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實時跟拍武夷山茶農36小時,看水仙肉桂大紅袍是怎麼做出來的!

實時跟拍武夷山茶農36小時,看水仙肉桂大紅袍是怎麼做出來的!

來自專欄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李麻花、李麻花,朋友圈裡有人在試茶!你那天直播的黃觀音還沒做好嗎?」

托著沉睡的雙眼,半醒半睡中回復:「那些都是半成品,毛茶喝多了傷胃。」

前幾日,李麻花和大家分享了黃觀音的採摘情況和制茶工藝,積極的茶友可是萬般惦記,時不時地催我去探望黃觀音的近況!

武夷岩茶的茶農們都是凌晨做茶的,大半夜的讓我爬起來,是不是有點困難啊?

不是肉桂、水仙、大紅袍才是茶友們的心頭愛嗎?

怎麼黃觀音也飆升了關注度?

難道是武夷岩茶中的三位當家花旦失寵了?

其實不然,黃觀音是武夷岩茶圈裡的一股清流,它高揚的香氣是典型的特點,茶友們被吸引也是情理之中的!

黃觀音,是茶科所培育的新品種。

它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父親—鐵觀音,有一個香氣豐腴的母親—黃旦。由於基因好,它發育得快,成為武夷岩茶早生種中的一員名將。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它可是發揚了母親黃旦「透天香」的特徵,其高揚香氣清爽芬芳,且多變有力,像極了一個戲路很寬的老戲骨,在一部劇中可從青蔥小伙演繹到花甲之年!

喝輕火烘焙的黃觀音花香濃郁,像是身處百花園之中,有玉蘭、有梔子花、有夜來香、還有含笑花。

記得去年村姑陳給李麻花喝的那泡中火黃觀音,是充滿果香的,彷彿在我面前擺放了一盤豐盛的熱帶水果一般,有我愛吃的鳳梨、柚子、芒果、椰子。

同時,黃觀音的價值還體現在武夷岩茶的拼配上,得益於它可塑性強,香氣多變的特質。

如茶友們熟知的大紅袍,黃觀音是其提香的妙藥,外加上一定比例的肉桂、水仙,就能制出一款既有芬芳馥郁的香氣,又有醇厚口感的武夷岩茶了!

喝慣了口感重些的武夷岩茶,來試試高香的小清新-黃觀音,偶爾換換口味,也甚是妙也。

為了滿足茶友的好奇心,在村姑陳的再三說服下。

我還是放棄了睡美容覺,去當了茶小妹,哈欠連天的為做茶師傅打打下手,從頭到尾目睹了黃觀音的初步製作。

想要製成一款具有香氣特徵的的高品質黃觀音,頭次充當做茶小妹的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歡樂與不易。

(此處有插播:為此村姑陳可是下了血本,清空了我購物車裡所有的昂貴面膜,嘻~這茶小妹當的特別值,不僅學到了做茶,還能美美噠!)

早上7:00,茶青採摘。

來到蓮花峰,茶農老友家的黃觀音正在採摘,一片片鮮嫩油亮的綠葉在女工熟練的手法下飄落到茶框中,越積越多。

在茶山上才溜達不一會兒,「你要下山嗎?我要把這批茶青運下去。」茶農老友在另一頭喊著。

「這麼快就下山,這不是還沒采完嗎?」我問道。

他答:「等這片茶樹都采完再運下山,這些茶青就不能用了,就會被漚到(意為悶到,容易變質),現在要運下山來攤晾。一會兒還要再上山來運。今天怎麼也要運三回。」

及時攤晾萎凋,這一點和白茶如出一轍。(好像又發現了什麼了不得的秘密。)

上午10:00-11:30,下午3:00-4:30 茶青晾曬。

采青期間,山下陽光溫和,有微風,正是茶青日光萎凋的好時機。(如果太陽太大,像是正午光照過強,就要將茶青收起來,或是在樹蔭下通風。)

茶青採摘後,若是放在竹筐和編織袋中堆積,受熱後的茶青會因高溫而提前發酵,嚴重的話會將茶青捂壞。

同時也會使茶青喪失過多的水分,這樣就極大的破壞了後期成茶的品質,也浪費了辛辛苦苦採摘的鮮葉。

所以,採摘過後的茶青要及時運下山進行晾曬,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茶青的晾青,講究的是曬軟不晒乾,也就是時間和光照強度要把控好。

攤晾時要注意葉片均勻的散落,獨立散落在邊緣的茶青要讓它回歸大本營。

其實,晾青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片茶青都可均勻失去相應的水分,而不是有的多有的少。

烈日當頭,在採摘和運輸過程中積累的熱量,需要通過晾曬的方式進行緩解,給其通風散熱。

下午5:00,採摘和晾青基本結束。

下午6:00,開始做青。

做青的工具是搖青桶,它可鼓風也可翻滾搖動。

李麻花幫著師傅將茶青裝入搖青桶內,師傅特意交代茶青要覆蓋住搖青桶中的風柱,要裝滿,這樣才能使風均勻的吹出,不會出現一邊風大一邊風小的情況。

茶青吹風不均勻會使每一片茶青失水不均勻,後期成茶的品質會受其影響。

吹風與翻滾搖動茶青的時間是相互配合的,同時也有間隔性。

據觀察,每吹15分鐘的茶青,隨後進行搖青,然後就是靜放修養一段時間,等待茶青慢慢失水、慢慢發酵。

做青的過程,需要8-10小時,其中吹風和搖青所循環的次數,就要通過制茶師傅的經驗而論了。

「哇,這鮮葉的第一片葉子總算是垂落了!」(真是盼到了李麻花滿眼冒金星。)

