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夢到愛妻,深夜哭醒,回顧一生,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蘇東坡:夢到愛妻,深夜哭醒,回顧一生,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來自專欄 烈酒封侯

蘇東坡:夢到愛妻,深夜哭醒

回顧一生,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夢到愛妻,深夜哭醒

夜半,他夢中驚醒,清淚掛兩行,

夢中,他夢到了自己的結髮之妻,王弗,

那年,他19歲,她年方16,年輕貌美,知書達禮。

那一年,19歲的蘇軾,在青神古中岩書院求學,

老師王方是青神鄉貢的進士,桃李天下,

眾多學子中,蘇軾品學堪稱一流。

有一日,中岩主持和尚與老師王方帶大家春遊,賞山水春色,美不勝收,利用春遊機會,老師想為中岩寺中的這汪碧池取一名,使魚池能為古剎增色。魚池清澈見底,澄潭一泓,人拍手潭上,池中游魚聽掌聲而躍出水面。文人秀士與學子們爭相取名,有人叫「藏魚池」,也有人取名「引魚池」,還有人取名「跳魚池」,老師皆是搖搖頭。

最後,王方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人群中的蘇軾,這位才華出眾的學生,蘇軾非常謙虛地對老師說:晚生才疏學淺,言恐不中,既然有命,不敢違背。池中魚兒很解主客之樂,喚之即來,呼之即雲。於是大筆一揮,一氣呵成「喚魚池」三個字。老師一聽,非常高興的說:妙哉,「喚魚」,既新且雅,有聲有色,博得眾人齊聲喝彩。

正好在這時候,王方的愛女王弗,在閨房中也題名「喚魚池」,讓貼身丫環送到了池邊,眾人開卷,沒有不驚訝的,蘇軾與王弗,可謂是不謀而合,王方情不自禁地說:「此乃天緣之合,韻成雙璧。」

老師非常讚賞蘇式的才華,便將愛女王弗許配給了他。兩人交往之初便情深意篤、恩愛有加,並於1055年喜結伉儷,他們的愛情故事,曾為眉州城的一段佳話。

遊學中岩文采露,投箋題名巧韻同。

千古聯姻結佳話,筆落蒼岩耀光華。

婚後,愛妻陪伴自己讀書,整日在側,終日不去,自己偶爾在讀書的時候睡著了,她便從旁溫柔的提醒,才子佳人的絕配,夫唱婦隨,心心相印,然卻只得十一年相伴,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1065年5月亡故,琴瑟十一年,飛鳳匆匆一去。

哭醒後的蘇軾,難掩對愛妻的思念,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

於是,他起身,寫下了這首悼亡詞。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初讀這首詞,不知有多少人,讀著讀著,就哭了,為蘇軾的愛情故事,也為讀者自身內心藏有的思念,蘇軾,用一首千古傳誦的悼亡詞,在這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回憶著往事,一幕一幕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此夢,如是乎有此詞,真實而自然。

本期,本號 烈酒封侯,便來聊一聊這位絕世大文豪的人生。

2

少年成名 百年第一

一提到蘇軾,人們自然而然便會想到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流傳千古詩句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而對於生活中與官場上的蘇軾,很多人其實了解的並不多,蘇軾,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他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與他本人的個性與為人,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蘇軾出生於1037年1月8日,老家在眉州眉山,他是初唐大臣蘇味道的後代,蘇味道是河北欒城人,所以蘇軾的祖籍,其實是在河北。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蘇序有三個兒子,蘇澹,蘇渙,蘇洵。蘇洵便是蘇軾的父親,

蘇洵也是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生下蘇軾的時候,為他取名為「軾」,「軾」為車前扶手,他的父親想要蘇軾,默默無聞卻可以扶危救困,有著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的為人,非常的豁達,非常的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你經常吃的東坡肉,便是因他得名,平日里蘇軾還非常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在1056年的時候,蘇軾21歲,他與19歲的老弟蘇轍,跟著自己的老爸蘇洵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他們從偏僻的西蜀地區出發,沿長江東下,歷時一年多,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進京應試。

當時,是歐陽修主要負責此次的科舉考試,他可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小試官是詩壇宿將 梅堯臣。第一次參加科舉的蘇軾,面對策論題目《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氣呵成寫出了《 刑賞忠厚之至論》,透過那洒脫的文字,蘇軾那清新洒脫的文風躍然紙上。歐陽修看到試卷的時候,非常的喜歡,很欣賞這篇文章,當時候歐陽修誤以為這麼優秀的試卷,肯定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答,洋洋得意之間,便要將這份試卷列為第一名,但是落筆前又一想,自己給自己的學生弄個第一名,似乎有那麼一丁點的不合適,於是乎便排了個第二名。

