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再思考
來自專欄 Vance互聯網金融
曾幾何時,互聯網+金融熱火朝天,不管是fintech、techfin,還是互聯網金融、金融+互聯網等等之類的說法。哪個字在前哪個字在後,差別無外乎誰主誰副罷了,歸根到底就是兩個領域相結合,而產生的新商業模式。本文暫不糾結這個問題,一概以「互金」稱呼。
從這個概念提出已有4個多年頭,從餘額寶的推出,到招財寶,到各種p2p平台,各類新聞從未停歇。
一、「互金」為什麼能火?
互聯網的本質是一種工具,金融本質是資金業務。金融加上了互聯網這個工具,一下子就被引爆了,為什麼呢?因為以前對於大眾不方便,有了這個工具,大家操作成本降低了。人們知道原來買個貨幣基金一點也不麻煩,比存銀行又快利息又高。理財、投資的門檻降低了,不再是有錢人的特權,誰都可以玩。
銀行的業務範圍主要以高凈值客戶為主,究其原因是因為缺乏互聯網基因,缺乏底層技術能力,不是不想做的更大。是因為做的更大後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受邊際效應影響,銀行作為一個服務的供給方沒有動力去做普惠。
看一下經濟學原理中的供給曲線,就很容易解釋這個問題。如下圖:
而互聯網,則天生具備面向大眾的基因。藉助這個能力,金融開始普惠,漸漸地互聯網金融火了。
二、「互金」的現狀是什麼?
金融還是那個金融。金融受監管保護,而工具誰都可以用。銀行原來對這個工具的確耍的不怎麼樣。但銀行可以成長,各種研發經費的投入,大量的人才引進。銀行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銀行。
互聯網仍然還是那個互聯網,但互聯網公司並不能想銀行一樣吸收這個能力、金融能力是受限制的。本文認為隨著傳統金融機構的技術能力增強,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業務會逐漸被蠶食。
各類P2P公司被嚴打,支付業務受限制,理財銷售渠道關閉,現金貸款業務收攏等等,早就已經反映了這個現實。不難想像,如果銀行具備互聯網公司的大流量、穩定技術能力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三、「互金」未來何去何從?
這個世界上除了政策不允許這個因素外,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互聯網公司能做的銀行都能做,說到底本質上就是成本與收益的關係。但銀行能做的,互聯網公司未必能做,所以主從低位從來沒有發生變化。
那互聯網金融公司豈不是沒得玩了?也不至於。這裡有一個課題,要在監管允許範圍內怎麼才能玩的飛起。不睬紅線,要與銀行形成合作關係,而不是競爭關係。競爭那是找死,國家一定站在銀行這一邊。把這個課題回答好了,那還是有的玩的。
商業模式必須創新,本文認為今後的大方向,並不是在一些金融基礎功能上,比如投融資業務、支付業務,徵信業務等(和銀行搶飯碗是很危險的),而是應該在一些附加的服務能力上。比如資產配置分析、渠道投放能力等。最後,究竟未來如何發展就讓市場說了算吧。
——Vance
推薦閱讀:
※金融科技VS傳統銀行:並不是一場零和遊戲
※信域金融:2018,金融科技將成為下一個風口
※中國金融科技加速布局歐州有機會
※其實有兩種 ICO:一種SEC管得著,另一種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