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如何「走出去」?藍海雲助力傳承人口述歷史

中國非遺如何「走出去」?藍海雲助力傳承人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你聽說過嗎?國內知名主持人崔永元曾經自己籌集1.3億元,策劃製作了「口述歷史」項目,歷時8年間,共採訪了3500多人,積累了600萬分鐘素材,先後推出了《電影傳奇》、《我的長征》、《我的祖國》等系列專題記錄片。崔永元說:「這件事(口述歷史)不是一樁買賣,而是給民族留一個口述歷史的記憶」。

無獨有偶,中國有一家這樣的企業,重視社會責任,致力於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自成立以來,已經製作和傳播了2000多個中國故事,包括用口述歷史的方法製作並且向國際傳播的福建泉州的福船模型、北京曲劇、江蘇無錫惠山泥人、貴州布依族釀酒、山東青島的嶗山之太清宮、山西太原的蘇氏琉璃等眾多城市的148個非遺故事。這些故事被CNN、Bloomberg、歐洲新聞台、英國ITV電視台、馬來西亞Bernama電視台、印度斯坦時報、衛報等國際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報道。每個故事至少能達到200多家國際媒體,覆蓋幾千萬甚至上億海外觀眾,在各大國際社交網路平台引發熱議。這家企業叫藍海雲,為非遺的國際化商業傳播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

藍海雲製作的中國非遺覺囊唐卡口述歷史故事被CNN(左上),ITV(左下),Bernama(右上),美聯社AP(右下)報道。

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成為了我國最大的口述歷史資料庫,在我國的學術界舉足輕重。但是,2002年剛開始做「口述歷史」時,崔永元也曾親自出門吆喝賣片。「我覺得這個片子應該比電視劇還貴吧,去和電視台談,人家說紀錄片都是500塊錢一集,小崔做的呢,就翻兩番,1500元吧……在日本,NHK這樣的國家電視台,每天黃金時段里播的都是口述歷史紀錄片,那種搞對象的節目午夜才播。我們這裡反過來了……」

左側:崔永元講述中國的口述歷史;右側: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口述歷史是什麼?

為什麼非遺的口述歷史故事在國內沒有市場,卻在國外廣受關注呢?

所謂口述歷史,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傳統的筆錄、錄音、錄影等現代技術手段,記錄歷史事件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口述歷史的主角不是社會精英、關鍵英雄人物,而是普通大眾。口述歷史故事具備了對平民個體的關懷,使得歷史和文明大框架中有了血肉,豐滿了起來。

口述歷史在影視類型上屬於紀錄片。而目前我國的紀錄片市場供需層面存在著十分顯著的矛盾:儘管國內一些發達地區相繼成立紀錄片頻道,可有的地方電視台紀錄片欄目卻在萎縮或退出黃金時段,紀錄片類的內容收視率低、廣告收入少,市場收益比較小。

而國外情況則不同,歐美文化普遍重視個體,媒體報道的故事常常以有特點的人物為主角、重視細節,並且要求內容有人情味,即使新聞報道也遵循這個思路。很多國家都有世界知名的紀錄片頻道——美國的Discovery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英國的BBC、ITV(英國第二大電視台),日本的NHK等。以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為例,節目信號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9%的有線電視用戶,觀眾達13億人。除了廣告收入外,探索頻道還構建了相關的衍生品,經營著家庭娛樂產品,並且向海外銷售和發行內容版權等,市場回報非常高。2017年,探索通訊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 Incorporation)以64.97億的營業收入,位列《財富》雜誌美國500強第412位。

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

口述歷史主張用微觀視角、微末敘事的表達方式來記錄歷史,與國際媒體的風格不謀而合。所以,口述歷史本身就具備適合國際傳播的基因。非遺口述歷史通過藍海雲平台大規模走向國際也順理成章。

藍海雲創新性傳播非遺口述歷史故事,「走出去」效果初步顯現

藍海雲深諳國際媒體對於故事人文性的偏執,堅持用口述歷史的方式製作「小切口、大背景,小故事、大道理,小人物、大主題,小細節、大情感」的非遺故事,並且向平台上的6000多家國際媒體進行傳播。平均每個非遺故事被272家國際報道報道,抵達國際受眾1.13億,覆蓋55個國家的12.4億人口,初步實現了中國非遺「走出去」的目標,被海外觀眾了解的同時,反過來又促進了非遺項目在國內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我們相信非遺的傳承不應僅僅止於被記錄下來放在博物館裡。口述歷史蘊藏著強大的國際傳播潛力,能夠創造難以預料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藍海雲平台開發了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向國際媒體推廣中國非遺的傳播模式,國際傳播成果又進一步推動了非遺的保護和發展。我們期待藍海雲口述歷史的實踐能助力中國非遺更好地傳承下去,更廣地傳播出去。

推薦閱讀:

海外媒體觀察|東南亞媒體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泰國篇
海外品牌營銷|誰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海外市場需要中國品牌來「攪局」
海外眾籌項目PR策略最佳實踐

TAG:口述歷史 | 中國文化 | 海外市場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