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會戰幾乎滅掉羅馬,還造就了戰略之父

坎尼會戰幾乎滅掉羅馬,還造就了戰略之父

來自專欄 一壺煮酒

簡介

你是否可以想像二戰德軍在一次戰鬥中完全擊潰盟軍,並屠殺25%美國國會議員,半數歐洲盟國投靠德國?真實事件在2200年前的坎尼會戰發生過。公元前216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的這次會戰中,迦太基以5萬兵力屠滅9萬兵力的羅馬軍隊,幾乎讓羅馬滅國。漢尼拔·巴卡 (Hannibal Barca),不到30歲的迦太基統帥,因此次戰役被羅馬人尊為戰略之父

本文2500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第二次布匿戰爭歐洲格局

坎尼會戰

羅馬共和國最重要的戰略課

1 戰前準備

穿越阿爾卑斯

公元前218年,漢尼拔帶著10萬迦太基軍隊準備進攻義大利的羅馬聯盟,由於迦太基的艦隊無法與羅馬相提並論,漢尼拔一開始就放棄了從海上進攻。陸地上面臨他的是1500英里的山地「穿越」,其中包括2400米高的阿爾卑斯山。

他選擇了穿越阿爾卑斯。

途中每天損失上千人,出發時超過10萬人的軍隊,翻過阿爾卑斯後剩下2.6萬人。

站在山頂上,面對疲憊不堪的軍隊,他曾說:

那兒就是義大利。只要我們進入義大利,就意味著我們站在了羅馬的城門前。接下來,我們走的都是下坡路。下了阿爾卑斯山,我們只需進行一兩次戰鬥,義大利就會投降。我們將是義大利的新主人。

2000年後拿破崙攻打義大利時,也在同樣位置對士兵說了同樣的話。

漢尼拔陸地穿越路線圖(紫色線條自左下到右上)

完成這個奇蹟後,漢尼拔需要更大的奇蹟來完成他的使命:他的2.6萬人的軍隊如何戰勝可動員75萬兵力的羅馬聯盟?

三階段滅羅馬戰略

漢尼拔知道僅靠現有軍隊不可能獲勝,所以他從走下阿爾卑斯開始就設計了三階段的長期戰略:

  • 第一階段:快速取得若干次勝利,鼓舞士氣
  • 第二階段:贏得羅馬同盟者的支持,爭取其中一部分加入
  • 第三階段:一旦除羅馬以外的其他義大利地區不再受羅馬控制,他就包圍並征服羅馬。

坎尼會戰是第二階段中的關鍵一戰。這一戰漢尼拔運籌帷幄,成功地以少勝多,擊潰了由羅馬主力,至今仍被譽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2 坎尼會戰布局

會戰在坎尼附近的一片開闊地展開,漢尼拔軍隊5萬人,羅馬軍隊8.7萬人,兵力懸殊。但仔細看,步兵是4萬對8萬,漢尼拔絕對弱勢,騎兵上卻相反,漢尼拔有1萬騎兵,羅馬軍只有7千。這個細節將左右戰局。

兩軍布陣幾乎一樣,只有一些不同。

羅馬:典型的模板陣法,步兵橫排居中,輕裝步兵在前,重裝在後。騎兵位居兩翼。

漢尼拔:步兵同樣居中,騎兵同樣兩翼,但是輕裝高盧步兵呈現的是外拱形(見圖)。

羅馬軍官沒放在心上,在他們心中陣法自古沒什麼可變,該關注的是兵力,是紀律,是執行。

漢尼拔將教他們為什麼還要關注戰略。

坎尼會戰前的布陣圖

BBC歷史片中兩軍陣型模擬,左漢尼拔,右羅馬。

3 坎尼決戰

戰爭一開始場面倒向羅馬。

漢尼拔的高盧步兵有爆發力但不持久,在強大的羅馬步兵衝擊下節節敗退。

很快高盧步兵像逃跑似的向戰線兩側散開,羅馬步兵繼續向前,漢尼拔的2萬精銳重裝步兵抵住了7萬羅馬士兵的猛烈進攻。

此時雙方兩翼騎兵仍在硬碰硬對抗。

羅馬指揮官沒有發現,四散的高盧步兵正從兩端包圍上來

坎尼會戰第一階段:高盧步兵四散後兩側包圍

羅馬步兵發現他們不知不覺陷入了被三面包圍的局面,而當他們想退後時,具有兵力和經驗優勢的漢尼拔騎兵部隊已經解決了羅馬騎兵,並從後方封鎖住了羅馬步兵的退路。

羅馬軍隊擠成一團,連武器都提不起來,中間的人只能等死。

坎尼會戰第二階段:全面圍殲羅馬步兵

看過權利的遊戲的朋友,這個場景是否熟悉?

