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的陰陽
來自專欄 中國古代思想邏輯整理
前面咱已經說過,「陰陽」一詞是對於在無限對比過程呈現出來的本身作為無的界限的封裝和定義,這麼做一是為了避免誤解而有意選用了兩個抽象程度相對較高的字眼(陰影和陽光一般容易被認為是沒有實體性的東西),二是由於早期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都還無法用更加詳實的論證來表述和記錄我們的思想(直到後來我們在這方面都做得非常不充分)。現在,既然咱已經通過一定的論證過程澄清和解除了那兩個問題,為了便於接下來的論述起見,咱就還按照開始討論時的方式,把那外層的封裝打開,直接使用那個比較貼切的名字——界限,來進行下面的一段討論。
剛才已經說過,界限是客觀存在和主觀認識的雙重基礎,我們因界限而能夠認知萬物、能夠反思、能夠預想。並且在理性的思考中,我們必須要保持每條界限的外部形態不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自己的思考是嚴謹的和有效的。可是,在現實中,所有界限確實都是時刻保持它們的形態不變的嗎?
咱來想像一塊泥巴(我們那個時代沒有橡皮泥,只有泥巴,雖然俺知道它不太衛生),一塊剛好可以被塑形的泥巴。想必你們小時候也都玩過類似的遊戲,就是用它捏出各種形狀來。一塊乾濕程度合適的泥巴,看起來沒有任何的縫隙,就是整個一大塊。但是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把它分成任意兩部分,讓它變成兩塊,不管是掰、是擰還是切,總之我們能非常容易地在泥巴上造成一條界限,讓它從一塊變成兩塊。觀察這兩塊泥巴各自的界限(基本就是它們的外表面),與一塊泥巴時相比明顯是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可以繼續把泥巴分成許多塊,然後再把這許多塊全部揉到一起,重新恢復成一整塊,或是把它捏成隨便什麼形狀,觀察其界限的形態變化。
別不耐煩嘛,俺只是想說,任何實物本身都包含著無窮的界限。沒錯,泥巴並不是一個特例,別的東西也許有些在現實中不那麼容易做到,但如果把它拿到反思的絕對自由空間中的話,任何能夠為我們所感知和認識的物體,我們都可以把它隨心所欲地分割成任意小、任意多的塊數,並將它們拼成任意形狀。其實在現實中我們也都部分地嘗試過了,從堅硬的青銅和鐵器,到最柔軟的水和空氣,只要有合適的手段、工具,以及堅韌不拔的恆心毅力,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把一切物體加工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這不是我們的創造,而是物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界限,也就具備著無窮的變化可能,我們只是動用自身的力量把其中的某種變化實現出來而已。至於我們何以能夠具有改變他物的力量,咱目前暫且不論。
正所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至於取到萬世之時那棰還能否被稱之為棰,咱不去管它,咱僅僅就抽象形式而論,界限本身是無,因此任何有界限的物,就物是有來說,任何有都可以容納無窮的作為無的界限。其實這話改用你們的幾何語言來表述就簡單明了多了:任何面都可以容納無數條線。對,界限不只是線那麼簡單,因為線的概念本身也是有界限的,而且線來自於點的移動,點非無,所以線也就不可能是界限。可在這裡,線和界限在命題中所處的地位是相同的,此命題還可以換成相同含義的數學語言來表述:一個集合中可以含有無窮多個元素。顯然,界限就其概念來說也不可能是任何元素,硬要說的話也許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空集,但要說一個集合中可以包含無窮多個空集就非常沒意思了,因為空集與其本身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也就不可能有無窮多個空集。所以雖然物中的界限和幾何面上的線以及集合中的元素在以上三個命題中處於相同的地位,但它們作為不同的概念,區別也是很明顯的。
