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本文首發於我的公眾號「在美國的留學與行走」,ID:HCNstory
原文鏈接及公眾號二維碼:
寫在2017年末:找尋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2017年末,大家都在朋友圈曬18歲的模樣,然後感嘆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也忍不住湊個熱鬧,在舊年已去,新年伊始之際寫下一些自己對人生的感悟。
一、我們為什麼要去羅馬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每一個人就註定了在這世上開始一段艱難辛苦的旅程。
小的時候,我們一心要好好學習,要上好學校,長大了後一心想找個好工作,找個好老婆/老公,再生個聰明可愛的孩子,然後在孩子身上傾注自己下半生的精力,讓他/她開始新一輪的競爭和努力。。
於是起初,我們比學習,比誰的成績高,比誰競賽拿的獎多;長大了我們開始比誰先成家立業,誰先買房買車;等韶華白首之時,我們再比誰的孩子更早走路,更聰明,更優秀……
然後一生就過完了。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沒錯,我們每個人的道路都不一樣,有的一路好好學習,出國深造,最後拿到博士作上教授;有的本科畢業後就投身股市,賺個盆滿缽滿;有的選擇輟學自主創業,有的則高中或大學畢業後找個工作,之後成家生子,偶爾升職,加薪,跳槽,最後退休養老。
雖然道路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金錢、名利、地位,也就是人人欽羨的羅馬。
然而極少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去羅馬?
讓我們來換一種詢問方式。
為什麼要好好學習?——為了長大上好學校。
為什麼要上好學校?——為了將來找到好工作。
為什麼要找到好工作?——為了生活過的富足,為了功成名就。
為什麼生活要過的富足?為什麼要功成名就?——因為這樣生活就過得舒心了,在自我滿足的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羨慕。
可是,這樣真的就能舒心嗎?豪門的內鬥,官場上權力的紛爭,黑暗的可怕,真的處於那個境地之時,每一分每一秒的神經都是緊繃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每一句話都要字斟句酌,每一個決定都要深思熟慮,壓力比普通人不知道大多少倍。
自我滿足呢?你真的會自我滿足嗎?在你手頭只有一塊錢的時候,你想:要是有一百塊錢該多好啊!可是真的給了你一百塊錢的時候,你又會想:要是有一千塊錢該多好啊!……到之後,哪怕你有了一個億,十個億,你依然還是想要更多。。
而別人的羨慕,那隻能帶來一時的心理滿足感——沒錯,別人是羨慕你了,那又能怎麼樣呢?真正有什麼用嗎?再換個角度想想,我們為什麼要活在別人眼光中,需要用別人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呢?
二、快樂來源於內心
真正的滿足感,真正的快樂,其實來源於自己的內心。
仔細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你會發現其實我們的絕大多數的心理活動,情緒變化,都來源於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而不是事物的本身。
比如說,你看到P導師的故事(本公眾號歷史文章中第33-37彈,「合法的奴隸制」)感到憤怒,這是因為你的看法是「導師應該都是教書育人,愛護學生的」——換言之,P會對自己憤怒嗎?不會,因為他的看法是「這是我的學生,我想怎樣就怎樣」,於是同一事物由於看法不同引發了不同情緒。
再比如說,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我們會開心,這是因為我們對此事的看法是「有工作,經濟狀況可以改善,終於可以安家了」等等,而並不是因為工作本身。
所以,決定我們是否快樂的,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月入一千也能天天開心,有的人身價上億依然很不快活;有的人在各種境遇下都能保持平靜幸福的心態,有的人則一點不順就尋死覓活……
心理學家做過調查,人們在對自己的行為作出預期時,所預測的滿足感總是高於實際值。這就是我剛才舉的那個錢的例子,我們在沒有得到某件事物時,會傾向於認為在得到它之後會有極大的快樂和滿足感,但真正得到了,實際的感覺要明顯低於預期——「也不過就是這樣而已。」這樣的體會,我想很多人都有過——所謂得到了就不珍惜,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我以上所做的一切論述,都是為了說明一點:我們所苦苦追尋的快樂和自我實現,根源來自於我們的內心。由物質和外在的獲取和得到所帶來的只能是一時的開心,是一種短暫的刺激,在這種情緒平息後很快我們又需要更多更強的刺激來滿足自己內心對快樂的渴求,從而像吸毒一樣無法停止,且欲壑越來越難填。到最後,哪怕坐擁上億身家,恐怕內心也是乾涸,孤寂且空虛的。
因此,真正的快樂,必須是不以外界為前提的,純粹的快樂本身。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讓我極為觸動,評價顏回的話: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是說,顏回即使在短衣缺食,住處簡陋的情況下,也依然保持快樂的態度,顏回的這種快樂,是真正的快樂,是世人所求但極難得的大樂。
中庸里也有一段話,我非常非常的喜歡: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好一個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三、找尋屬於你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但是,不依賴於外界,來自內心的快樂並不等同於阿Q一般的自欺欺人。那麼,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得到這種我們一直苦求而不得的真正的快樂呢?
