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長要看「內心邊界」的移動

一個人的成長要看「內心邊界」的移動

來自專欄 哈立·哈勒爾

梁寧給了一個比喻,一個人就好比一部手機。他後天的知識、技能、道理、邏輯都是一個一個的App,而他的「內心邊界」才是操作系統。經常有人說:懂得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為啥?有時候他不是缺某個App,而是他的操作系統,只能支撐他到這裡了。宏觀上理解人的發展限制可以說是「操作系統」的限制,也可以用特別火的一個詞——格局。從根源上來看限定你的格局的東西叫做:內心邊界。

內心邊界是什麼呢?就好像圍繞你的自我畫的一個圈。心理邊界最重要的目標不是區分自己和別人,而是區分內在世界和外界世界。在圈裡的內在世界,每個問題都有解,可以掌控。在圈外的外在世界,問題都不一定可控。無論是個人發展、家庭、婚姻、政治、經濟、文化,總有一部分在你的控制內,在控制之內你將感受到愉快,感受到「存在感」,而還有一部分在你的控制範圍外。區分這兩者的,就是內心邊界。

在內心邊界之內發生的事情也可以說是「存在感。」動物的「存在感」很簡單,只要生存條件滿足,它就很愉快了,所以個體差異不大。但是人構建了一個極其複雜的社會環境,每個人的小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每個人的「存在感」其實也不一樣。

有的人只要能夠在一段關係里,比如說我在一個家庭中,我在和我的愛人的關係中,只要我的「存在感」是清晰的,對方給了我足夠的確認感,我就能夠滿足,其實很多女孩兒都是這樣的。

但是有的人,如果只能夠在一段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遠遠不能滿足的。他需要在職場、在行業中、在社會影響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別人的重視,其實很多男人是這樣的。

動物吃飽了、繁殖了,「存在感」就滿足了。但是人不行,人的很多「存在感」是需要社會給他反饋才能實現的。

我們經常會嘲諷一種人,在沒資格的地方亂說話,在不合適的地方裝,說他們「刷存在感」,什麼意思?就是他們很不適當的找周圍的人要反饋,這樣他們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而超出了內心邊界之外也就是「存在感」的對立面,是恐懼。

這個恐懼不同於日常中的恐懼,而是超出了內心舒適區的恐懼。強迫症為什麼總會傾向於一切井井有條,因為混亂超出了他們的內心舒適區,最現實的例子就是人們不懼怕生活中的工具汽車、洗衣機。可是有樣東西讓他們惶惶不安—人工智慧,這個看似很可怕絲毫要取代你的東西超出了「內心邊界」,他所帶來的有兩種恐懼。第一是超出了人們的認知上的恐懼,二是引起了人們對自己在未來生活地位的擔憂,一是超出了內心邊界的恐懼,而是威脅到自己地位的恐懼,甚至是憤怒其實很多種情緒都是「恐懼」。「邊界」被侵犯了,感覺自己打不過,這就叫恐懼。「邊界」被侵犯了,感覺自己打得過,這就叫憤怒。這中間的不同,其實是對力量對比的評估不同,而不是情緒本身有什麼不同。

人類的喜怒哀樂可以說都是由「內心邊界」產生的,而你要確定一個人的能力、智慧,你不能看他提倡什麼,你要看他敬畏什麼。比如看一個人的趣味,你不能看他喜歡什麼,要看他不能容忍什麼。

看一個人的成長,你不能看他做了多少事,看了多少書,要看他的「內心邊界」是不是發生了移動,他「恐懼」的東西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你看到你的朋友和十年前一樣擔心的還是養老保險怎麼有改革了、今天到底什麼時候才下班,那他沒有成長。

推薦閱讀:

你見過最有創意的求婚方式是什麼?
忽然不愛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感覺?
如何遠離負能量?
越是與父母相處,越是確定自己是孤身一人怎麼辦?
怎麼評價說【我裝逼是因為我有資本,你連裝逼的資本都沒有】這樣的人?

TAG:心理 | 格局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