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分析師十條
05-19
滴滴出行分析師十條
來自專欄 時間與精神的小屋
放假的時候偶然翻了一下世君的分析師十條,思緒一下被帶得很遠,按照回憶記錄下來,純個人觀點,不代表部門和世君的看法。
- 分析師的核心能力是思辨
- 思辨不能思而不辨。王興說:大部分人的思考就是把偏見排一下序。要思,更要辨。思是過程,辨是結果。當然也可以成為一個正反饋
- 有形諸內,必形諸外。核心能力意味著以什麼為內核,未必是單核驅動,人的能力都是多元的
- 好的思辨能力是一個很好的火種,一般來說更容易針對性去學習工作所需的技術和知識。在工作中,思考沒有增量之後,我去讀了備受俞老師推崇的《思考,快與慢》和《經濟學原理:微觀分冊》(曼昆)。都迅速刷新了之前很多認知。這兩本書大學也讀過,但是當時卻沒有什麼收穫。順序很重要,先有能力,再去讀書,看起來是悖論,有一個很好的記者朋友盧泓言告訴我:書到今生讀已遲
- 對講真話負責,保持中立
- 前半句太難了
- 我大概只能做到工作中講了80%的真話,但讀完Dalio的《原則》後,開始有意識向完全透明,完全開放傾斜
- 講真話,對講真話負責,人們會慢慢認識到你的價值,最後的收益是趨向無窮的,這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但是短期,還是會遇到一些很痛的例子,做一些很艱難的決定
- 後半句倒不難,但我感覺過猶不及,過於中立,分析師就很難對業務有切膚之痛了
- 論據充分, 論證嚴謹,觀點簡明
- 推薦一本書《簡明邏輯學》,邏輯體系只有一套,這個世界不存在第二種邏輯
- 論據靠天賦,論證靠習慣,觀點依賴長期孜孜不倦的遷移學習
- 國人的普遍邏輯都不太好,諸子百家也如此,孟子的「人之性善,尤水之就下」就是邏輯學的車禍現場。只有韓非的邏輯算是不錯的。所以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這樣的學科是一個長期收益很高選擇,但前提是熱愛,不熱愛學任何專業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拿畢業證
- 數學中,很多好的結果都是一句大白話,但是前面的論證必須嚴絲合縫
- 粗分的話,分析師只有【驗證共識】和【創造非共識】兩種結果。但是人們往往低估【驗證共識】的重要性。知道結果和Know-How是兩件事。更何況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真正知道了一件事】
- 數據先於觀點, 而不是觀點先於數據
- 這一點坦言我不能純靠自覺做到,要依賴自律
- 大學的辯論經驗讓我理解:任何命題,任何持方都是可以辯論的,但一味辯論沒有意義,真理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數據是我比較信任的工具,中國房價究竟高不高,至少要古今中外比一圈,不至於成為一個玄學
- 印象中見過一位產品高手,真的是任何事情的結論都可以靠數據推演,大腦直接嵌入一個資料庫,沒有數據也會估算,最後推導的結果都很棒,很准。
- 有興趣可以搜搜李開復七八年前怎麼預言AOL收購雅虎,數據和商業sense結合的典範
- 傳言大物理學家費米很擅長估算數據
- 警惕說【我覺得】,我覺得一般都是【媒體覺得】,【某人覺得】
- 人在噪音中過活,只能看到很local的數據,bias司空見慣,在觀點前置一個數據input已經極難,更何況還要甄別數據真實準確,不被misleading。好的決策可以慢,也可以快,但一定要依賴數據構建自己的心智模型
- 不要把問題複雜化,也不要懼怕複雜度
- 拼多多的黃錚,最近有一個觀點:人們往往over-thinking
- 王興則很久之前有一個觀點:多數人為了躲避思考願意做任何事
- 三者結合起來看,很有意思。歷史上最好的初等數學科普和初等物理科普分別出自克萊因和費曼,想必不是偶然
- 複雜和簡單只是水來土掩的土,關鍵是結果,關鍵是問題被解決。我經常想,王勃再活幾十年多好呀,寫過《滕王閣序》的手,再寫一篇《赤壁賦2.0》。少年春風得意,但逝水流年,最後的認知永遠是簡單的黑白灰,沒有色彩,簡單和複雜combine,結果一統
- 分析什麼問題, 往往比用什麼方法更重要
