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2)
來自專欄 那爛陀寺
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痴。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見。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我們談談,心所法。
所謂心所法,就是心念一動,產生的認識活動。自然沒有心,就沒有所謂心所法了。
1、遍行心所
遍行心所,指的是任何認識活動,必須經歷的。如果沒有遍行心所,認識活動無法產生。
1、作意:表示警覺。也就是種子的狀態從潛隱的狀態變成現行。
2、觸:指根、境、識順利作用的時候,形成的認知。並且為下一步的認識做準備。
3、受:即對於認識本身有相應的感受,比如影像是美女,就會產生貪愛。受有三種,樂、苦、舍,即貪愛、厭惡、無所謂。
4、想:即感受轉化為概念,在用概念中開始運行,判斷。
5、思:綜合信息處理,他會引發行動。
註:我們來闡述一下整個運行過程,因為種子開始生起現行(作意),於是根、境、識開始配合,形成認知(觸)。認知會引發對其的感受(受),感受形成概念,繼續判斷(想)。最後所有的思維促成了整個行動(思)。
比如,我們舉個例子:
世界上原來沒有蘋果,首先種子開始生起現行,形成感知的第一層,就是出現蘋果的記憶。
然後,根、境、識開始配合,形成對蘋果的基本感知。
接著,因為蘋果好吃的記憶,使得對蘋果有所貪愛。
蘋果的記憶開始轉化為概念,進行判斷,比如這是蘋果不是梨。或者某事是好的,壞的。
接著,認知促使我們開始行動,抓取蘋果,然後食用。
然後整個過程又會轉化為記憶,儲存在種子里。以待以後重新調取。
上面的所有概念,被稱之為遍行心所法。
2、別境心所
別境心所,指的是對認識對象,有不同特殊的活動。
1、欲:慾望,希望,對某物有強烈的抓取的心念。這是中性的,有好有壞的。
2、勝解:強烈的認同感。比如對佛法有強烈的認同感。當然這也是中性的,有好有壞。
3、念:追憶感。比如對過往的人和事有回憶。
4、定:心定。對於某一種境界,是連續且穩定的。不會心猿意馬。
5、慧:對於真理的悟性。
3、善心所
善心所,指的是不僅利人,也可利己,不僅在現世能夠有善,還能延續到後世。
1、信:誠信、信仰,此處應該指正信,而非迷信。在佛教里,指為對佛教正見的堅定信仰。
2、精進:對著目標,永遠前行,而不會因為問題而中斷。在佛教里,指為對成佛,精進前行。
3、慚:對賢聖、正見的謙虛,尊崇之意。隨著修行的深入,斷除掉高慢心。
4、愧:由於社會道德和法律的約束,自然而然而成,對自我行為的約束。
5、無貪:對於聲色犬馬的抑制,產生無貪的心念。
6、無嗔:嗔,指的是對於事情產生怨恨、憤怒之心,無嗔,就是指對於不舒服的事情,不應該產生怨恨、嗔恨之心。
7、無痴:痴,指愚痴。對於偏離佛法的理解,對於修行的道路,漫無目的。無痴,就是對於這種狀態的改變。
8、輕安:指既輕又安,指身心不處於粗重、沉重,浮躁的狀態。
9、不放逆:對於世間的五塵的遠離,推進善法的生起
10、行舍:就是遠離心理活動的變遷,如果說心理是圍繞著一條心理平靜等位線,上下波動,這裡的行舍,就是減少心理波動。
11、不害: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對於和自己行為、認識不同的人,不能產生怨恨之心。
4、煩惱心所
煩惱心所,顧名思義指產生煩惱的認識活動。包括六種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
1、貪:貪婪。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眾生皆有貪慾,但是人類的貪慾是最重的,蛇吃了一個大老鼠,就可以保證幾個月不吃食物,但是人類必須日日進食。
2、嗔:嗔怒,嗔恨。就是對於使得自己不開心的事情,不舒服的事情,就會產生憤怒、怨恨之心。
3、慢:高慢心,即傲慢之心。傲慢人人都有,傲慢還有真傲慢,假傲慢。所謂真傲慢,就是確實他的水平很高,故有傲慢。假傲慢,明明自己水平不高,內心自卑,反而產生傲慢心。
4、無明:對於緣起、因果的道理不明白。
5、疑:對於佛法的甚深道理,不能起正信之心,而是搖擺不定。
6、不正見:對於佛法理解不清楚,以這種不清楚的心理去推理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以我執和法執來歪曲佛法。
上述即為根本煩惱。還有二十種隨煩惱。
1、忿:指對於不舒服的事情,產生憤怒之心。是相對淺的「嗔」。
2、恨:就是忿的深化,比如有不舒服的事情,有些人恨一恨也就過去了,但是有些人非要想著報復。這是中度的「嗔」
3、惱:就是心裡的怒火還沒有散開,只差一根導火線,這個導火線一點燃,就是升級到了「惱」,這是重度的「嗔」
4、覆:就是故意隱瞞不好的事情。比如逃犯,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也後悔,但是害怕坐牢,於是隱瞞下去。屬於「貪」、「痴」的範疇。
5、誑:吹噓自己有才有能,為自己謀取利益。屬於"貪"的範疇。
6、諂:阿諛奉承、諂媚以此謀取利益。屬於「貪」的範疇
7、憍:即乘勢凌人,握有資源的人,依靠這些資源,來欺凌別人。屬於「痴」的範疇。因為不懂因果之理。
8、害:有意損害其他眾生,殺人放火搶劫都屬於這類。
9、嫉:嫉妒心理。
10、慳:吝嗇心理,對於自己的才能或者財富不希望施捨於人。
11、無慚:毫無廉恥,毫無懺悔,毫無後悔之心。
12、無愧:毫無愧疚之心,也不怕輿論的風評。
13、不信:不信佛法開示的道理
14、懈怠:顧名思義,即懈怠,指修行道路中,對於修行減速
15、放逸:指修行道路中,直接就放棄了。
16、昏沉:指修行中,由於身心疲倦,導致昏昏沉沉的。
17、掉舉:指對於同一境界,會產生不同的見解,判斷,上下浮動不定。
18、散亂:指心裡思維浮動不定,毫無主見,天南海北都能想到。
19、失念:非正念,對於學過的佛法,雜亂無序,而被邪念支配。
20、不正知:對於修觀而成的境界,沒有正確看待。
5、不定
不定心所,指不經意生起的認識活動。
1、睡眠:由於知覺暫停,導致身體不自由,而思維停止,昏昏沉沉的狀態。
2、惡作:指對於過去所做、沒做的事情,產生懊悔、煩惱的心理,這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也可以是無記。比如對於以前沒有做善行,而產生後悔之意。
3、尋:指簡單、淺度的認識活動。
4、伺:指理性、深度的認識活動
八識的存在,引發了一系列心所法,也就是認識活動。
推薦閱讀:
※佛法教人如何對待壞人?
※我是一名同性戀,想找到真愛,最好爸媽能認可。佛法里有辦法嗎?我可以去做。?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為何都提到【光】,他們是不是起源於太陽崇拜?
※我師父說丨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為什麼這個佛法板塊 問題99.9999%都是形而上的 真正修持的沒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