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是精英階層越忙碌?| 如何科學應對忙碌

為什麼越是精英階層越忙碌?| 如何科學應對忙碌

來自專欄 KnowYourself

畢業五年後,在忙得喘不過氣的間歇一抬頭,發現身邊的朋友都越來越忙了。尤其是那些在大家眼裡,工作發展很不錯的那幾位,他們都已經拿上了年薪百萬的offer,本來就是特別自我驅動的人,在眾人眼裡都已小有成就,生活卻仍然越來越少。

用一個朋友的話說,就連度假購物都像打仗一樣緊張,生活和工作一樣忙。

90年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最終會從工作中擺脫出來,變得自由,他還說2028年每個人每天平均只需要工作3小時。2028年近在眼前了,我把這個觀點告訴朋友們,大家紛紛表示無法相信。

這個社會真的越來越忙了么?其實答案也未必就是肯定的。

以美國為例,1965年以來的調查數據顯示,比起40年前,美國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時間減少了12個小時。

但奇怪的現象在於,越是經濟落後、貧窮、發展緩慢的地區、越是低學歷的人群,人們越悠閑。而哈佛大學商學院對職場精英人士的調查顯示,有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一半的人每周的工作時間是65小時。在所有人當中,最忙碌的人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已婚職業女性,以及離異的單親家長。

Gallup在2011年針對美國人的數據調查顯示,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感覺到時間不夠用。瑞典經濟學家StaffanLinder為此創造了一個概念——「受折磨的有閑階級」(Harried Leisure Class)。

在經濟學家的預言里,他們本來可以是最該擁有閑暇的人,但卻養成了最忙碌的生活習慣。他們漸漸取消了午休,也取消了專門的吃飯時間,習慣一邊吃飯一邊談事、處理工作,或者乾脆在車上、在電腦前吃外帶食品。

原因是,反而是這些收入高、工作精英化的人,更直接地感受到時間也是一種寶貴的經濟價值。他們的時間有更多機會轉化成實際的好處,無論是金錢還是其他資源。他們捨不得「浪費」,是因為他們想要實現自己可能實現的最大價值。

社會的財富也在更加聚攏在精英階層里。每個忙碌的人都是能看到自身可能性的人,他們相信機會和努力,分秒必爭想要「儘快」、也想要在同齡人的競爭中勝出,且始終保持勝出的位置。

此外,這些收入更高的人,也獲得過生活賦予忙碌的正向反饋——正是過去的付出和努力,讓他們成為了收入更高的階層。這會讓他們進一步從「外部驅動」的忙,轉變為「自我驅動」的忙。

這就意味著,那句廣為流傳的話很可能是真的:「那些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沒有什麼魔法,只是因為他們獲得過「努力得到回報」的正向回饋,從而養成了努力加班努力工作的信念。

但永遠選擇忙碌,也並不總是一種「正能量」。

2008年,數名經濟學家合作了《再訪凱恩斯》(Revisiting Keynes)一書。書中,有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凱恩斯的錯誤在於他誤解了人的本性,他認為人們只要收入增長到一定程度,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賺到足夠用來買必需物品的錢,就可以拉長休閑時間。

然而,人們並不會因為已有的需求得到滿足,就真的停下腳步。我們永遠是欲求不滿的,永遠在發掘出源源不斷的新需求——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環境的進步,我們的需求和標準也會不斷改變。

那些收入更高、工作更精英的人群,他們的可選項遠遠比一般人更多。無論是生活的細節,比如每頓飯吃什麼上;還是人生的遠景,比如下一份工作做什麼;光光是思考和比較各個選項,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而假如他們還懷著「唯恐沒有選出最佳選項」的心情,一切又會變得更難。

有一系列心理學研究指出,忙碌,真的可以解決一些人類心理上的困擾。比如,Wilcox(2016)的研究發現,那些總是忙碌的人,不僅完成任務的效率更高,也能更好地處理偶爾出現的拖延問題。

研究者分析了一款任務管理的app數據,發現那些較忙碌的人(通過app記錄顯示),平均完成一項任務的速度遠比較悠閑的人快。而對於那些已經錯了截止日期的任務,較忙碌的人也會用遠遠更短的時間去補做完成。

忙治拖延的說法,我也已經不止一次在生活中聽到了。那些忙碌的朋友們說,還有那麼多事等著去做,現在拖延後面吃不消的還是自己。因為比較忙碌的他們,更難付出拖延的代價、拖延的負面影響更深,反而更注重任務和時間的管理了。

