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造謠就是造謠,當了打手就別談什麼輿論監督

造謠就是造謠,當了打手就別談什麼輿論監督

在微博等平台上,王志安還在繼續利用自己的話語權,煽動自己的粉絲攻擊伊利。

這幾天,伊利的股份再次大幅震蕩,很多股民蒙受了巨大損失。但是這不是王志安們關心的,因為他們要的是「搞死伊利」。

也許是太過享受這種「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快感了,王志安甚至忘了去追蹤伊利事件的前因後果,可能真相對他根本就不重要。就在王志安煽動人們「抵制伊利」的時候,更多理性的人仍在努力尋找真相。

5月7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南方都市報等權威媒體相繼報道了事件最新的進展。第一、4月30日,潘剛本人通過視頻與媒體溝通,說明了自己在美國治病的事實,並且表示是自己本人第一時間針對謠言報警,並且一直通過網路在主持工作,並沒有失聯。第二、涉案嫌疑人鄒光祥、劉成昆明確自己的文章很多內容都是主觀臆想,並不是事實,也正是因為此,鄒的文章署名不敢用直名,劉的文章要以小說的形式發布。第三、警方在執法過程中嚴格按照法律程序,抓捕行為完全合法,並且從法律的角度,鄒劉二人確實有誹謗行為。至此,關於「伊利謠言案」的關鍵事實都已經非常清晰,剩下的就是按照法律程序對相關涉案人員的審判和量刑問題了。

但對於王志安們來說,這個結果太糟糕了!鄒劉二人的誹謗罪成了事實,那麼王志安緊抓的「跨省抓捕」和「因言獲罪」都成了無本之木,那自己的一切主張都不攻自破了,所以他選擇了裝聾作啞,並繼續裝瘋賣傻。反正腦殘粉有的是,不怕自己沒人捧,所以王志安們繼續號召「抵制伊利」,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點上,認為買伊利的產品就「助紂為虐」了。

互聯網上,「抵制日貨」、「抵制韓貨」的聲音經常聽到,大V們說這樣是非理性的,並將這種行為視為愚蠢,提出「抵制蠢貨」,這話雖然偏激,但是也有一定道理,但為什麼今天,王志安卻變成了蠢貨呢?

其實,聰明如王志安,絕對是引導輿論的高手,伊各謠言案的起因是鄒劉的文章,尤其是劉成昆的文章。經過劉本人供述,他對內容也是吃不準的,所以才決定以「小說」的形式寫文章,認為「寫小說沒事兒」,而鄒的信息主要是來自於劉,據鄒本人說,他曾以投資人的身份各伊利方在求證過,得出了否定的答覆後,仍然把稿子發了,但是沒敢署真名,因為他自己也不能確定是不是事實。

而劉成昆以「小說」的形式就可以規避風險嗎?事實上,誹謗並不一定指明道姓的,看過文章的人一眼就能知道是在寫伊利,所以難挑法律的制裁。並且,雖然誹謗是自訴罪,但是嚴重危害社會公共私序和國家安全的除外,目前看鄒劉的文章已經達到了這個標準,先不說閱讀率和轉發率都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標準,單是稿子一發布伊利股價大跌,市值蒸發60多億,廣大中小投資者損失慘重,這一條就足夠了。

本來,法律的問題交給法律,但是一些大V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成名立萬的機會。當然,「黑稿」的幕後黑手也不會就此罷休,於是針對伊利的新一輪輿論進攻開始了。此時正當「鴻毛藥酒跨省抓人」的輿論當口,於是王志安等大V也緊緊抓住伊利「跨省抓捕」、「因言獲罪」這兩個公眾最敏感的點發力。

王志安為了突顯自己的正義性,特意強調「一個作家寫了一篇小說」,還說主觀認定伊利是「不高興就抓人」,然後避開所有關鍵的造謠中傷造成的嚴重影響,這種明顯的誤導言辭對於不知情的人絕對是有殺傷力的。但是,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啊!劉成昆不是作家而是記者,寫的也不是什麼小說,另外伊利並沒有不高興就抓人,而是受到傷害報警,警方依法抓捕。

