的聲譽不好,沒有人信賴他,就會被淘汰。

4建立市場信任的關鍵

企業、利潤和企業家

市場中的信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我重點談三個概念:企業、利潤和企業家。這三個概念是理解市場經濟的關鍵。

比方說,中國有 13 億人,每個人都生產自己的商品,到市場上去賣,誰能信得過誰?換一種說法,如果把市場上所有商品的商標都去掉,你敢買什麼東西?可能敢買土豆、大米、水果這些最簡單的商品。像汽車、電腦、礦泉水、投影儀這些質量和功能不容易辨別的東西,你敢買嗎?你不敢,市場上 99% 的商品你都不敢買。

那怎麼辦?有一個辦法,我們 13 億人分成了不同的組,比如說分成 30 個組,河南人、河北人、山東人、陝西人、北京人等等。有了這個分組之後,我們不認識每個人,但我們知道這是山東人,那是廣東人,就可以作出某種判斷。

企業就類似社會的分組,每個企業有自己的一個名字,誰騙了我們,我們可以追訴他,或者他這次騙了我,下次就不買他的東西,他就要完蛋。當社會劃分為企業的時候,每個企業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信任。如果沒有企業,每個人只從事個體生產,做不到這一點。

▲《矽谷傳奇》| 企業是市場的重要一環

企業何以使得我們可以相互信任?答案與所有權配置和利潤有關。比如一個企業由一萬個人組成,理論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所有者。這個企業每年的利潤是 1 個億,一萬個人平分,每人拿 1 萬塊錢。這樣似乎很公平,但想一想,如果出了問題,誰來負責?如果要求人人都負責任,結果可能是大家都不負責任。

現實中,企業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分配責任,即一部分人承擔過失責任,另一部分人承擔嚴格責任。承擔過失責任的人拿合同收入,即,如果他沒有遲到早退,沒有曠工,沒有違反工作規定,幹了一個月,到月底一定要領到工資,這就是員工。

另一部分人,即老闆,要承擔嚴格責任——或者叫剩餘責任。用一個通俗的說法,什麼叫僱員?別人沒有發現你的錯誤,你就沒有責任,這就叫僱員。什麼叫老闆?你沒有發現別人的錯誤,那麼所有的錯誤都是你的,這就是老闆。老闆沒有權利在消費者面前由於自己沒有犯錯誤而要求收入;而工人可以在老闆面前因為自己沒有犯錯誤而要求收入,這就是老闆和僱員的區別。老闆拿的是利潤,承擔的是對消費者的責任。利潤是收入剔除成本的剩餘,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所以它是一種激勵機制。

▲《中國合伙人》| 市場經濟是一種責任制度

利潤是一種考核方式

一個企業生產產品,我不認識裡面的生產工人,為什麼要信任他?是因為有人承擔剩餘責任。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餐館的老闆,廚師洗菜不幹凈,有人吃了拉肚子住院,你必須負責。利潤作為一種獲取收入的方式,使企業所有者承擔剩餘責任、嚴格責任,任何一個員工犯的錯誤老闆都要承擔,因此,老闆必須認真監督和規範員工的行為。這樣,顧客才可以放心地購買企業的產品。

進一步講,不僅僅是企業的員工,包括企業供應商犯的錯誤,企業老闆也得承擔責任。比如說你買了一個品牌計算機,計算機的某一個零件,如屏幕、晶元、風扇出了問題,甚至是電池爆炸了,要承擔責任的,首先是計算機廠商,而不是零部件的供應商。

換句話說,一個品牌企業,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品牌在消費者面前立了一個軍令狀,打保票說,你買我的東西,出了問題我負責。這樣,才有大家可以信賴的市場,才有了陌生人之間的合作,才有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所以我說,市場經濟是一種責任制度,利潤是一種考核方式。市場通過企業這一組織形態劃分核算單位,通過利潤追溯責任,從而讓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那年花開月正圓》| 相互信任是如何實現的?

我們談市場經濟,絕對不要忘了企業家。只從價格的角度,不能真正理解市場經濟。但非常遺憾,過去所有的經濟學教科書里,都沒有企業家的地位。熊彼特曾批評,經濟學家所談的經濟成長,像一部沒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真正的主角沒有出場。

拿利潤的人是企業家,他承擔著為整個社會組織生產並且監督其他人的作用——當然,這裡所說的企業家,不是指特定的某個人,是指行為的功能;是說在市場經濟當中,有這樣一類人,起著這樣一個作用。企業家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喜歡企業家,不重視利潤,與不接受市場經濟,是同一回事。

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來源:馮侖風馬牛

鏈接:中美貿易談判後,我們再一次學習了「市場經濟」

推薦閱讀:

關於計劃經濟的幾點說明
寡頭是如何掏空俄國的?地球知識局
厲以寧:在中國,市場一定要擺在重要位置!

TAG:計劃經濟 | 市場經濟 | 中美貿易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