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學習?從「不要學習」開始
前陣子,張泉靈的一篇演講「當時代扔掉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刷遍各大社交網路,一時間引起了許多人對知識、技能的焦慮。
張泉靈的演講並不誇張,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終生學習已經不是一個人自主選擇的結果,而是每一個社會人必備的生存技能。
如何在同等的時間內,吸收消化更多的知識。《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為我們做了一些思維上的認知升級以及方法指導。
?
《如何高效學習》的作者是斯科特·揚。
斯科特·揚簡直就是一位「學習狂魔」,他在大學主修商業學,業餘時間又自學編程,參加各種演講,開設博客,還寫了多本電子書。不僅如此,他在學習效率上的成果,屢次打破記錄。10天拿下線性代數,12個月內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22門課程,並且大學四年來,GAP總是在A和A+之間。
取得了如此厲害的成果,作者還在書中說他從不「學習」。
當然,他說的不學習不是什麼都不做,就能取得好成績。而是他把自己發明的「整體性學習法」的每個步驟做到極致,對他來說,他只是按照目標,完成每一項任務,而不是完成「學習」這種儀式。
書中把「整體性學習技術」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獲取知識、聯繫觀點、隨意信息的處理、知識的延伸,每一個方面對應不同的策略。
全書思維導圖
1
先來了解一下,為什麼整體性學習效率更高?
和整體性學習相反的是機械性學習,也就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
在機械性學習的意識里,大腦就像一台精準的計算機,可以完成完美的複製粘貼;
而在整體性學習的意識里,大腦就是一張整體的信息網,每一個知識的信息都能串聯在一起。
很顯然,大腦不是計算機,而是一張高速運行的信息網。這也就是為什麼整體性學習的效率比機械性學習高效地多。
2
在運用整體學習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三個關於知識的觀點,也就是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解釋這三個觀點:如果把我們的思想比作一座城市的話,結構就是城市中的每個房子,而模型就是城市中的每個房子的地基和框架,高速公路就是通往每個房子的交通手段。
也就是說,結構是每個學科的知識以及各個知識聯繫的總和,而模型就是知識結構的形象簡化,高速公路就是使用比喻、類比等各種方法把結構和模型聯繫起來的橋樑。
整體學習法就圍繞上面三個觀點進行。
簡單來說,作者推崇的是,打破學科間模糊的界限,把知識視為整體,不斷地建立知識間的聯繫,並有意識地訓練和應用。
3
接下來,就來說說,「整體性學習」技術中幾個非常實用的亮點。
如何快速獲取信息——積極閱讀法
積極閱讀不是簡單地閱讀內容,在內容上寫寫畫畫就可以,而是一種深入地和知識點結合的閱讀方法。
如何進行積極閱讀,具體的操作方法是這樣的:
在閱讀材料之前,先準備一個筆記本,筆記本上寫下每一段的主標題和亞標題,在筆記本上記下下面三個內容:
這一節主要觀點是什麼?
我怎樣才能記住主要觀點?
我要怎樣將主要觀點拓展開以及應用它?
