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來自專欄 深一度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是老子留在《道德經》里的名言,用來總結薄姬這一生,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司馬遷筆下的薄姬,總是一副不跟任何人爭的樣子。
- 薄姬不為自己爭幸。
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姬妾,魏王豹被漢軍打敗後,薄姬成為俘虜,被趕到漢王劉邦後宮的織室中做奴僕。
某一日,薄姬正在織室安心地做奴僕,漢王劉邦突然來視察工作。
劉邦是好酒及色之徒,見到薄姬長得美,一下子暴露了本性,把薄姬招入後宮。
看上去,薄姬應當翻身農奴把歌唱了吧?
但當時的劉邦並不是一個閑散王爺,而是一個日理萬機的國王,要打仗,要處理政務,要搞外交,忙得很,加上後宮姬妾較多,所以就把薄姬給忘了。
薄姬被劉邦招入漢王后宮一年有餘,都沒得到劉邦的臨幸。
這一年裡,薄姬就老老實實地待在後宮中,從來都沒爭取過被臨幸。
是不是一副不願爭的樣子?
- 薄姬不為自己爭寵。
也是巧合,薄姬的兩個發小嘲笑薄姬時,被劉邦撞見。
薄姬少時,曾與管夫人和趙子兒兩個發小約定,先貴無相忘。後來,三人都進入了漢王的後宮之中。
管夫人和趙子兒先後得到漢王劉邦的寵幸,獨有薄姬沒得到寵幸。
管夫人和趙子兒嘲笑薄姬不得寵的時候,劉邦撞見,知道了原委,心下凄然,決定當晚召薄姬侍寢。
於是,時隔一年多,薄姬終於有了跟劉邦親密接觸的機會。
那一夜,薄姬和劉邦纏纏綿綿,說了許多情話,還有一句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
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
高帝曰:「此貴徵也,吾為汝遂成之。」
按照劇情的發展,這一夜之後,劉邦體驗了薄姬的溫柔體貼,薄姬又為劉邦生了皇四子劉恆,理應會非常寵愛薄姬才對,但歷史的記載卻是「薄姬以希見」。
可見,雖被臨幸,雖為劉邦產子,但薄姬並有沒因此而去爭寵。
是不是依舊一副不願爭的樣子?
- 薄姬不為兒子爭封地。
劉邦一共有八個兒子,早在漢二年,也就是劉邦被封為漢王的第二年,嫡子劉盈即被立為太子;在漢六年,也就是劉邦稱帝後的第二年,長子劉肥便被立為齊王;漢七年,也就是代王劉仲棄國的那一年,三子劉如意被立為代王;漢九年,也就是趙王張敖被廢掉的那一年,劉如意被改封為趙王。
齊地、趙地,都是漢初最好的幾塊地,另外一塊較好的地是韓信的楚地,韓信被廢為淮陰侯後,楚地被一分為二,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劉交,被封為楚王,劉邦的族兄劉賈因為在楚漢之爭中立下大功,被封為荊王。
但代地,卻是最壞的一塊封地。韓王信是劉邦當皇帝後最沒能耐的異姓王,因此被改封到代地;劉仲是劉邦活著的親哥兄弟中最沒能耐的,所以在韓王信造反後被封為代王;劉如意是劉邦第三子,且一直受劉邦寵愛,所以在劉肥和劉盈之外,率先被封王,因為當時沒有其他封地可封,所以被封為代王,一旦出現了更好的封地,劉如意即被改封到最好的封地趙地。
但劉恆就沒有劉如意這麼幸運了,劉如意被改封為趙王后兩年,劉恆被立為代王,但隨後,雖陸續有了粱地、淮南和燕地等幾塊明顯好過代地的地方,劉恆都沒有被改封,依舊只能做他的代王,劉恆的四個弟弟,先後被封為梁王、淮陽王、淮南王、燕王。
呂太后稱制時,劉恆的兩個弟弟,梁王和淮陽王,先後被改封到更好的趙地,也先後得罪呂太后為他們選的王后,或自殺或被逼死。
劉恆的兩個弟弟死了之後,趙地成了無主之地,呂太后素善薄姬母子,原打算把劉恆改封到趙地,向薄姬母子徵求意見,薄姬母子表示,願意守邊,趙地才成了呂家人的封地。
是否一副不願爭知足常樂的樣子?
- 薄姬不為家人爭爵位。
呂太后薨,朝中老臣及諸侯王共誅諸呂,薄姬母子並沒有出頭,還是一副不爭的樣子。
但因劉恆已是劉邦所有活著的兒子中最年長的,加之薄姬家人丁不旺,薄姬也總是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老臣們決定迎立劉恆為天子。
劉恆繼位後,唯一的親舅舅薄昭,僅被封為軹侯。
要知道,劉恆幼年喪父,又被封到邊遠的代地,薄昭在代國十七年,既當臣又當父,對劉恆的成長,付出很多,大臣們欲迎立劉恆為帝時,薄姬母子擔心有詐,也是薄昭孤身前往長安探聽虛實的,這麼大的恩情和苦勞,只被封為軹侯。
如果薄姬稍微爭一爭,縱使薄昭不能被封王,也能位列三公吧?
但薄姬沒有這麼做!薄姬不希望外戚勢大,不希望劉恆受到非議和羈絆!相比呂太后,薄姬確實更為兒子更為漢家江山考慮。
也正是因為薄姬更為漢家江山考慮,所以才屢次因禍得福,從一個普通的姬妾變成王太后,進而成為皇太后。
這不正應了老子那句「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嗎?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孝文本紀》、《史記·外戚世家》、《漢書·高帝紀》、《道德經》。
推薦閱讀:
※周恩來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中,做了些什麼?
※引出兩條成語的國君
※四阿哥——雍正的寶璽
※抗美援朝美國人為什麼沒有炸毀鴨綠江大橋?
※紅軍長征歷經戰鬥霸氣不減靠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