這就是,找尋到屬於你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我曾一度認為,人生就是用來體驗的,體驗各種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人生百味,體驗了便不枉來這世界一遭。知乎上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被贊同最多的也是如此。然而,本科時我開始對這一想法產生懷疑,因為這樣聽上去任何人的生活都有意義,無論是一心向上,功成名就,還是殺人放火,鋃鐺入獄,不都是人生的體驗嗎?這樣的人生,實在難以同有意義關聯在一起。
後來,我突然悟出,人生在世,並不是要問「意義是什麼」,而是要想「如何才能有意義」。找尋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並矢志不渝的加以追尋,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之所以強調「屬於自己」,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各種價值觀人生觀捆綁了,於是大家都好好學習,大家都不許早戀,大家都要上好學校,大家都要做高大上的工作,等等。
為了實現這一系列的好,也就是為了去羅馬,我們想破腦袋找捷徑——學習成績好相對來說是最穩妥的一種辦法,於是我們都拚命頭懸樑錐刺股;出國留學能鍍一層金,於是家長們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出去;演藝界多金又能出名,於是多少人不惜犧牲健康,整容隆胸潛規則也要往裡鑽……
但實際上,世界這麼大,羅馬固然好,我們還有維也納,開羅,紐約,迪拜,北京等等等等,每個目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又何必拘泥於世俗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呢?
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是不同的,這就跟有人喜歡西餐牛排,有人喜歡日料,有人喜歡麵食,有人喜歡大米是一樣的道理,並且沒有高低上下優劣之分。
我曾經讀到一個故事,標題是「每天都有人問google 『Alex Honnold死了嗎』」。
Alex Honnold是一位用生命在攀岩的人,而且這是攀岩中,乃至極限運動中最危險的一個項目,就是無輔助,無保護,單人徒手攀岩。這就意味著,只要稍稍有一點出錯,就會粉身碎骨,直面死亡。
Alex從11歲開始從事這個項目,自此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後來他為了追求自己的攀岩夢想,乾脆從名校Berkley退學,開著一輛破麵包車,遊歷各個名川大河,尋找自己的攀岩目標。而在成名後,雖然有各種經濟來源,但據報道,他的生活開銷依然維持在每月1000美金左右,餘下的錢則用於成立了非營利基金會。
這是一個令人敬佩,也讓人羨慕的人。因為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同時有足夠的勇氣去堅持它,對於Alex來說,我相信他此生無憾。
我還聽過一個故事,可惜已經找不到出處。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有一位靠撿破爛為生的老人,他在年輕時因為種種原因與大學失之交臂,於是心中一直抱憾。後來,他就用自己撿破爛攢下來的辛苦錢供不認識的孩子們念書,上大學,在幫助了十來個孩子後,他的事迹被大家宣揚,於是人們紛紛感動的給他捐錢,希望他能過的好一些,結果他分毫沒有用在自己身上,反而存下來,連同自己繼續撿破爛攢的分分毛毛,繼續資助更多的孩子讀書。最後,他臨終時,總共資助了幾十個孩子,在那個大學生極為金貴的時代,培養出了幾十位難得的人才。離去時,孩子們都來看他,他非常滿足,覺得自己這一生值了。
這也是一個找到了自己人生意義的可敬之人。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孔子「三十而立」,確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標;王陽明十二歲時就立下要成為聖人的理想,從此為之一生奮鬥;張益唐為了自己所熱愛的數學,即使在餐館打工,端盤子窮困潦倒的時候,也依然不忘堅持研究;還有許多值得尊敬的老教授們,一輩子一心撲在科研上,他們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這樣的敘說,乍一聽來像是個目標,然而,人生的意義絕不只是目標這麼簡單。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描述的信仰,是一種心念,一種自己可以盡畢生精力去追尋和奉獻的東西,是哪怕為此死亦無憾的東西。
孔子說三十而立,很多人簡單的用現今的價值觀去解釋,認為而立就是指事業家庭皆立,所以找到份工作,結了婚,就算是而立了。但我認為並不是這樣。那立的,是內心的信念,是找尋到的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是能為之付出一生甚至生命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人一輩子都沒有「立」。
我們小時好好學習,大了找到工作,結婚生子,然後在家庭瑣事,工作應酬中渾渾噩噩的過一輩子。我們年輕時拚命掙錢,卻不知為什麼要隨大流這麼做;年老時病痛纏身,以錢換命,則是出於生命的本能。縱觀一生,除了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些許貢獻,為人類種族實現傳宗接代基因流傳之外,還實現了什麼?我們的自我呢?我這個概念呢?
