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終將影響你職場投資的認知清單

那些終將影響你職場投資的認知清單

來自專欄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那些終將影響你職場投資的認知清單

作者:思文掃地(富書籤約作者)

一、職場也需要投資

當一個人影響力足以改變圈內大部分人的投資決策時,那他就是圈內人口中的「神」。

2018年2月25日,「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發表一年一度的致股東信。

這是自1957年以來,巴菲特寫給股東的第52份信,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

在今年的信中,我提取兩組數據:

(1)巴菲特的52年複合收益率達到19.1%,而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年複合收益率僅為9.9%。

(2)52年里巴菲特的業績只有2年是下跌,其餘50年都盈利,但標準普爾500指數一共有11年下跌。

兩組數據對比產生的差異,讓我非常好奇數據背後的真相。

深思之後,我認為巴菲特之所以如此成功,就在於恪守十六字「箴言」:價值投資(理念)+堅定看多(洞察)+擇時買入(執行)+風險控制(管理)。

對如巴菲特這樣的成功人士,他們的財富更多來源資產性收入,即通過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參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收入。

通俗理解,就是你的不動產投資收入、或者你的股票期權投資收入(一級市場或二級市場)。

而我們大多數人,依然是工資性收入。

工資性收入不僅受物價上漲直接抵充,而且還會隨著人的年齡增加逐漸向下。

於常人而言,以前是40歲是一道坎,如今是35歲一道坎。

35歲前,你精力充沛、也少有家事煩神,能夠一心撲在工作中。

但35歲後,精力不如從前,更何況全家老小几張嘴都在你身上。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而對你來說,在沒有財產性收入的前提下,謀劃工資增長要趁早。

別等到40歲,依然拿著三四千的薪水來過活,那樣的人生真的不及格。

職場如股市。你不光要努力,更需要運用投資思維運作,打造屬於自己的職場投資規則。

否則,隨波逐流的代價就是「韭菜」的命,只能被其他人收割。

而巴菲特在信件中提出他對職場投資的見解,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

這裡我將按照「理念、洞察、執行、管理」邏輯架構進行提煉,梳理職場投資的認知清單。

二、理念:為仰慕的工作人

理念,也稱價值觀,它是一個人社會行為的根本動機。所以,當你了解一個人的職場理念,就能深刻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

剛進職場時,你可能經常聽見部門同事在不同場合跟你灌輸這樣的理念,比如:

「我給公司幹活,公司付我一份薪水,不就是等價交換,誰也不欠誰的。」

「我現在做的已經對得起這份薪水,多一點我都不幹,做也白做。不然,就給我加錢。」

「不就一份三千塊錢的工作,又不是為自己干,說得過去就行,幹嘛那麼拚命。」

這些話,體現的就是「工作為老闆」的職場理念,而且相當的普遍。

對他們而言,工作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積累的經驗,都需要通過工資來衡量。沒有相應的工資兌現,其他都扯淡。

倘若你不假思索認同「為老闆工作」這樣的理念,等你工作個3-5年,你就會發現已深陷平庸的「圍城」不可自拔。

所以,「你到底為誰工作」這個問題如果不弄清楚,你很有可能就在混沌中度過一生。

巴菲特說:哈佛的一些大學生問我,我該去為誰工作?

我回答,去為哪個你最仰慕的人工作。兩周後,我接到一個來自該校教務長的電話。

他說,你對孩子們說了些什麼,他們都成了自我僱傭者。

巴菲特給了一個有趣的答案:為你最仰慕的人工作。

我之所以覺得有趣,是因為答案背後才是問題的關鍵:誰是你最仰慕的人?