做青完成的標誌就是:鮮葉的第一片葉子微微垂落,並且葉面出現「三紅七綠」的樣子。

凌晨2:00,做青結束,開始炒青。

武夷岩茶炒青主要是把前階段做青過程已形成的品質相對地固定起來,師傅說這是個純化香氣的過程。

茶農老友家的炒青工具可在恆定的高溫下完成團炒、吊炒、翻炒三樣主要動作,來達到品質要求。

炒青較為重要的一步是,茶青取出後,要及時放置在竹篩上攤晾,並揉捻。

炒青的過程是較為快速的,若是炒青速度過慢,茶青容易炒焦,會嚴重影響後期的滋味。

炒青過後,繼而進行揉捻。

揉捻,就是在下圖這樣的揉捻機中完成。這轉速,堪比旋轉椅。盯著看一會兒,眼睛花了。

瞧見沒,速度快到鏡頭模糊。

茶友們別看暈了哈。(友情提醒:別一直盯著揉捻機!真的會暈!)

凌晨3:00—清晨6:00,茶青的頭次烘乾。

完成炒青後的茶青要進行烘乾,這個步驟是極為耗時的。

烘乾機內部有八層的傳送帶進行高溫烘乾,李麻花見制茶師傅將溫度調製為130℃。

他說:「這種高香茶,不能溫度過高,一般武夷岩茶烘乾的溫度都在115-150℃之間。」

做茶工人需要將茶青均勻的散落在傳送帶上,然後滾動輸入烘乾機內完成烘乾。

做茶師傅在一邊監著工一邊說道:「不要為了趕時間,要鋪的薄一些,不能太厚!」

不得不說,一泡好茶的出現,真的是要步步為營!

眼看著是最後一竹篩茶了,李麻花正要興奮一把呢,茶友老農說:「還有第二波烘乾呢!」

「啥?~還有一波?」我打著瞌睡說。

「不過,你可以先去睡一覺,第二波中午十二點才開始。」

原來是這茶青的走水還沒達到現階段的標準,茶青的水分要一步步的流失,這樣才能讓葉片逐步吸收茶梗中所含有的香與水,這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

次日清晨6:30—中午12:00

將經過第一波烘乾的茶青放置在竹篩上,讓它們降降溫,體內重新進行微妙的化學變化。

這時,大家也能補個覺,充個電了。

呼,老茶農接班來了,麻花趕緊上樓,在躺椅上補個覺。

中午12:00—下午3:00,茶青再次烘乾。

靜置三小時左右的黃觀音,花香陣陣,這香氣,比成品茶更加張揚。十里開外都能聞到呢。

此時李麻花聞到的花香,是甜的,像是梔子花,頓時就感到了一種特有的幸福,我與黃觀音之間的幸福。

第二波的烘乾準時開始了,依舊是工人鋪茶,師傅監工,一切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配合得當。

當最後一竹篩茶青完成二次烘乾後,本次採摘的黃觀音才算是完成了它的半生緣。

而後等待它的,是嚴格的挑選。把毛茶中的茶梗、黃片、老片、雜質等,通通挑揀出來,而後再進行炭焙。

制茶過程中閑聊,在這位制茶已有大半輩子師傅口中得到了一句金句:「想要把茶做好,就要讓茶舒服!」

「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別看老師傅沒讀過什麼書,但是這道理可是真真切切。

生活中,為人處世來得舒服,那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是猶猶豫豫毫無標準,那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了。

就拿做茶中鮮葉的走水,若是只求速度,將溫度調高,分分鐘水分蒸發,這茶能舒服嗎?成茶後的口感也就不難想像了。

別只看武夷岩茶當下的市場欣欣向榮,走貨神速,這功勞可是來源於一批精益求精的做茶師。

他們沒有直面市場的誘惑,安於本分,用心做茶,讓每一片鮮葉都得到最舒服的待遇。

經36小時製作的黃觀音,享受過最舒適的待遇,已是飄香四溢。

這還只是它前半生的塑造,經過反覆的毛茶品嘗,制茶師傅會採用最為合適的火功進行烘焙,將黃觀音的水與香都調整為最佳!

除了這36小時的初步加工,還需多少小時才能喝到成品茶?這將是個龐大的時間數字!

來之不易的黃觀音,趕快來期待一下吧,茶友們可要且喝且珍惜!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微信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推薦閱讀:

細說功夫茶的十八道茶藝 | 岩茶篇
武夷這麼多山場,你知道有什麼不同?哪裡的更好嗎?
細說大紅袍、水仙、肉桂,岩茶第幾泡最好喝?
遠離這3種錯誤的沖泡方式,他們在浪費你的大紅袍肉桂!

TAG:武夷岩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