當然,無論是劉成昆們,還是王志安們,都喜歡談媒體的輿論監督權,並把自己放在為公眾發聲的道德制高點。確實,新聞媒體享有輿論監督權,但並沒有造謠的權利,學過新聞的都知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道要客觀公正,涉及到事件性新聞,要做獨立第三方,不能「一屁股坐到一方的懷裡」,給各方發聲的機會。而反觀劉成昆的那篇「小說」呢,基本上一邊倒的攻擊伊利,而且信息源單一,偏聽偏信造成的結果就是「不準確」,而這也是伊利為什麼認為是「誹謗」原因。

所以,只是簡單的「因言獲罪」嗎?上過的網的都知道,現在網路上的言論已經很開放了,罵這個懟那個造謠生事的言論太多了,如果不是有組織有策劃的惡意誹謗攻擊,並且也沒有給別人造成巨大的損失和傷害,頂天就是一刪了之,根本不會「獲罪」的,雖然對被傷害的一方不公平,但也只能默認,畢竟筆墨官司不好打啊。但是劉成昆的稿件一出,造成伊利市值蒸發60多億,如果企業不進行干預,那真是對股東不負責任了。還有「跨省抓捕」,對不起,警方是有這個權力的,只要依法就可以了,否則一個人如果在A省犯罪逃到B省,那不就逍遙法外了?

看過周星馳的電影《九品芝麻官》的,一定會記得那個叫方堂鏡的人,就是在紅線前跳來跳去,打擦邊球的那個,情況和這個非常相似。劉成昆身為媒體人,為什麼突然寫「小說」呢,顯然他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對信息源給他的資料心裡沒底,寫報道自然是底氣不足,但出於利益考量為不得不做,所以只能用「小說」、「虛構」等方式規避風險,但如果真的虛構了,大家看不懂了又達不到目的,所以行文生怕別人看不懂針對誰,然後我們就看到了一系列拙劣的化名。

在「小說」中,對「盤先生」極力貶低的同時,作者對「關耳先生」大加讚揚,描繪成了中國乳業教父的形象。而關耳先生何許人也,熟悉伊利的人都知道,伊利前董事長叫鄭俊懷,現任紅星乳業董事長,並且被伊利方認為是此事件的幕後黑手。而從劉成昆的「小說」和他的公眾號「天祿財經」的其它相關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與鄭俊懷私交甚密,而很多涉及伊利的內幕,如果不是當事人自己,媒體很難拿到如此詳實的素材。

也許是太信任鄭俊懷了,或者是利益足夠大,劉成昆才中招。而事實上,鄭俊懷當年因挪用公款被捕入獄6年,但有一筆2.4億元非法挪用公款案並沒有提起公訴,導致鄭俊懷對一些涉案的非法股票、資產存在幻想,多次狀告呼市投資公司敗訴後,開始對伊利及其高管糾纏,並製造多起造謠案件進行攻擊事件。就是現在,他能坐上了紅星乳業董事長,也是當初被舊部秦和平邀請去的,結果後來卻與秦對薄公堂,並擠走秦自己上位。所以,像劉成昆這樣的小記者,為生存奔波的自媒體人,著了這位「關耳先生」的道太正常不過了。當然,充當鄭俊懷「槍手」的不只劉成昆一個,網上還有很多。所以,伊利呼籲重審鄭俊懷案,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一切是是非非的根源就在這裡。

當然,隨著大家對信息掌握得越來越充分,很多人對「伊利謠言案」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尤其是知道了並不是「伊利跨省抓人」,而是警方依法跨省抓人後,已經有人對大V們提出質疑的聲音,而大V們也開始有意識的把公眾往質疑執法機關上引,以繼續強化自己的正義性,而這種是典型的「輿論干預司法」,事情的是非曲直,應該由公檢法部門還確定,而不是大V們的嘴。當然大V們是有權質疑公檢法的流程是否合規的,但需要有證據。

記得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岩松有句話,「背靠大樹我們並不是大樹」,非常深刻的揭示了媒體人的定位,媒體的話語權其實來自公眾,所以媒體人應該不忘初心為公眾服務,而不應該利用自己掌握的話語權,裹挾公眾充當別人的「打手」。在事實已經清晰的情況下,王志安還在網上號召「抵制伊利」,那麼請問,你憑什麼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有什麼理由對伊利產品的消費者進行道德綁架?對於媒體人,如果動機不純,就不要再談什麼輿論監督權了,造謠就是造謠!


推薦閱讀: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哪位導師的表現更好呢?
盧展工昨晚在福州會見連戰了嗎?
TLY| Report for Second Days Report
《浪花》譚松韻首演熱血記者?
4月19日新聞匯總

TAG: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