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認識論讀書札記(一)
來自專欄 數與哲
久違的寫點和哲學相關的東西2333單純的作為讀書札記來寫,按歷史時間順序第一次寫托馬斯·阿奎那、洛克的認識論,第二次寫康德、尼採的認識論。
※托馬斯·阿奎那——調和與綜合
這是中世紀的哲學,我們談論它時離不開神學與宗教。因此在學習阿奎那的認識論之前,我們得先學習阿奎那的托馬斯主義到底講了些什麼——這裡只是簡要的提幾句,並不完整。
阿奎那的哲學特點是調和與綜合,主要原因是他創立了基督教與亞里士多德主義的一個神學綜合。對上帝和世界的調和,對信仰和理性的調和。而這種綜合的最遠的影響是羅馬天主教會最終將其作為他的首選哲學,而那時已經是19世紀末了。
阿奎那繼承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多數內容,但是在基督教的框架中作出了重新的詮釋,例如:第一因→基督教的上帝,對法律的思考;並且阿奎那所處於封建社會而非亞里士多德的城邦國家。托馬斯主義中理性與啟示(信仰)是重合的。這一點也是上述綜合的體現:藉助於我們的自然理性我們可以認出宇宙的許多原則,包括由那個更高存在所創造的證據——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簡單來說,理性可以把我們引向上帝,而對於一些真理,我們既可以擁有理性所領悟的洞見,也可以具有信仰所領悟的洞見。
因此,阿奎那認為,人類可以在沒有啟示的情況下過一種有德性的幸福生活,但是在德性和幸福之外,仍舊存在那個終極目標——拯救。這兩者分別為政治家和教士的任務,而拯救的基礎便是德性與幸福,這種看法將他們的任務自然重合在了一起,阿奎那的哲學特點調和與綜合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同時,阿奎那還認為,我們通過理性反思而認識到自然法則,因此我們可以獨立於啟示而辨認善惡:上帝首先便是理性的,它意欲的是理性和善的事情,這是因為它本身便是善的,並非善之為善;意志不是上帝的本質。
總之,在阿奎那看來,社會(理性)與基督教(信仰)間無絕對的區別——精神使命和世俗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融為一體。
托馬斯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本體論」,存在是其討論的核心。這裡討論的是關於實體的存在——Esse與ens(存在與存在者)。諸如英文單詞interest便是由inter-esse(在存在之間)發展而來。Esse是使一個存在之物成為存在之物的東西,本身是一個「無物」(no-thing),esse比任何特定的存在ens更為根本。此外,還有關於範疇的討論。現暫時只提與認識論緊密相關的部分:與亞里士多德主義類似,設法從可感知的現象出發來澄清最高原則;而新柏拉圖主義則是從最高根據出發來澄清可知覺的現象。也就是說,激進的概念實在論(新柏拉圖主義)主張思想是能通過作為萬有之特徵的共相而迅速滲透宇宙本質的;溫和的概念實在論(亞里士多德主義)是從特殊現象中的形式進而的得到更為普遍的特徵。
那麼正式進入阿奎那的認識論,其假定我們能夠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並主張我們獲得知識是通過感覺經驗,以及對我們所經驗到的東西的反思——知識開始於感覺經驗。但是前面提到了,托馬斯主義是溫和的概念實在論——儘管認知開始於對特殊事物(殊相)的感覺經驗,這並不意味著感覺經驗比理智對概念的認識有更高的地位——正如前文所說,上帝首先是理性的,而非意志的。上帝確保了我們我們的認識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符合,它是一個理性的、善的神,而非笛卡爾的「會非理性行事的邪惡精靈,當然這與笛卡爾對認識論所持的懷疑態度有關。
