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原因及處理方式

經濟危機原因及處理方式

來自專欄 點滴經濟危機爆發無非是一下幾種原因:

1.供給相對過剩,需求不足(29大蕭條,08年金融危機)。

2.供給不足,需求相對過剩(70年代滯漲)。

3.金融脫離實體經濟(亞洲金融危機),投資失誤。

【29大蕭條】

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的生產力,美國在相對平靜的環境中,產出水平得到迅猛提高。

其主要原因在於生產力提高導致產出過剩和有效需求相對不足。

處理方式:

1.需求不足,直接發救濟金等短期行為。

直接發救濟金只能是短期的行為,這種方式會促使人們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並不能良性循環。

2.需求不足,就要工人工作。如修建有效基礎設施。

增加工人就業,如果這些工人去工廠的話,雖然工人是有工資了,但會產出更多的商品(本來產出就相對過剩),將會是惡性循環,修築基礎設施,並不直接增加商品,但關鍵在於基礎設施的有效性!如果這些基建確實有助於經濟發展,則可獲得回報,否則,基礎投入反倒成為損失。

3.引導供給,如戰爭。

這次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的提升,這股能量,國內是消化不了的,不如直接改工廠為軍工,生產飛機,大炮,既可以提高國民收入,又可以對外輸出產能。優缺點:加快軍事工業發展,如過度發展有損民營經濟,產業畸形。戰爭是消耗大量錢的,如戰爭沒有在未來帶來國家利益,對外擴展反而得不償失。

【08年金融危機】

如果此時能把中國和美國看成一個國家(中美國),則非常類似29年大蕭條。

隨著改革開放、入世等,中國和美國交易日益頻繁,中國的生產力得到顯著的提升(美國還有大量企業遷移中國),中國商品銷往世界(不僅僅美國)。美國經濟提升很少(最後甚至利用房地產拉動經濟),消費殆盡(甚至鼓勵借貸消費)。中國供給多,美國消費不足(中國消費更不行)。

處理方式

1.美國需求不足,本地供給也不足(工廠都遷到中國了)。

迴流製造業,不僅僅提高工作機會,提高需求,並且供給由中國供給變為美國供給。缺點:公司迴流,確實能增加供給,但美國的製造業競爭力是否能在國際競爭中成功呢(工業自動化)?如成功,既增加需求,又強化美國製造業。

2.中國生產力提高,產出過剩。

1.首先產出調整,產出過剩的產品大多不是應對中國消費者的,需要調整(大眾創業)。

2.向中高端產業升級.

3.引導產出,面向國外基建(國內有效基建差不多了),一帶一路。

4.引導產出,面向軍工。

當然中美兩國都採取降稅,調整產業和再分配。

總結:兩次危機雖然處理方式各有不同,但爆發的根源是一致的。處理危機的方式可以相互借鑒。特別是美國在08年危機後緊急QE政策,吸取了29年大蕭條的金本位教訓。

【70年代滯漲】

原因冷戰時期,為對抗蘇聯,大量的資源用在了戰爭,日本和德國的競爭力增強(美國競爭優勢減弱,產出的少了)。使得不得不和黃金脫鉤,濫發美元(加速)。石油危機爆發為導火索,成本上升,供給明顯不足,導致危機。

1.減稅(提高企業活力)

2.減少對外戰爭(擺脫越戰,和中國、沙特建立友好關係)

3.減少貨幣量,使與之匹配的實體經濟。(減通脹)

4.星球大戰等高科技冷戰(以國家的力量間接的推動的高科技的發展,到底為後來的互聯網革命,帶來了多少好處,未知)

【亞洲金融危機】

基礎產業的轉移,按照日本的雁型模式,產業除了亞洲的四小龍,慢慢的向東南亞進行產業轉移,大量資本進入。但中國改革開放後,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東南亞沒有競爭優勢,但資本已經形成泡沫。沒有實體產業的支撐,資本迅速撤離導致危機。
推薦閱讀:

這個華人家庭花了1千萬用5年跟美國政府對抗,就是唐人街的縮影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節選
10年一次金融危機?上一次是2008年!
金融風險管理之十七 利率曲線與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關係
米歇爾.羅伯斯:長期衰退的根本原因(禾水譯)

TAG:經濟危機 | 金融危機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