人生苦短。上天賜予了我們這麼珍貴的生命,不是讓我們隨波逐流,在混沌中,在別人的眼光中完成自己一生的;也不是讓我們一輩子追名逐利,為錢和權而奔波,臨終卻覺得這輩子不知幹了什麼,無比空虛的。生命的存在,是要讓我們找尋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從而義無反顧的獻身於此,充實的過完自己的一生,即便最終沒能實現,單就這個奮鬥的過程,也不枉此一生——你會發現,當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後,你的內心會充滿光明和快樂,它們不會因為世俗眼光的批判而消失,也不會因為得到了世俗所追捧的名利而迷惘,這才是如顏回般不為外界所動的真正的快樂。
四、如何尋找?我是誰?
Alex Honnold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是攀岩;撿破爛老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是幫助孩子們上大學;張益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一輩子致力於數學領域的研究。他們紛紛放棄了喧囂的羅馬,選擇了更適合自己心靈棲息的那一方土地。那麼,究竟該如何尋求自己人生的意義呢?
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這也是一個非常艱辛的問題,因為這個過程充滿著迷茫,無助和挑戰,而且沒有人能替代你,最多只能給你一些指點,真正的人生意義只能靠自己去找尋。
多讀書,多思考,多問為什麼無疑是非常有用的,在自己思路受限的時候,看看別人的想法,很多時候能給予極大的啟發,能幫助我們突破許許多多從小到大接受的理所當然,也能幫我們找回因為迷失在理所當然里所忘記的許多東西背後真正的意義。
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了太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至於我們如此篤定的習慣他們,信奉它們,認為這些是毋庸置疑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卻從來不去思考它們是否合理,為什麼合理。
比如說,我們認為真善美需要追尋,假醜惡需要被鄙視打擊;我們認為一個人要愛祖國,愛家庭;我們認為人應該努力向上……當這些話說出來之時,如果我問一句「為什麼?」,一定會迎來眾多驚詫的目光:「這有什麼為什麼?本來就是這樣啊!」是的,由於從小到大的不斷灌輸,我們腦海里的觀念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們甚至以為自己就是這麼認為的,但從心底里,我們只是接受了別人的想法而已,甚至是別人想要我們接受的想法。
再比如,我們認為科學是客觀的,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認為很多東西(比如黃曆,比如算卦)是封建迷信,我們認為自己沒有信仰。但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從小就這麼被教育。如果認真起來,在我們持有並維護這些觀點時,應該把以上說的這些方面全部鑽研一遍,自己做個充分了解,之後再去選擇。然而,我想大部分人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們說孔孟之道迂腐,科舉制度死板,但卻極少有人真正讀過四書五經,寫過八股文。就是課本上那些論語的片段,我們的理解也未必是孔老夫子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比如之前討論的三十而立的含義,我想就能說明一定的問題。再比如程朱理學著名的「存天理滅人慾」,曾經被批判的一塌塗地,認為這一學說荒謬不堪——人怎麼能沒有慾望?這不是泯滅人性嗎?但實際上,這裡的滅人慾是指要除去不好的慾望,是指要剋制打消不恰當的念頭。可見,我們對於很多東西,都是憑藉主觀去判斷,而這個主觀還恰恰不是我們自己的觀念。
(之所以產生如此多的誤解,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語言從來都不是充分必要的,意即我們無法僅憑語言充分表達出所想,而對方能從語言中反推回我們的觀念。因為這一局限性,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別人的思想(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比如儒釋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已經被許多人拋棄,不屑,甚至視為草芥,實在令人痛心),真心需要好好琢磨,多讀多想,下一番功夫才行。否則就很容易被人引導著去信別人想要你相信的東西——我絕不是說這東西就不好,只是說它並不屬於你。)
我舉以上的例子,絕不是說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價值觀有問題,更不是否認真善美,否認積極向上,否認科學,否認信仰。相反,以上這些我都無比贊同。但,我們需要把這些變為真正的自己的觀念,這樣我們才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套人生觀價值觀,才會避免在社會中身不由己,隨波逐流,只盯著金錢和名利,而失去了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