在我們看來,任何能夠被稱之為「物」的東西,都意味著它至少包含了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界限,一條劃分出此物與他物的區別(也就是分出內外),另一條則在此物內部作為此物本身存在的證明,確保它本身不會陷於不可認知的混沌狀態,因為可認知是物之所以存在的一個必要前提,否則物和混沌將沒有區別。也許有人會覺得就像所有幾何圖形本質上都是點陣一樣,所有的物本質上也都是混沌,可就算如此,幾何圖形也不是點,物也不是混沌。也許你們在不遠的未來會發現物理上的「不可再分之物」,也就是某種「基本粒子」,但在哲學上恐怕是經不起推敲的。首先,這基本粒子要麼只有唯一的一種,也就是說它們彼此之間完全一模一樣、絕對等同,那麼它就是混沌,單純的混沌。而咱已經知道混沌本身是不可認知的,而混沌與混沌之間的界限又是無,請問你們要如何直接感受或者間接探測到這種粒子,並分辨出它們當中哪個是哪個呢?如果這基本粒子不只一種,也就是說它們之間還有某種性質表現或外觀上的差異,那麼這種差異要不是你們的幻覺,要不就一定有某種更深一層的原因,比如那些粒子相互間是能夠比較出更多不同來的,它們除了彼此之間的界限之外,其各自內部還潛藏著更多的差異和不同,等於說它們各自都還有更深的內部結構,這結構必然是由一些界限構成的,即使這些界限已經不在物理學的關注範圍之內,在哲學上它們也仍然不是最基本的物的概念。
因為所有的物都至少有兩條界限,所以任何物的內部都有至少一組的對比結構,這結構就是陰陽。陰陽是物的基礎,也是物的定義,物之所以是物,就是因為它有陰陽,倘若沒有陰陽,那便不是物,而是混沌。基本的物是陰陽,具體的物就是多重陰陽,乃至無限陰陽,也即無窮界限。無窮界限、無限陰陽,造就了客觀世界千姿百態的各色物體和千變萬化的事情遭遇。每一條界限的形態或許是不變的(界限是無,也就無所謂變與不變),但由於有無數形態各異的界限,每條特定界限的呈現與否便不是一定的,可這些界限也並非完全彼此排斥、互相矛盾,根據這些界限彼此影響、交替呈現的客觀事實,我們便可以總結出某種「規律」。
插一句題外話,關於無限陰陽究竟該怎樣理解,其實我們也一直是一頭霧水。如你們所知,很多著名學者對此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早期很多悟道者多數都僅僅反思到無限及與之相關的一些推論,中期的雲遊教師們很多喜歡借悖論和駁斥他人的詭辯來展現自己的博學多識和嚴謹的思路,再往後一點,影響力比較大的有朱熹的「格物致知」說(也許你們會覺得可笑,但從我們當時信奉的玄學角度看,格物跟你們科學上的量化衡量是類似的求知步驟)和王陽明的「心外無物」論(這個應當不難理解,無限的界限也就是無限的虛無,也就等於心外無物了)。等等。
雖然無限的東西是很難把握,但我們有整個自然界作為課堂、所有的現象(依次呈現出的界限)作為課本,也就不必非要去硬生生地跟無限角力,可以轉而從比較巧妙的地方入手來降低一些難度。通過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觀察和反思,我們很容易發現不是所有的界限都是均等地排列的,經過抽象之後,有些界限相對於其它界限會形成某種簇狀的感覺。每一簇界限相互間只有較小的不同,而與另外一簇界限間往往有著較大的不同。有的好多簇界限會相互影響,有的卻想不到它們之間會有什麼聯繫。從你們的角度來說,那一簇一簇的界限大概是屬於共相和殊相之類,而那些能夠相互影響的相可能就是某種科目或學科的對象了吧。在我們的時代,它們時常會被稱作「大同異、小同異」和「方面」等。
不管咱各自如何稱呼,有一點可能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始終堅信無論在客觀上還是主觀上,世界都是一個整體。一個由無窮的作為無的界限所聯結起來的有的整體。無和有就是這整個世界的陰陽。
咱先不談那一簇簇的界限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為何不是均等排列的,咱只說那些界限糾纏而成的簇與簇都是各不相同的,正是這種不相同,導致了不同之物的性質和屬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的這種認識也許是受到了紡織活動的啟發,你們知道的,我們從很早以前開始就有了紡紗織布的生產項目,這也促進了我們對於物質的微觀結構的想像和思考。在我們看來,宇宙萬物的變遷和互相影響就像一團亂線,如果能把它理順的話,我們就能利用它做許多事情。而各種物質呈現出的不同性質,就如同用一樣的絲線綉出成千上萬各具特色的花樣。假如有一種無限細的絲線,是否可以用它編織出整個宇宙的宏大圖景?我們雖不認為這是任何人力所能為之事,可這理應當不錯,因為我們確實在反思中感受到了,那如同視覺花樣般的不同性質:形狀、色澤、軟硬、疏密、厚薄、粗細……
推薦閱讀:
※一個杯子竟隱藏了天地之道......
※何所言:容之道
※八字命理解讀:為什麼姻緣不順?
※張成講易之陰陽
※[回答備份]中醫陰陽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