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 | 哈佛景觀建築(MLA)"最詳"作品集創作建議
來自專欄 Portfolio+
本期的周二Portfolio+專欄時間,康石石將只為大家明晰一件事情:如果你想申請哈佛景觀建築專業,你的作品集應該如何籌備。
在備戰2019之前,同學們一定要藉助本文,對哈佛的景觀建築設計重點與研究方向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這將非常有利於作品集創作眾大家對於項目整體方向的把控。
哈佛的景觀致力於研究城市,環境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景觀建築學將景觀作為一種媒介,從多角度去理解如何利用景觀去協調現代城市的發展,如何去保護生態與自然資源,從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去推動世界更好的發展,從自然與人居環境中進行探索,理解都市化的進程。
在哈佛將景觀更像是一種介入物,去影響環境與自然的關係,並推動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by Yuxi Qin (MLA 17) and Christopher Reznich (MLA 17),Re-Tooling Metropolis: Provisional Landscapes, Emergent Urbanism in Houston』s Eastern Bayous
以下哈佛多尺度、多角度的研究課題與方向,皆可構成同學們作品集創作主題的思考範疇,康石石梳理如下為同學們作品集創作提供思路:
- Cartography & GIS
- Construction & Building Systems
- Design & Social Equity
- Ecology
- Environmental Systems
- Health
- History & Theory
- Infrastructure
- Public Art & Exhibition Design
- Representation
- Responsive Environments
- Risk & Resilience
- Sensory Media
- Strategy & Management
- Sustainability
- Urbanism
- ...
by Cannon Ivers (MLA 16), Devin Dobrowolski (MLA 16) and Mary Catherine Miller (MLA 16), winners of 「A Beautiful Decay」, an endeavor of Miami-based initiative Save Before Quitting. Wanderers,Landscape Architecture III: Third Semester Core Studio
哈佛景觀的特色之一,是對於學科邊界的擴充,景觀不僅僅是對人居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設計,也與城市結構/城市設計/建築等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繫。選修課程涵蓋了歷史、理論、社會、經濟、自然系統和技術等領域,並在studio的學習中提供跨學科的設計課程選修。景觀專業與建築專業和城市設計專業有著極為緊密的交流,所以在專業設置中,也為景觀背景以外的學生設置了可以申請的方向。
綜合研究生申請來講,哈佛景觀系共提供4個主要專業方向,分別是:
-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
針對任何非景觀建築學專業的設計背景和其他專業的學生,三年學制,第一年為Foundation,第二、三年正式進入專業學習,同時包含歷史/人文/環境/藝術表達等學科,提升大家對於景觀建築專業的理解。
-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 AP
針對建築背景或者接受過景觀教育的學生,跳過Foundation,直接進入專業學習,在兩年內可完成學業。
-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I
針對本科接受過景觀專業教育的學生,強調系統構建,從宏觀視角出發研究都市化和生態的相互交叉,以及不同尺度下景觀建築的介入。
-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
針對接受了五年的景觀或者相關專業教育的學生,從經濟、政治、文化等上層問題著眼,理解城市結構與發展進程。
by Lisa Hollywood (MAUD 17), Chris Merritt (MLA 17), Patricia Alvarez (MDes REBE 18) and Lindsay Woodson (MDes RR/MUP 17),NoBe Nexo—Recipient of the 2017 Plimpton-Poorvu Design Prize,Field Studies in Real Estate,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Seattle, WA and Boston