- 一流的數學家都是善於發現大問題的高手,天分比丘成桐高的中國數學家很多,但是丘成桐年紀輕輕就能鎖定一個非常核心的難題,這需要的眼界和很深邃的洞察力,說到這,彼得蒂爾的心智模型(《從0到1》裡面太多例子可以證明,另外就是下注特朗普)真的不一般,我非常有興趣深入了解他
- 這個論述的隱含意思是:要學會丟掉一些雞肋問題
- 毛不易說過,像我這樣平凡的人,你還見過多少人?我們凡夫俗子,一輩子也不一定能找到一個好的問題研究下去。如果你很幸運對這個世界還有好奇心,請一定要保持好奇的火種,這很難得。
- 問題問對了,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方法也會水到渠成。地外文明的探索進行了很多年,就被費米一句不經意的反問擊穿了,後面所有的假說都是為了回應費米悖論,這就是大科學家的一流sense
- 好的分析師給別人輸入,而不只是幫別人輸出
- Inception,最好的輸入是思想鋼印,讓別人覺得是自己想的
- 好的分析師就是依賴明主,依賴好的合作方,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項羽的軍師也不弱,只是不能知人善用。
- 這條路走得很艱難。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走到現在,見自己還沒見完。
- 分析本身沒有什麼內在價值,除非其洞見改變了其他東西
- 基本上跟上一條可以聯繫起來看
- 從側面又說明了分析師難做:自古華山一條路,去影響最高決策
- 狂想一下:分析師是一種脫碳入硅的生物,最終你應該是一個硅基生命。只改變世界,本身空無一物
- 如果可能應該基於問題收集數據,而不只是基於數據來問問題
- 【倒過來想】非常樸素,但是又非常困難。印象中芒格還是巴菲特非常推崇【總是倒過來想】
- 假設我們需要分析張若虛的風格,我們今天只看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通過詩來分析了一大堆。會不會他還寫過更凌厲的《望岳2.0》?更哲思的《題西林壁2.0》?依賴手頭有的數據就是容易造成misleading,事實上,絕大部分唐詩都流失了。我們的詩詞鑒賞就是一個缺失率很高的data set
- 收集數據是一個很全棧的能力,需要爬蟲技術,對整個數據pipeline足夠熟悉,武器庫足夠豐富。道不可以脫離術,只有道,就是程朱理學,就是假大空
- 如果精進到一種境界,【拈花飛葉,皆可傷人】,王堅博士對於大數據的理解就極度不一樣,他非常不贊同用大數據來優化現有業務,覺得買櫝還珠。我認為他可能進入了登堂入室的境界
- 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分析出答案,以開放的心態採納其他的觀點
- 我一直比較推崇用先驗認知來決策,用數據分析來校準心智模型
- 網約車大戰重來一次,易道的模式在溫室里怎麼看怎麼好,但是放到暴風雨里一看,實踐出真知。膽識,有膽+有識。林中兩條路,你選哪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 商業最迷人的變數永遠是人,你不知道誰是下一個貝索斯,誰是下一個馬雲。但他們顯然會出現,我現在就是有意識把一些決策交給直覺,交給隨機性
- 招聘我非常篤信Blink,五分鐘如果候選人不能打動我,我肯定不會做出Hire的決策。
- 有意識把常識中很重要的特徵丟掉:比如學校,這個候選人如果不是這個學校畢業的,你還會招募他嗎?
- 經常性懸置判斷。灰度認知,不要輕易站邊
- 不要等分析結果再決策,事實上有些事情就是應該快速決策,你的大腦有無數祖先沉澱的經驗。但是要迭代自己的大腦
- 後半句,我覺得世君經常強調【開放】,Dalio也非常強調。我想他們都是從中獲得了很多好處。再奇怪的觀點,我都願意聽一聽,甚至是【相信世上有鬼神】,【相信星座】,最近我都聽得很入迷
推薦閱讀:
※打車不再加價?大數據說可以有
※滴滴要做租車,動得了神州租車的乳酪嗎?
※短期運力增長高達487%,易到如何練就金剛不壞之軀?
※如何用定位看待iPhone、滴滴他們的戰略動作?
※滴滴還能不能讓出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