閱讀完內容之後,我們就可以在每一個問題下面寫下相應的答案。
其中第一個問題能幫我們快速獲取信息;第二個問題就幫助我們快速地和信息之間取得聯繫;而第三個問題就能幫我們運用在實際應用之中。
如何高效記筆記——筆記流
筆記流技術就是用箭頭、圖表這種「流」來代替我們傳統記筆記時使用的畫線、畫圈的方法。
箭頭、圖表這種「流」就充當之前提到的高速公路,把各個知識點聯繫起來。
具體方法是這樣的:
首先在筆記本上記下主要觀點;(高度概括,用詞越簡單越好)
然後用箭頭或者線圈將各種觀點聯結。
筆記流
筆記流技術特別適合課程量比較大、課程內容多的學科。
往往一節課,老師會講很多內容,瑣碎的內容也好,重點內容也好,如果只是追求筆記的詳細和工整,那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記筆記上了。
這裡,作者幫我們理清了一個記筆記的誤區:筆記不是一定要越工整越好,越詳細越好。
傳統的筆記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梳理知識,但是筆記流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建立知識點間的聯結和融合。
傳統記筆記法
如何準確聯繫觀點——比喻法
比喻法雖然是文學上一種文體,但是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在各個學科中。
對於難以理解或者記憶的知識,就可以利用比喻法。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都在生物課上學過「條件反射」,如果完全按照書上的定義,有人會覺得難以理解,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比喻法來理解這個概念。比如說到條件反射,我會想到一個詞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就是典型的條件反射在生活中的運用。
使用比喻法的三個步驟分別是:
確定自己要理解和聯繫的信息;
尋找比喻的本體以及喻體;
不斷檢查和優化比喻不合適的地方。
比如我在說到「結構、模型、高速公路」時,把人的思想比作一座城市;把「條件反射」用一個我們都知道的現象來理解。
比喻法是在熟悉和不熟悉的知識之間搭建一座橋樑,用熟悉的知識幫助理解不熟悉的知識。
作者在文中說,如果你覺得課程太「乏味」,可能是老師沒有教你把觀點和實際聯繫起來。
比喻法我們並不陌生,從小我們的學習課本里就有這種類比、比喻的例子,關鍵是這些例子都是我們被動在接收,卻沒有培養主動運用比喻法建立知識聯繫的感知和意識。
如何設計學習目標——以項目為基礎
科學研究表明,「短時高效」的學習方法是效率最高的。
在《如何高效學習》中,「短時」的最少期限為一個月,最大期限為三個月,也就是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設計一個期限為以一至三個月為基礎的學習項目。
這裡又顛覆了我們平時的學習誤區——不是學習時間越長,效果就越好。
長時間的投入,不僅使人容易陷入倦怠,也會增大壓力,動搖我們的學習信心。
比如,三個月的時間內,學會用編程做一個小網站;利用一個月的時間,用你近期學習的知識寫一篇探討性文章;或者用三個月的時間,用你背誦的單詞,寫一篇英語日記;用你一個月學習的財務知識,初步分析自己的財務狀況,等等。
完成任務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學習的過程。
三個月之後,我們可以繼續按照上面的學習項目增加層次,再以一個或者三個月的時間為學習目標,依次循環。
如何保持學習心態——「不要學習」
卡爾·紐波特在他的書里《如何在大學裡脫穎而出》說:「學習這個詞給大多數學生增加了太多的精神壓力。他們認為如果不能一直待在圖書館,坐在書桌前沉思苦想,就會有負罪感,於是學習生活變成了一種持久的自我鬥爭過程——總是試圖多「學習」,但總是感到收穫少。」
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應該集中在學習的各個過程中,而不是學習這種「儀式」。
如果我們的意識里一直在強調自己在刻苦學習,就會無形中增加精神負擔,因為學習這個詞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枯燥、乏味。
作者斯科特·揚在書里說他從不「學習」,只是認真地完成下面的活動:
閱讀材料;
通過筆記流做筆記;
完成作業;
利用整體性學習法加深理解、解決難點;
考前再用筆記流的方法對學習的內容做一次理解。
也就是說,不要停留在「學習」的表象,而應該把目標放在真正學到了什麼。
4
我非常贊同作者在文中的一個觀點,即聰明的人一定是在學習中不斷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並且有意識地去應用;而大部分人都是在無意識的應用,不同的學習策略會導致不同的學習結果。
我們常說「方法比努力重要」,這幾句話前面應該再加幾個字,「有意識地方法練習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來自公眾號淺夏清弦原創,轉載請授權。)
推薦閱讀:
※3000雙語者的實踐成果,不用腦用身體記住真正英語的究極方法
※孩子學習時犯困了怎麼辦?可以教給他們的19個解決策!
※「活在未來」不是一句空話,得這麼做才有著落
※為什麼努力學習成績還是很渣?主要有這5大原因!
※「頭腦王者」教你,如何讓學習「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