就這樣,蘇軾本來是第一名的好成績,卻在歐陽修的一念之間,變成了第二。後來歐陽修才知道,自己的弟子曾鞏,並非第二,也非第一。屈居榮獲第二的這位考生,原來是只有21歲的蘇軾。不管怎麼說,蘇軾首次參加科舉,便一舉中了進士,當然,他的弟弟蘇轍也是同登進士科。自古,科舉考試便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就是說好考生,哪怕是五十歲才中了進士,也算是牛哄哄的,而這兄弟倆中進士的時候,一個19歲,一個21歲,可謂是少年成名天下知。

在這次考試的試卷中,蘇軾的答題中,有一句:「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兩人既嘆賞其文,卻都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後來歐陽修問蘇軾這典故出自哪裡,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

其實,這是蘇軾自己杜撰的一個故事,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另眼相看,他的的豪邁、敢於創新深深的讓歐陽修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蘇軾第一年參加科舉並榮登第二,使得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之後在京師,他每次有了新作,文章便會立刻傳遍京師。他們父子三人,可是當時的大紅人。

可是正當他們準備要大展身手時,家鄉傳來了母親病故的噩耗,兄弟兩人隨即跟著父親回鄉奔喪。兩蘇的母親,她連自己的兩位兒子考中進士的消息都沒有等到就去世了,這不能不說是蘇東坡心裡一個巨大的遺憾。守喪期滿之後,他們才又返回京師。

之前21歲的蘇軾中進士還不是最牛的。下面才是蘇軾最牛的一次!

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制科考試與科舉考試可不一樣,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試是不定期的,制科考試是宋朝的一種特殊的考試製度。制科考試的程序要比科舉考試繁瑣複雜嚴格的多。參加制科考試的人員是由朝廷中的大臣進行推薦的,沒有推薦根本沒有機會參加,推薦之後,首先還要參加一次預試。最後,才由皇帝親自出考題。制科考試的選拔相當的嚴格。據說整個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中,科舉考試選了4萬多進士,而制科考試只進行過22次,成功通過的人只有41人。

而在整個宋朝的制科考試中,這41人算是相當厲害的人了,而這41人中,最牛的當屬蘇軾蘇東坡。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第三等!第三等最牛?是的,請看制科考試的等級規則。

制科考試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一和第二等為虛設的,也就是永遠不會有人考得。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五等是最差等,如果你考了第五等,也就是說你可以拜拜了,沒你什麼事了。

整個三百年,所有參加制科考試的人中,為第三等的人只此一人,便是蘇軾。剩餘最高的一位就是一個叫吳育的,得到了第三次等。所以說蘇軾為「百年第一」。

3

被貶黃州 千古絕唱

蘇軾因為得了百年第一,被朝廷授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個鳳翔府的轄地相當於現在的陝西寶雞、岐山、麟游、扶鳳、郿縣、周至等市縣。蘇軾在這裡為官四年,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他的爸爸蘇洵因病去世,蘇軾、蘇轍兩兄弟扶柩還鄉,又是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再次還朝。

這時候,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這時候,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開了京師。朝野舊雨凋零,蘇軾再次回到京師所見到的,已然不是他21歲時所見的那個樣子。當然,王安石是一位很有理想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於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欲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1085年,宋神宗死後司馬光出任宰相,徹底廢除新法,連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廢除。

蘇軾本身便是那種有什麼說什麼的人,1071年,他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因而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很憤怒,便讓御史謝景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過失。

蘇軾看到局勢對於自己也是越來越不利,於是請求出京任職,離開京師的是非之地,之後三年他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後又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蘇軾在這些地方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還是取得了不少的成績。這一離京,便是九年!

