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讓人又愛又恨的風險!
來自專欄 大佛聊互聯網金融
歡迎大家關注個人知乎號,直接在手機應用市場裡面搜索APP「知乎」即可安裝,在搜索欄裡面搜用戶「大佛聊互聯網金融」即可點擊關注!個人有乾貨文章時,會儘可能的分享到知乎賬號上。
很多投資人總是喜歡說某某平台安全或者危險,但實際情況下是這樣的嗎?往往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一、風險無處不在
人在大自然中從事任何一項活動都會存在風險,所謂做某件事很安全,也僅僅是出現事故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低,但低概率事件並不代表零概率事件。而所謂的危險,也僅僅是發生事故的概率相對較高罷了。
大佛個人在剛開始工作時,家裡的親朋好友一聽說自己的工作是礦業,需要到地下採礦後,大家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採礦太危險,最好不要去,因為親朋好友在電視上見過太多的礦難事故,所以你跟他們提井下採礦,他們第一聯想到的就是容易發生礦難。但個人在井下摸爬打滾了多年後,雖然確實有突發性的意外事故,而且幾乎每年都有人倒霉,但事實上任何一個地方很少出現無緣無故的垮塌。親自見過的幾次垮塌事件,也是個人提前有心理準備,所以並沒有引起什麼波瀾。只是每當第一次去一個陌生的地下採礦環境,雖然都會對這個地方的數據圖紙等有事前了解,但心裡還是要緊張的多。
二、最可惡的是不可控突發性風險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曾經有一次在打千米深豎井時,工作面看完了準備上到地表,結果開卷揚的司機,把工作面的標高看錯了,我們本來在950m標高等候吊桶,事後我們才知道,卷揚司機以為是980標高,所以吊桶下到950標高時沒停止,依然直線下落,結果2m3的吊桶當場砸壞,幸虧我們幾個當時小心,站在井筒工作面的邊沿上,不然血肉之軀的小身板哪能跟鐵桶比誰更硬啊!這種不為自己所控的突發性風險最讓人頭疼,讓你有一種身不由己的感覺。
投資網貸也一樣,一面是政策多變,另一面是部分平台的債權匹配,搞的跟銀行一樣搞債權匹配,還有一些不透明的財報數據,這些都是不為自己所控制的潛在突發性風險。
三、風險和機遇共存
採礦雖然危險,但每年依然會有大量的人前赴後繼,在井下乾的熱火朝天,他們也知道風險,但為了更高的收入,而選擇接受風險甚至有專門挑最危險的比如人工打天井這種活干。同樣的崗位,在其它地方一個月拿4,5千,但到了井下能到7,8千,甚至1,2萬,所以很多人會選擇接受風險的挑戰。投資網貸也一樣,大家明知比存銀行風險高,但為了更高的收益,投資人也是在學著嘗試接受承受風險,承受風險的同時,往往也會給自己帶來額外的收益。
四、人又該如何抓住機遇?
人生短短几十年,真正長命能至百歲的又能有多少人呢?無論是學習上、事業上、愛情上,人一輩子又能有幾個機遇能讓你可以慢慢選呢?當一個機遇在你面前徘徊時,如果您選擇拒絕,機會就會毫不猶豫的降臨到別人頭上。這裡舉兩個大佛身邊的案例。早在七,八十年代,個人所在村子裡面新建了所小學,所以村裡面招老師,由於學歷等方面的優勢,當時最開始本來是請的我的一位叔伯去擔任這份工作,但由於家裡面的反對,所以沒去,然後找的我叔伯的一個同學去,幾十年過去後,雖然村裡的小學早已解散,去頂替的人也提前內退,但作為教育體系內的人員,現在每月拿養老金,生活也是怡然自得,而我叔伯頭髮花白了,連養老金都沒去交,還在抱著養老靠子女的落後理念。另一個案例也發生在另外一位叔伯上,也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當時國家大搞基建修鐵路,村裡剛開始也是來找的我另一位叔伯去修鐵路,但也是家裡人反對,不讓出遠門,結果機會也就如此流失,被老家對面的他人爭取拿到了,此後在鐵路上摸爬滾打幾十年後,在我還在念高中時別人就已經從崗位上退下來,內退後在老家養養花、種種菜,即使種個地也跟玩一樣,而自己的另一位叔伯呢。。。。。。
後來個人一直在反思,為何當機遇來臨時,有些人能把握住,有些人卻總是拒之門外呢?這些跟一個人的觀念有重大關係,而一個人的觀念往往又取決於它的眼界,而一個人的眼界,就跟它的學歷、閱歷、朋友圈的交際等有重大關係。上學除了積累人脈資源外,更多的也是積累一個人的學識,但這種學識往往也是來源於日常生活中各處的規律,只不過在學校時是專業的學習這些規律,步入社會後靠自己的摸爬滾打才有可能看到並掌握這些規律。
就我個人的養成理念來說,當機遇來臨時,選擇了這次機遇有一定的可能會後悔,但如果拒絕,那未來肯定是會後悔。做任何事情,安全是一條上限,不安全是一條下限,人往往就是這條上限和下限的風險之中來回波動的。即使是做相同的一件事,只要自己比別人更用心一些、更仔細一些、更按客觀規律去辦事,那麼自己離安全上限就能更近一些。
推薦閱讀:
※眼見不一定為實-存貨調查
※抗風險能力:我和唐山的收費站大姐到底在怕什麼?
※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
※活路-互聯網金融未來存活之道
※開網貸公司有什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