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研界收入不平等加劇,基層科研人路在何方?

科研界收入不平等加劇,基層科研人路在何方?

來自專欄 學術資源大全

社會的貧富分化正在入侵科研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高校競相砸錢爭搶頂尖學者,而大多數底層科研人員卻經費短缺、生活拮据。學術界巨大薪資差異,已經開始逼迫有才華的年輕人離開學術圈,另謀出路。

科研界收入不平等加劇, 基層科研人路在何方?

來源 | 科研圈

作者 | Corie Lok

編譯 | 徐寒易 張士超

學術界也存在貧富分化的現象。

以加州大學為例,2015年,該校29個醫學研究者一共收入1百萬美金,也就是差不多平均每人收入3.4萬美金。但在同樣的機構里,至少有10個非醫學工作者每人的收入是40萬美金,是前者的13倍!而與此同時,加州大學數以千計的博士後年收入不到5萬美金。年輕的教授收入情況要好些,但是也不及收入最高的研究者的1/4。

加州大學並不是特例。勞動經濟學家發現,在全球7個國家,精英科學家和底層科學家之間的收入差異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直在擴大。這個趨勢實際上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情況——中產階級的工資停滯不前,而資產階級的收入則飛速增長,使得社會的頂層和底層之間的收入不平等不斷加劇。

然而,關於科學家薪資的數據十分稀少,使人難於研究學術界收入不平等的情況。不過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 Richard Freeman 表示,學術界巨大薪資差異已經開始逼迫有才華的年輕人離開學術圈另謀出路。

《自然》(Nature)2016年的一項薪資調查的結論與此不謀而合。3600個受訪者中,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為科研放棄了更高的薪資;接近20%的受調查者稱,他們不會建議學生從事科研的道路。

Freeman 評論道:「學術界競爭越來越大,而酬勞卻越來越少,這讓收入不平等問題變得更為尖銳。」

01 基尼係數與高薪科研階層

基尼係數是勞動經濟學家研究收入差異的指標之一。基尼係數為0表示每個人的收入相等,1表示不平等達到最大——除了一個人以外所有人的收入為0。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經濟學家 Paula Stephan 在出版於2012年的《經濟學如何影響科學》(How Economics Shapes Science)一書中,計算了美國具備博士學位授予資質的機構里,科學及工程學教職員工的基尼係數。她發現,1973~2006年間,在幾乎所有的學科和教職員工中,基尼係數翻了一番,而其中差異最大的當屬生命科學。此後,《自然》聯合 Freeman 及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助理 Zhuge Liqun 利用對近幾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數據,對學術界的基尼係數在這幾年的變化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學術圈的基尼係數高於企業和政府。

科研界基尼係數自70年代以來一路上揚,近年穩定於較高水平

Stephan 表示,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在美國全國科研機構的不斷湧現,這些機構需要能夠帶來經費的研究者才能生存。因此,這些機構不得不去爭奪一小撮聲名遠播的獲獎科學家,從而哄抬了他們的薪資。「科研有風險,而且成本很高,」堪薩斯大學勞動經濟學家 Donna Ginther 表示,「大學降低風險的最佳策略就是聘用已經功成名就的科學家。」

在英國這種情況也存在。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統計,2013年,英國學術圈最高的薪資已經達到了最低薪資的7倍。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科學政策研究員 Ben Martin 認為,「大學所處的是全球性的市場」,因此大學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挖到最有價值的科學家,互相競爭,抬高了頂級科學家的價碼。

其他國家也會用高薪來吸引或留住明星科學家。波士頓學院的 Qi Wang 發現,在中國,有許多政府資助的項目試圖通過高薪來聘用頂級學者。德國卡塞爾大學的高等教育研究者 Ulrich Teichler 表示,在德國,教授的薪資管制較嚴,並沒有像英國或美國那麼誇張,但是最近10年這些管制也有放鬆的趨勢,許多教授利用自己的工作績效要求加大漲薪幅度。