不過在1079年的時候,蘇軾43歲,也就是調任湖州知州的那段時間。在任上,他曾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

其實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寫出來的文章,筆端常帶感情,難免加上自己的個人色彩,他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蘇軾這是在諷刺朝廷啊,莽撞無禮,明顯是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死有餘辜。

之後,這些人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上下,一片倒蘇之聲。蘇軾剛剛在湖州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 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這是蘇軾人生的巨大打擊,也是蘇軾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在烏台詩案中,那些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朝廷上下,殺蘇軾與救蘇軾的聲音同時展開,朝中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皇帝,有許多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當時的王安石也已退休在金陵,他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這場詩案,最後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以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這場詩案,大文豪蘇軾坐了103天的牢房,其中有好幾次都是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曾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來到今天的湖北黃岡市,蘇軾當上了一個沒有什麼實權的朝廷官員,甚是低微,經歷過這場風波,也使得蘇軾變得心灰意冷,到任後心情經常的悶悶不樂,因為是無實權,也有閑時間,所以他也經常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散散心吃吃燒烤什麼的。

也就是在被貶黃州的這段時間,蘇軾為了寄託自己內心無法派遣的謫居思想,寫出了許多名流千古的佳作。其中包括《 赤壁賦》、《 後赤壁賦》和《 念奴嬌·赤壁懷古》。

名句欣賞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說到蘇軾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

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⑿。故國神遊 ⒀,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4

東山再起再被貶 為官一任築蘇堤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車輪到達了1084年,那一年,蘇軾離開了黃州,奉詔前往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永遠的離開了他。

前去汝州的路上,因為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自己能不能暫時不去汝州,而是先到常州居住,這一請求,被朝廷批准了。正當他準備要南返去常州時,皇帝神宗駕崩了。此時的蘇東坡,也管不了那麼多了,還是一路驅車去了常州。

常州是的好地方,水網交錯,風景優美。蘇軾在這裡,既沒有饑寒交迫的煩惱,又可以享受美里的景色,過得還是蠻愜意的,在這裡,可能是蘇軾生活的最舒心的一段日子了,這裡遠離了京師的官場紛爭,能與家人、友人朝夕相處。也就是在這裡,蘇軾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以後的終老之地。

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皇帝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也再次被朝廷啟用,先是朝奉郎知登州。之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便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再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連續升遷的蘇軾,應該也算是東山再起了,不過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又表現出了自己的個性,他認為這些新興勢力與所謂的「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提筆向皇帝提出諫議,抨擊朝政。

為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再次遭誣告陷害。蘇軾啊蘇軾,最後的最後,自己成了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的一個人的陣營,無奈之下,蘇軾再度自求外調。

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來到了杭州。

杭州的西湖,由於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

蘇軾來杭州之後便率眾疏浚西湖,據說動用了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作為標誌,也就是現在的三潭映月。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現在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杭州蘇堤

蘇東坡一生築過三條長堤,「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被貶潁州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1094年,蘇軾再次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來到了惠州安置。這時候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奔赴被貶之地,他到到目的地之後,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畢竟他蘇東坡,早已名聞天下。

為官一任,就是要做點事情的,蘇軾把皇帝賞賜給他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5

1097年,這時候的蘇軾,已經是年已62歲了,他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蘇軾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蘇軾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當時有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蘇東坡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在這裡,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時至今日,儋州還有許多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這些都是當地百姓為了表達對蘇東坡的緬懷之情,你可能不相信,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永州安置。1100年的時候被朝廷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去世前的蘇軾留下遺囑,要讓把他葬於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所以後來,蘇軾的兒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65歲的蘇東坡,永遠的離開了世界。

雖然他一生波折,大起大落,但是他也一生豪邁,敢言敢說。

蘇軾在文化上,為後世留下了諸多的精神財富。

他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後世所認可,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遠遠超過了蘇文和蘇詩。雖然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盪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如名作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6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面是筆者認為蘇東坡最豪邁的一首詞,提出來以供賞析。

文章的最後,提一提蘇軾作為美食家的事情吧。

在宋人的筆記小說眾,有許多記載這蘇軾發明美食故事。其中東坡肉流傳最為廣泛。蘇軾在杭州做官時,在杭州西湖,築蘇堤。當地的老百姓非常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由於豬肉太多,所以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又分送給大家吃,後來有的飯店便模仿做出蘇東坡分送的肉來賣,取名為「東坡肉」,賣的的還挺好,於是乎好多飯店都開始做「東坡肉」,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本文發表於公號,烈酒封侯

本文內容部分史料整理自

《蘇軾傳記與集評》

《宋史》

圖片來源於網路

— END —


推薦閱讀:

余光中病逝,《鄉愁》之外,他和李敖的恩怨也被扒出來……

TAG:蘇軾 | 古詩詞 | 名人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