人類的進化決定了我們是有能力從錯誤中學習、找到最適合自己生存的策略的存在。這些忙碌的人找到了最終會讓自己相對過得最好的方式:不拖延。(此處不針對已經存在精神障礙的人群,比如抑鬱症人群的拖延絕非忙碌可以解決,反而應該調整任務量去適應抑鬱發作期的精神狀態)。

研究者的另一項研究讓兩組人(更忙碌的一組與更悠閑的一組)描述近期未能按時完成的任務。更忙碌的人雖然也會沮喪,但總體情緒更積極,會更多談論到儘快調整、以及做出彌補。而更悠閑的人則會表現出程度更高的沮喪、更多談論到自責和負面的自我評價。

甚至,那些只是「主觀認為自己很忙」,實際任務量並不大的人,也會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失敗和拖延。

這是因為忙碌的人總體對自身效率和能力的評價會更正面。即便只是以為自己很忙,他們總體會對自己感覺更為良好,因為社會評價獎賞忙碌和努力,事實上他們也會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而悠閑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和效率會相對更低。

有意思的是,在此前的臨床工作中,我看到過一些因為過人的聰明,將任務完成地更快,而顯得有更多閑暇時間的人,一樣會質疑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效率:他們覺得自己做得事太少了。

而無論在面對任何任務時,對自身的信心都是重要的動機因素。相信自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就會更容易開始著手處理這項任務。因而反而是那些悠閑、自我評價不那麼積極的人,最終將所拖延的任務一拖再拖。(KY提醒:治拖延的秘訣絕非時間管理,而是自信哦!)

而變忙,本身就是提升自我評價的手段之一了。先忙起來,也許你的痛苦會自然發生一些改變。實驗(2016)發現,儘管人類的本性是選擇無所事事,但忙碌卻會提高人的幸福感。即便是被迫做任務,多做了任務的人也比選擇什麼都沒有做的人快樂程度更高。

因此,如果你收入水平較高、生活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擁有較高的學歷,你基本上就只有很小的概率能擺脫忙碌的狀態了。

改變忙碌的狀態,可能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更重要的問題是,越來越忙碌的我們,如何能在忙碌中照顧好自己,在忙碌中享受生活。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要把生活本身也納入到你的時間規劃中。每周你用來生活的時間可以很少,也許只是和要好的私人朋友吃一頓飯,也許是去做一場運動,也許是一個人逛逛街買買東西,無論是哪種,你都要把這幾個小時提前納入到規劃里。

當你忙碌地進行到了原計劃是「生活」的時段,無論手上還有多少工作沒做,都要強行讓自己停下來。像執行一項任務一樣執行你的生活。那是一個「回血」的時段,能夠給你補充能量,釋放一周工作積累的煩躁和壓力,讓你能夠煥然一新、開心愉快地開始新一周的工作。

此外,你要做一個善於觀察生活中美好細節的人。學會用欣賞的眼光,把注意力刻意放在篩選那些美好的事物上。一個很煩心的同事,不要給ta太多的注意力。看看天氣,看看路邊的植物,留意身邊人讓人會心一笑的閃光點。你要相信,情緒、注意力,都是可以管理的。你有能力主觀能動地去管理它們,而不是只是被他們限制。

在可預期的未來里,你很大可能還會一直這樣忙碌下去。我相信,有這麼多優秀的年輕人在堅持忙碌,還是因為忙碌的奮鬥,是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未來的途徑。

但要小心你只是在消耗自己,而沒有在忙碌的同時持續自身的成長和進步。我們珍惜現在、不負時光的方式,應當是在向外輸出的同時保持輸入,無論這種輸入是和朋友分享時光、學習某項技能、去某地旅行。不要等忙碌把你耗竭,才想起過更平衡的人生。

所以,你的問題不在於如何讓自己停止忙碌,而是如何在忙碌中最大可能平衡生活。

我想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思索、並自己找到答案的問題。

References:

Hsee, C. K., Yang, A. X., & Wang, L.(2010). Idleness aversion and the need for justifiable busyness. PsychologicalScience, 21(7), 926-930.

Wilcox, K., Laran, J., Stephen, A. T.,&Zubcsek, P. P. (2016). How being busy can increase motivation and reducetask completion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10(3), 371.


推薦閱讀:

愛因斯坦方程式E=mc^2的意義是什麼?
地球年齡之爭不是基要真理的問題
霍金預言人類或在2600年前消失人類需要趕緊尋找新的家園嗎?
郝柏林:懷念陳春先 | 科學春秋
這人的膀胱,像鴕鳥蛋一樣大,跟世界紀錄相比,小巫見大巫

TAG:科學 | 精英階層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