羅馬覺得自己特別牛,可以一個干十個

很快發現不太對,被包圍了

在包圍圈裡根本沖不出去

羅馬人沒有主角光環,最後也沒有等到增援

羅馬人沒有投降,在這次會戰中至少陣亡5萬羅馬軍隊,這是史上羅馬單次戰鬥陣亡最多的一次會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陣亡名單中包括80位議員,25%羅馬領導階層幾小時內陣亡。大多義大利南部城市很快投靠漢尼拔。

就好像二戰德軍隆美爾在一次戰鬥中完全擊潰盟軍,並屠殺25%美國國會議員,半數歐洲盟國投靠德國

戰略之父在

坎尼會戰的3個套路

「漢尼拔的最高成就。它以其時機選擇上的無比精確,騎、步兵戰術的高度協調,表現出它是古代戰爭史上一個無與倫比的軍事藝術典範。」

霍爾沃德《劍橋古代史》

漢尼拔因坎尼會戰大獲全勝而在後世被羅馬人尊稱戰略之父,主要依靠3個戰略套路。

1 情報系統

漢尼拔有完善的情報系統,他廣泛布局密探、收買當地人和戰俘,向他提供了相當精確的情報。

情報讓迦太基人敢於翻過阿爾卑斯再招兵買馬,情報讓漢尼拔知道坎尼會戰中每一位羅馬將領的背景、性格、作戰風格,以及地方兵力的特點與構成,為之後的戰術設計、預判打下了基礎。

在權利的遊戲中,異鬼可以無限復活,魔法和力量遠超人類,這樣不利的情況下,作者只給了人類三條龍和一個綠先知,綠先知就是情報部門啊!能無視時空掌握所有情報。

我是做情報工作的

2 預判行動

在博弈論里總是假設對手和自己一樣理性,但漢尼拔沒這麼判斷。他的判斷是對手會在高盧步兵佯裝退散後會主動跟進。這個預判擁有三個基礎:

  1. 通過情報了解到對方將領頭腦容易發熱,戰術上又拘泥於傳統陣型
  2. 戰前主動通過小兵力騷擾激怒羅馬人

  3. 當時戰況發展將很快,對手無時間細想

即時對行業階段性發展和終局做出預判,是一個團隊領袖的責任。

我們常看到一個公司什麼都想做,這往往是負責人無法做出預判而選擇的妥協。

3 好戰略不靠模板

公元前216年,戰爭的基本公式是保持陣型和紀律,防止士兵驚慌失措和逃跑。

漢尼拔不遵循平常模板,通過戰略設計了一系列行動,在坎尼深深地「套路」了羅馬人。

戰略不僅關於選擇和決策,戰略很大一部分是關於設計和創造

面對一個複雜、快速變化的環境,不會有一個團隊給漢尼拔做好PPT告訴他有哪4種戰略方案,每種的ROI投入產出比如何,供他決策,也不會有一個模板告訴他填入願景、價值觀、目標、項目。

漢尼拔能做的是利用長期積累的經驗、知識、情報和洞見,加上智慧和勇氣,創造性地設計出一套戰略方案。

戰略需要邏輯,也需要靈感,這是戰略的難點,也是戰略的藝術和趣處。

後記:

坎尼會戰讓羅馬遭受重創,但由於迦太基國內反對黨派的掣肘,羅馬共和國之後正確的防禦戰略,以及最重要的,羅馬統帥向漢尼拔學習戰略的速度,羅馬最終阻止了漢尼拔的進攻。

坎尼會戰讓羅馬向漢尼拔學習了戰爭戰略,之後五百年羅馬會將其發揚光大,震撼西方世界。

引申閱讀

  • 羅馬人的故事2 漢尼拔戰紀,鹽野七生
  • 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杜普伊
  • Hannibal,BBC 2006年紀錄片

推薦閱讀:

老兵自述:一面之緣的營長
你知道鷹擊-12反艦導彈嗎?
舊日本海軍航母(七):飛龍 不是蒼龍的蒼龍級
美國為什麼總是喜歡打仗?
世界擁核國家中,為什麼只有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TAG:戰略 | 戰爭 | 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