02 基層「科研民工」

對於位於收入底層的科研人員來說,加薪可謂遙遙無期。前博士後、現任非營利性組織 Future of Research 執行總監的 Gary McDowell 表示,科研經費越來越難申請到,科研機構就不得不依賴大量廉價勞動力以獲得最大的科研產出。科研勞動力市場利用了自願犧牲收入換取科研事業的博士後。然而,即使是那些有幸獲得助理教授職稱的年輕學者,也無法就起薪討價還價。他們只能靠爭取優渥的科研啟動經費才能組建自己的實驗室。

Nature 調查顯示,經費和收入問題是科研人員對工作不滿的主要原因。

McDowell 表示,研究人員之所以願意忍受較低的薪資,是因為在學術界大發現比經濟收入更重要。「人們不是為了賺錢才幹科研的,」他說,「我們是為著科研熱情才投身於此。但是這點卻被人利用了。」

主要從事教學任務的兼職教授,薪資比助理教授乃至博士後還要低。McDowell 表示,這樣的人在學術界越來越多,他們即使前途渺茫也不願意離開學術界。

03 貧富分化是好是壞?

紐約大學經濟學家 Julia Lane 認為,收入不平等是件好壞參半的事。頂部的高薪能夠吸引更有效率的科研工作者,但是底部的低薪意味著這個行業並沒有什麼好前途。《自然》薪資調查中,超過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職業前景比老一輩人要慘淡的多,這一比例在北美和西歐高達70%。全世界只有略高於5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裡有加薪。

Nature 調查顯示,近年來有1/3以上的科研人員未享受加薪,其中歐洲的情況更為嚴重。

但是薪資不平等似乎並不影響研究產出。De Fraja 對英國大學教授薪資的研究發現,教授薪資的差異和衡量科研質量的指標沒有相關性,高薪精英聚集的院系也沒有比其他院系高產多少。

收入不平等影響的可能是科研生涯的長度。如果好處被少數人佔有,那麼其他人不論在事業還是在收入方面都無望了,最終這些失落的人會離開學術界,「潛在的科學發現就會因此被埋沒」。

04 前路何方

Freeman 表示,到底要為科研人員加多少薪水才能提高科研產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危險是,學術界的激勵曲線可能已經太陡了,陡到損害了效率。」

英美科研人員年收入分布

Lane 認為,最要緊的問題是,沒人清楚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最後去了哪兒,得到了什麼樣的薪水。紐約大學醫學院博士後事務主管 Keith Micoli 認為,缺乏這塊數據的話,年輕科學家對薪資的判斷就會失誤。許多博士後在得知自己追尋的職位的起薪後,往往大失所望。

因此,Micoli 建議博士後自己在這方面做一些調查,問問正在從事自己理想行業的人的收入是多少。哈佛大學博士後 Rebeccah Lijek 就是這麼做的。她在去年尋找教職的過程中諮詢了自己的一些人脈,了解到了建設她自己的免疫學實驗室所需的起薪和科研啟動資金。Lijek 認為,不了解這方面的信息的話,在談薪資的時候就會處於下風。

來源:科研圈(ID:keyanquan)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平台編輯。

你遭遇過這種「不平等」嗎?

歡迎留言與學術君分享

往期精彩

  • 40個學術網站,滿足你的科研需求!
  • 嫌導師給你發的少?你可能不知道導師賺錢有多難!
  • 偷4800萬篇科研論文,被滿世界通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weixin.qq.com/r/zTqxqa- (二維碼自動識別)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資源


推薦閱讀:

說一個最近的小想法
實用帖!12個無版權、免費、高清圖片素材網站整理!
「美學」這門學科究竟學什麼?
大學老師的擔憂:我如果這樣做,學生會不會跳樓?
學術與誠信:「做正確的事,即使在沒人注視時」

TAG:學術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