我們要明白,我們想要學習,是因為我們自己真的發自內心的要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將來仕途順利所以學習;我們想要構建家庭,是因為我們自己真的發自內心的想要,而不是到年紀該成家了所以結婚。這兩種可能很難區分,但是好好審視自己的內心,多問些為什麼,是可以做到的。
關於如何多問為什麼,我首推尤瓦爾·赫拉力。他的著名作品《人類簡史》在我看來是一本難得的好書,認真讀完會有極大的啟發。比如他在這本書中說到,國家,公司,法制等的存在,並不是它們實實在在能看得見摸得著,而是出於人們的相信,一旦所有人都不信,那麼這些東西哪怕有再多的證明材料,也不復存在。這一想法迅速的引發了我對其他事物的思考:類似的,物以稀為貴也並不是因為它真的就價值,而是因為人們認為它有價值——如果一個部落的所有人都認為金子不值錢,那麼在這個部落里金子就是什麼用都沒有。相應的,古代女性纏小腳被認為美,現代則認為穿高跟鞋是美。在這個例子里,腳的大小和高跟鞋本身都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我們內心的觀念,而這些觀念,並不是我們生下來所固有,而是社會環境賦予我們的。
(尤瓦爾·赫拉力實在是個天才,他在那本書里還提出了很多發人深省的問題,比如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讀一讀,強烈安利。)
除此之外,還可以多審視自己的內心,尤其是生氣、沮喪、哀愁等負面情緒上來的時候,多問問自己:為什麼生氣?是因為事物本身嗎?還是因為我對事物的看法?如果是因為我對事物的看法,那我為什麼要有這樣的看法,這樣的預期?等等,一步步追問下去,有時候發現根源還是在於自己對名利的盲目追求,或是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認定的基礎上,反而就豁然開朗了。
確定了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除了能給自己內心帶來光明和快樂外,「我」才能真正的成為「我」。《蘇菲的世界》中,第一個問題就是「我是誰?」當這個問題浮現在眼前時,你是否感到一片茫然?隨後,映入腦海的是什麼呢?是身份證上那一長串的號碼?是護照上略顯呆板的照片?是一個父母贈予我們的名字?還是XX的爸媽,XX的孩子,XXX的朋友?XXX的創始人?我們身上被打過無數標籤,但仔細想一想,這些全部都是外在的東西,物化的東西,沒有任何一個,能真真正正體現「我」這一概念,這一價值。一旦去除,能將「我」與他人區別的是什麼?是你的思想,你的精神,你所追尋的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
光陰似箭,人生苦短,最後借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那段著名的話結尾吧——
「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我所追尋的人生的意義,它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但卻是我個人最有價值的心念。』」
(最後一句是我改編的,原文是「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寫在歲末,獻給所有的讀者朋友們,希望能引起你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讓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共勉。
篇尾語:寫這篇文章時,其實我是誠惶誠恐的。人生的意義這一話題,太大,太廣,太深,太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遠非一篇文章所能表達與涵蓋。所以隊友一看題目就勸我不要發出來。然而我想了良久,還是決定發布在公眾號上,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大家接受、應和我的觀點,而是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給大家以思考和啟迪。如果有人能因此從渾渾噩噩的生活中抬起頭來,身坐於井中,心卻仰望天空,那我便感到自己的辛苦是有價值的。
最後,我想感謝一下大家在2017年對我的支持。算一算從9月17號推送第一篇文章到現在,也已經有三個半月了。在這段時間裡,我總共寫了四五十篇文章,這在之前是不可想像的(以前大概半個月寫一篇)。如此高產(當然是相對我個人而言),與大家的關心、支持是分不開的。每當有讀者給我留言,鼓勵、稱讚、傾訴、尋求建議之時,我都能感到一股濃濃的信任,也愈發堅定了自己堅持寫下去的決心。
2018,我會與你們繼續攜手前行,為你們帶來更多的故事,更多的思考,讓我們一起努力,將自己的生活過的充實,過的精彩,過的快樂。
祝大家——
氫氰酸,你又在瞎bb什麼呢!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了!
走了走了~~那個——走之前做個小廣告,如果想聽氫氰酸biubiu更多亂七八糟的故事,就請長按二維碼關注吧!(點下面鏈接進去就可看見二維碼)
寫在2017年末:找尋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若想轉載本文,請先與我聯繫,謝謝。
推薦閱讀:
※浪潮「全球第一」並不是目標,而是用鏡子看到五年後的自己
※唐華初:做人當有目標和志氣
※制定與分解亞馬遜目標
※周振興:快速教會你目標管理的精髓,2018的目標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