當你仰慕一個人時,你內心非常渴望與他並肩同行。而現實差距會讓你理性應對,逼迫自己不斷成長,直到有能力跨越鴻溝。

當你堅持學習新知識,敢於迎接新挑戰,善於積累新經驗。

從初出茅廬,到嶄露頭角,再到鶴立雞群,看似困難重重,卻又水到渠成。

為自己仰慕的人工作。不管他是誰,即便身處陰溝,你也會努力仰望星空。

因為,你不光是在為老闆工作,也不只是圖工資,而是在為自己的夢想和遠大前途工作。

當你的工作價值遠遠超過所得工資時,才會得到公司的重用,才能獲得發展機遇。

三、洞察與執行:看準了努力去做

正如巴菲特說:你應去你所傾慕的商業領域或你所傾慕的人那裡去謀職。

任何一刻,你都可能碰到就在你身邊的可能使你獲益良多的人士,或者你感覺良好的組織,那一刻你務必尋得一個好的結果。

如何確定你傾慕的商業領域和人,以及對組織的正面評價,這需要你的洞察力。

如何從你身邊人獲益良多,以及在組織中尋得一個好結果,這需要你的執行力。

現實中,能夠做到的少之又少,但終究還是存在。

我想問你,如果你處在20年前,大學畢業後,是去上海外資企業,還是杭州阿里巴巴?

我想,99%的人會選擇外資企業。

然而,偏偏有人選擇阿里,20餘年來不離不棄,她就是彭蕾(前任螞蟻金服CEO,現任東南亞最大電商Lazada董事長)。

19年前,28歲的彭蕾放棄優厚的大學教師工作,跟著丈夫孫彤宇來到初創的阿里,當時月薪工資僅有500元。

如今,彭蕾身價已過400億元。

有人問她,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阿里,並工作至今?

按照她自己謙虛說法,有兩個理由:一是跟著這麼一群興緻勃勃的人做事,會比較刺激好玩;

二是自己胸無大志,可能放在其他地方是不好的事情,但在阿里就覺得挺好的。

理由看似簡單,但恰恰展示的是她對人和事的洞察力和執行力。

彭蕾曾說:「無論馬雲的決定是什麼,我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讓這個決定成為正確的決定。」

如何讓老闆決定變成正確的決定,你可以參考以下三點:

1、上對老闆,你要做的不是證明老闆決策是錯誤的,而是把決策執行到位。

如果有困難,你要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出工不出力,處處唱反調。

2、中對客戶,你要做的不是證明你的想法有多牛逼,而是要把客戶需求融入產品當中。

把他們當做衣食父母,積極為客戶解決問題,站在客戶立場思考問題。

3、下對團隊,你要做的不是證明你的決策有多英明,而是把工作具體落實到每個人頭上。

並且鬥志昂揚地協同完成。同時,還要善於挖掘人才,為公司做好人才儲備。

所以,一個優秀的職場人,往往會從老闆、客戶、同事的言行當中洞察到某些有價值的信息。

包括他們的工作方法、思維習慣等內在東西,並由此找到建立深度信任關係的突破口。

當別人把你當作「心腹」時,工作執行力也就變得強大起來。

正如彭蕾曾說:「我要付出200%的努力,證明我的決定是正確的,而且證明我可以比你創造更大價值,更好的體驗,給到周圍這些人、給到社會。」

當你做到這些,自然會在組織里尋得一個好的結果。

四、管理:自我管理才是你的核心能力

很多人覺得,巴菲特成功在於價值投資。但我認為,價值投資只會讓你比別人做的好,卻做不到頂尖。

巴菲特之所以成為頂尖高手,核心就是風險管理。

52年里巴菲特的業績只有2年是下跌而,標準普爾500指數一共有11年下跌,而且跌幅也小於標準普爾500指數。

別人虧損時你不虧或者少虧,你的本金就比別人多,同樣獲利漲幅的收益就比別人高。

但股市裡很多人做不到風險管理,追漲殺跌歸根結底是自我管理能力差。

同樣,身處職場。即便你的工作能力很強,必須做好自我管理。

否則,就如巴菲爾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控制不住你自己,你遲早會大禍臨頭。

所以,在我看來,你的核心競爭力關鍵在於自我管理,主要包括情緒管理、目標管理和人際管理三個方面。

1、情緒管理

巴菲特說:我很理性。很多人比我智商更高,很多人也比我工作時間更長、更努力,但我做事更加理性。

你必須能夠控制自己,不要讓情感左右你的理智。

一個人的理性來自兩個方面:先天性格+後天情緒管理。先天無法改變,能改的是後天。

情緒管理內容很豐富,但我只想強調情緒管理的最終目的:理性思考和決策。

哪怕你當時多麼傷心、多麼憤怒,你的行為都是理性思維做出來的。

哪怕事後有人說你沒有人情味,這些都不重要。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學會感受並接受你的情緒,其次判斷情緒帶給你的信息是否正確,最後用理性思維切斷情緒對你決策系統的影響許可權。

2、人際管理

巴菲特說:選擇任何一位正直的人作為工作的同事。

歸結起來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我不與我不喜歡或不敬慕的人打交道。這是關鍵所在。

在看人方面,巴菲特注重合作夥伴的人品。

正如《墨子》有云:「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淺薄,雖成亦小。」簡單理解,就是人品比能力重要。這與巴菲特用人的觀點不謀而合。

現實中,一個如果你能力很強,但人品很爛,合作時你就是個定時炸彈。

反過來,如果你的能力或資源有限,但你人品好,對方依然會選擇跟你合作。

但往往我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就是交朋友太隨意。

就算不怎麼喜歡或認同,在「多個朋友多條路」的傳統思維下依然成為朋友。

如果交的朋友人品差,這多出來的路就是一條邪路。在利益驅動下,朋友之間「殺熟」的套路太多,防不勝防。

與其這樣,還不如沒有。

所以,在人際管理上,交朋友更多的是看中人品,而不是看對方利用價值的大小。

3、目標管理

巴菲特說:我們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為我們關心的是尋找那些我們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礙,而不是去擁有什麼能飛越七英尺的能力。

我工作時不思考其他任何東西。我並不試圖超過七英尺高的欄杆:我到處找的是我能跨過的一英尺高的欄杆。

在標的選擇中,巴菲特和合伙人查理.芒格準備三個框架:難以理解的公司、能理解但不可投資的公司、能理解並可投資的公司。

這三個框架實際上說明,巴菲特和芒格承認自己在認知、智慧、能力上局限的性,並據此做出理性的應對方案。

換句話說,他們在制定目標時,只尋找可以跨過一英尺高的方法,之上的哪怕在美好也不會去涉及。

清楚自身的局限性,並坦然承認且能自然的說出來,以及制定相適應的計劃方案並付之於實施。這才是目標管理的精髓,也是成功的關鍵保障。

但現實是,認清自己局限並敢於承認的人鳳毛麟角,而那種自稱擁有飛越七英尺高能力的人多如牛毛。

急功近利,儼然是當下的主流價值觀。而你要做的,就是認清自身局限,並勇於承認和接受。

只有這樣,你才能夠虛懷如谷,用「空杯」心態去學習和提升自己跨越一英尺欄杆的能力。

待到潮水退卻時,你在岸邊笑。

因為,那些裸泳的人連一英尺欄杆都無法跨越。這就是做好目標管理的最好回報。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而穩定的本質,就是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投資思維規劃職場發展路徑;

並通過自我管理來糾正執行過程中的偏差,以保障航道的正確性。

作者簡介:思文掃地,富書籤約作者,85後,經濟學碩士,《中國物業管理》和《城市開發》期刊雜誌專欄作者,聚焦思想與成長,用實踐淬鍊感悟。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Hays告訴你,七句應該在簡歷中避免的陳詞濫調
你的說話力,決定你的職場高度
攻守訣(19)競爭,微妙關係
從武則天的故事看職場生涯規劃的一個最重要方面
「關我屁事」是很可怕的職場思維

TAG:職場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