落實於作品集具體創作,以下建議,同學們一定要重視並實際落實:
1. 作品集內容的選擇和表達方面,建議包含多尺度(global/regional/urban/site/detailed等)和多主題(生態/水系統/社會熱點問題/自然資源/經濟/政治/資源等)的選擇,以便更好的展現學生對於景觀的獨特認知。
Tip:諸如毫無特點、格外關注流線、功能的公園設計,必然不適於申請哈佛GSD。
2. 通過4-5個項目的展示,要體現出學生對於景觀建築學專業的獨特見解。同時,也不能失去景觀專業的知識性,包括生態學/植物學/過程與時間/研究方法等專業知識的體現。
Tip:在作品集創作過程中,由於大多數同學不知從哪些方向思考引導方案設計與圖像表達,因而極易忽視每個項目之間的聯繫、主題維度重複、設計思路僵化、特點亦不鮮明,便是犯了申請GSD的大忌。
3. 針對於表達形式也要具有多樣性,通過手繪/實體模型/軟體技法/視頻短片等方式,多維度的展現創作作品。
Tip:在國內接受景觀建築教育的同學們通常會格外關注電腦軟體的應用,將Rhino/Grasshopper/Maya視如神技,但GSD更期待看到同學們多元的實操能力,驚艷的手作模型,甚至是一條動畫短片,將遠遠超過司空見慣、平常無奇的偽3D平面效果圖。
最重要的是,在作品創作完成後,再表現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技能。通過信息的再表現可以讓作品集考官更為清晰、快捷地在短暫的評卷時間內,輕鬆理解申請者所要傳達的含義和概念。通常情況下,同學們可以利用信息的疊加/重合等處理手法,讓圖面信息最大化,並通過排版,梳理表達邏輯。以最直觀/最清晰的方式,將項目展現給讀者。
by Jiawen Chen (MLA 18),Acupuncture: Renovation of Franklin Park,Landscape Architecture I: First Semester Core Studio
在本篇《哈佛景觀建築最詳作品集創作建議》的教研過程中,除了以上教學經驗匯總外,康石石還與幾位哈佛導師和畢業於常春藤的老師有過比較有意思的探討,其結論說起來非常簡單,但如果各位能夠理解加以掌握,申請哈佛將如虎添翼。
設計其實在於思維的扭轉:這不僅僅是設計者成長中必將經歷的變化,比如從重視「實際效果>思考」轉變為「邏輯思考 > 實際解決」,從重視「圖面表達」轉變為「設計思維」。同時更在於,如何通過設計扭轉別人的思維,使設計共同體達成統一的設計目標。
Final:總體看來,在創作申請哈佛的景觀作品集時,同學們需要著重注意以下方面:
1. 根據自身專業背景情況與研究興趣,明確申請方向(MLA I/ MLA I AP/ MLA II/ MLAUD),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背景,跨專業選MLA I,其餘可結合具體情況選擇。
2. 合理規劃作品集創作與英語考試的時間,對於申請哈佛GSD這類頂級綜合院校,作品集雖然是最重要的考核標準,但英語成績/GPA/Resume同樣關鍵。從大一開始便做好計劃,比大四突發奇想申請哈佛GSD,成功率要高80%。
3. 根據哈佛景觀體系的研究重點,確定作品集項目涵蓋的內容和方向(多尺度與多維度),突出自己對於景觀建築的獨特理解。
4. 思考景觀作為一種媒介去影響社會/自然/政治/經濟/資源等的可能性,確定作品集所要傳達的主題與思想核心。
5. 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模型/手繪/電腦技法/影片等方式,多角度展現申請者的創作能力。
by Michelle Benoit, Daniel Berdichevsky, Meredith Chavez, Ana Garcia, Mengting Ge, Yanick Lay, Charlotte Leib, Mengfan Sha, Marisa Villarreal,Landscape Architecture IV
6. 嚴格遵守作品集創作要求,並提前提交。
7. 豐富自身經歷,通過實習/summer school/work shop等提升resume的競爭力與可讀性。
8. 多關注系主任等老師的open letter,以便隨時把握學科的發展重點。
最後,本文特別感謝漢藝哈佛導師團隊W老師與X老師的教學經驗分享:
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常春藤頂尖院校作品集指導與創作建議,或常春藤院校申請相關問題,可以添加康石石微信號(微信搜索:kang-shishi)留言提問。
除每周二、周五發布專欄文章外,康石石公眾號將每日推送1-3篇文章,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盡解答,敬請關注
訂閱方式:微信搜索 康石石 即可
推薦閱讀:
※為什麼橋大多設計成拱形呢?
※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等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想不到建築界「奧斯卡」女王-Zaha Hadid竟然是這樣的Zaha
※扎哈生前設計的最後一座摩天大樓封頂,頂層複式賣3億
※Arqui9 | 國外頂級建築表現PS後期教程
TAG:留學美國 | 作品集portfolio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