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斬件》1.3 巧言令色

《論語斬件》1.3 巧言令色

來自專欄 論語斬件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此句常見的白話註解為: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這樣的註解,不能說是錯,但完全沒有觸及原句的精髓。

舉個例子,日本東京銀座有一家名為「數寄屋橋次郎」的壽司店,狹小的店面里只擺得下十個座位,卻連續六年被評為米其林三星餐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專程邀請美國總統奧巴馬來此品嘗壽司。該店主理人小野二郎,現年九十二歲(2017),料理壽司近60年,料理技巧及對壽司傾注的精神,當世無出其右,被譽為「壽司第一人」。要想在這家店吃上一頓壽司,非常不容易,要提前1個月進行預約,而且席位也非一般人能預約得到。我的一個朋友通過各種關係,好不容易預定了一個席位,在指定時間飛赴日本,品嘗了一頓當今最高水平的壽司。後來我問他,有什麼感想?他說,吃得很飽。

回答是沒錯,但一如上面的註解,明明是體驗了近乎於道的境界,卻完全沒有闡述出應有的意境,感覺如同隔靴搔癢。

要理解本章,先要明白什麼是仁?

仁是儒家的一種道德追求,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標準組成,其終極形態為「大同世界」, 就是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友愛互助、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孔子這樣描述仁:「克己復禮」和「愛人」。(兩者皆出自(《論語 顏淵》,位置分別為12.1和12.22 )

「克己復禮」是強迫自己遵行各種禮法,這是仁的內在修鍊方法。

「愛人」是跟所有人都能和睦相處,相敬相愛,這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

因為遵行各種禮法,所以表現得彬彬有禮、敦厚可親,能夠跟所有人和睦相處、相敬相愛。當所有人都接受了儒學的教化,並且都達到自覺遵行各種禮法的境界,那麼世界大同就實現了。不過這明顯是一種理想,近乎於永遠不可能實現。

所以儒家的仁,永遠都是在路上,只能努力去踐行,盡量去接近。孔子在另一部儒學經典《中庸》提到:「力行近於仁」,就是這個意思。

本章實際闡述的,是仁的表現方式。

「巧言令色」——精於察顏觀色、阿諛奉承。

巧言:出自《詩經·小雅·巧言》,指表面上好聽而實際上虛偽的話。

令色:出自《詩經·大雅·烝民》,原意為美好的儀錶,和悅的面容,此處引申為精於察顏觀色、能令對方保持愉悅容顏的意思。

巧言令色是一種投其所好、曲意奉迎的人生態度。巧言令色者,外表和藹可親,言談讓人如沐春風,很容易跟身邊的人打成一片,會頗得上司的歡心。但是因為需要時時遷就和討好別人的緣故,所以沒有很強的個人原則性,倘若被要求做一些不合原則或情理的事情,往往為了不得罪人,會勉為其難的去做了。

表面上看,巧言令色者似乎達到了「愛人」的境界,實際上,這樣的行為與仁的精神是相背的。

「鮮矣仁」——很少能夠堅持儒家的各種道德操守。

鮮:缺少、不足。

仁:正如上文所述,仁是儒家的一種道德追求,貴在遵行各種禮法,貴在堅持踐行。

儒家推崇的是剛毅木訥的人生態度(《論語·子路》13.27 ),只有如此才能貫徹執行各種禮法,堅持儒家的理念,始終走在通往仁的道路上,不會因為碰到困難阻礙,而改變了初衷和原則。

而巧言令色的人生態度正好相反,很容易就會放棄原則,改變初衷。

鑒於此,我作註解如下。

孔子說:精於察顏觀色、刻意奉承的人,一般都缺乏道德操守。

(文:伍一 圖:伍二)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論語斬件


推薦閱讀:

TAG:論語書籍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