阿奎那認為,對於外部的物質事物之知識的獲得,是當我們護士某物以便注意包庇別物的時候。知識使得有必要抽象掉某物——以此不同程度的抽象產生了各門科學,自然哲學、數學、形而上學等等。
提前介紹殊相具有我們可以用思想來分辨開的兩個方面——形式和質料。質料是運動和變化的一個條件,正是質料使得殊相個體化;形式是使該物具有可辨認性的東西。
對於自然哲學,emmm我沒讀懂先略過吧。
對於數學,質料作為使感覺經驗成為可能的東西被抽象掉。數學研究一物的可測量性質和結構,一匹馬的個體化方面和它是一可感知對象的這個事實均被抽象掉了。
對於形而上學,這是最極端層次的抽象,抽象到我們只對事物esse感興趣——連同與其聯繫的基本形式範疇,存在本身是討論的重點,量的屬性在這裡也被抹掉了。
總而言之,我們的認知,我們的知識獲取一方面來源於上帝的給予,另一方面,對殊相的抽象使得知識成為可能。「阿奎那的認識論及其科學觀是與他的經驗取向的視角相聯繫的,也是與他的溫和的概念實在論相聯繫的。」
※洛克——啟蒙和平等
我們知道洛克是啟蒙運動的發起者。他不僅有哲學理論,也有政治理論;儘管我們可以放心大膽的稱他為經驗主義者,但稱其為經驗主義之父卻仍有待商榷。洛克並非徹底的經驗主義者,對他的認識論進行經驗論的詮釋會使其與他的政治理論陷入尖銳的矛盾之中。以下作進一步闡述。
洛克主張進行懷疑,但並不像笛卡爾那樣將其當作正確開始認識的一種手段,而是作為一種持久的懷疑和檢驗的態度。因此,更深層次的發展必然就需求著一種批判——而這種需求洛克主張通過在公開的自由的討論中將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進行對質來滿足。由此,我們預設了一種思想自由和寬容,某種非獨斷的、開放的態度,和當時的歷史大背景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知識的批判在洛克這裡顯得尤為重要。
「洛克對知識的批判包含了一種對語言澄清和經驗檢驗的要求。」洛克仍然認為推理和認識的材料來自經驗。我們要討論的主要問題是,知識是僅僅作為其基礎的那些知覺觀念的總和還是不僅僅是在這種總和。回答了這個問題,在開頭所拋出的觀點也可以得到進一步解釋。
洛克籠統的認為無論外部知覺(感覺)還是內在知覺(反省)這些基本經驗都是消極獲取的,而複雜觀念的產生的核心環節是心靈的加工。若我們承認問題的前一個選項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將淪為徹底的經驗論立場,知識僅僅是可以被充分追溯到經驗的東西。而洛克的政治理論中所明顯包含的唯理論部分(例如人權的概念)則被這一觀點所拋棄了,並與之產生強烈的衝突。因此我們為討論洛克的認識論,謹慎的採取後一種立場:心靈在知識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使得洛克的認識論擺脫了經驗論的全盤控制。這樣意味著,分離的、簡單的經驗,作為知識的材料,代表了知識的一個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條件。
由此,洛克的認識論順理成章的認為我們出生時就像一塊白板(tabula rasa)。這樣很容易陷入表象實在論中。表象實在論也是認識論的一種,它認為外部事物獨立於我們的意識存在著,但是這些外部事物僅僅通過我們感官上的映像和表象才能為我們所通達。這樣,它無意包含了我們是無力向外探及外部世界的。
以上,洛克所持的並非徹底的經驗主義立場,他一部分的主張溫和的經驗論立場,部分的持唯理論的立場(如上文所提到的有關政治理論中的人權問題)。
關於概念經驗主義和證實經驗主義,我沒看懂,也不是很核心的內容,那麼本次的札記到此結束吧。
希望下次我可以條理更清晰點,少照搬原文思路。
推薦閱讀:
※學習臨界知識,提升認知能力
※認知和交流
※智商已經過時了,新的認知能力說人可以越來越聰明
※你問的問題,暴露了你的認知層次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