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力003:元認知工具箱
來自專欄 深度學習力
每到新年,我都會冒出一堆新年計劃,好不容易從中篩選一個出來作為年度目標,比如今年我要讀100本書!往往不到三個月便放棄了目標。等到第二年,我又定了個新年目標,每個月讀一本好書然後寫讀書筆記!沒過多久,因為加班、冒出新計劃,計劃又一次泡湯。
我們學習,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可是定下目標之後往往沒多久就偏離了航向,有時甚至連偏離航向都不知道,反而離理想的自己越來越遠。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實現目標,有什麼方法能保持正確的航向朝著學習目標進步?
元認知稱為學習背後的學習,相當於「學習」這場戰鬥的最高指揮官,目標能不能順利實現,關鍵在於指揮官發出的指令有沒有效果。為了做出正確的決策,我們要給指揮官的工作台擺上一套工具箱,裡面整齊地擺放著隨手可取的元認知工具。
雙環學習
第一個元認知工具是行動科學創始人阿吉里斯的「雙環學習」。在阿吉里斯看來,很多人把學習得定義過於狹窄——學習就是「解決問題」,因此人們只關心的是如何解決當前的問題。解決問題固然重要,但如果想使學習持之以恆,避免界定問題和解決問題方式不當帶來的更多問題,你應該內省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阿吉里斯創造了兩個新詞區別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學習方式:單環學習(Single Loop)和雙環學習(Double Loop)。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調溫器在溫度低於20攝氏度時自動供熱,這就是單環學習。而如果調溫器提出疑問「為什麼是20攝氏度,有沒有更經濟的設置方法?」,這就是在進行雙環學習。
當行動結果和預期目標一致,或者通過調整行動來達成目標時,就發生了單環學習,單環學習只有一個迴路:在保持變數不變的情況下調整策略,以達到預期結果,例如加班、臨時改變學習目標、降低學習要求等。相反當發生不匹配時,首先檢查和改變控制變數,然後才是改變行動,就發生雙環學習。雙環學習有兩個反饋迴路:第一個是對控制變數進行反思、檢驗並進行調整,第二個是在新控制變數基礎上改變行動策略,例如減少同時學習的領域數量、改變作息習慣。
比如你的新年目標是每周寫一篇文章來鍛煉思維和寫作能力,其中一個變數就是總會有人跳出來反對你做這件事,有的說你寫的內容太空洞,毫無自己的見解,有的說你不務正業,有的建議你去做其他更能鍛煉思維的事情,如果你更在意別人的看法而不是自己的成長,那麼你很快就會懷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放棄最初的決定,轉向其他的學習行動。這個時候你的目標已經被侵蝕,當你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堅信寫得再爛,只要堅持都會有成長,然後每次改進一點點,最後就有可能把這件事情堅持到底。
識別進步極限
許多為了實現美好良好而匆匆作出的努力,在情況有所改善之後常常會遇到進步極限。減肥者依照一份突擊減肥食譜進行減肥,開始時減掉了幾斤體重,但隨後就讓他沒了興緻;為了解決臨時大量緊急deadline的工作壓力,我們可能會加班工作,然而,超常的壓力和疲憊漸漸影響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反而把加班加點努力的成果給抵消掉了。
大多數人遇到進步停滯的情況時,往往還在試圖使勁兒推動自己:假如你無法打破壞習慣,你就傾向於更勤奮地監督自己的行為;假如你的人際關係有了問題,你就會花更多時間或更努力地嘗試改善關係;假如是新產品開發速度降低了,你就啟動新的產品開發計劃,來彌補那些已經陷入困境的開發計劃,或者更使勁兒地推動變革計劃。可是,僅靠減肥食譜也許不可能實現你的減肥目標——你需要加快新陳代謝,這可能要求你參加有氧運動。保持愛情與伴侶關係,要求你放棄「完美伴侶」的理想——這種隱性的理想。
用「雙環學習」的思路分析,要改變現狀,就必須辨別並改變限制你改變的變數,這可能要求你採取自己未曾想到的措施,作出自己未曾考慮過的選擇。首先,辨認出什麼變得更好了,又是什麼行動環節帶來了改進?然而無論怎樣,總有一個限制因素存在,它往往是一個隱性目標、一個難以識別的假設,或是一種規則標準。第二步是去認清這個限制性因素和它所帶來的負反饋。是哪種「減緩行動」或者阻力開始介入,使情況不再繼續改善了呢?
進步極限模式還有另一個啟示:限制作用總會存在的。一種限制因素被排除或削弱了,增長就又回來了,但新的限制因素還會出現。老練的學習者總是關注著下一組限制因素,努力去理解其性質,思考如何去對付它。
慢學習深思考
馬克·吐溫說,如果一隻貓曾經從熱爐上方跳過,燙了一下,那麼它絕不會再從熱爐上方跳過——這挺好,可是它也絕不會再從冷爐上方跳過——這也許並不好。熱爐效應是學習的基本問題,你碰巧或者主動嘗入某件事情並且陷入麻煩,那麼下次你就不大可能重複類似的事情,因為你預期你會再次陷入麻煩。
速度相對較慢的學習也許往往比速度很快的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速度越快,就越有可能在積極反饋的作用下陷入次優狀態不能自拔。馬奇在《馬奇論管理》中建議,熱爐效應可以通過「放慢學習過程」加以限制。
慢學習有很多種形式,首推的是減少同時發生的變革數目,儘可能加大變革的幅度。比如,你很難在三個月內同時學好產品設計、編程和寫作,但是卻有可能在三個月內入門編程,減少學習目標你才有時間和心力砸在一個領域,獲得巨大的改變。學習最怕貪心,放慢學習速度,你才有機會去思考是哪些變數影響了學習速度。
慢學習還啟示我們不要急於嘗試新事物,換句話說,我們學習得太快了。一項活動還沒做好,我們就很快轉到另一項活動,即便你有高人指路,也很難在時間複利效應下獲得成長。反倒是一項不被看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我們堅持下去,最後的結果可能比想像的要好。
回饋分析法
你我都明白,一個人很難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取得成就,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實際上比了解缺點更難。德魯克的話更毒:「多數人以為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但他們往往錯了。更常見的情況是,人們知道自己不擅長做什麼——即便在這件事上,錯誤的人也比正確的人要多。」發現你的優勢,德魯克為我們推薦了他常年使用的回饋分析法。
每當你做重要決定時,寫下你所期待的結果。幾個月後,把實際結果與你所期待的結果做對比,然後從中尋找規律:你擅長創造什麼樣的結果?為了實現你想要的結果,你需要提高自身的什麼能力?哪些低效的習慣會妨礙你創造想要的結果?在尋找機會做出改變時,不要浪費時間去培養那些你力不能及的技能;要把精力集中在你的優勢上,依靠自己的優勢成就人生。
回饋分析法更具體的形式是「行動後反思」(After Action Review,簡稱AAR),這是由美國陸軍開發的任務後檢視機制,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問四個問題:
- 曾期望發生的是什麼?
- 實際發生的情況是什麼?
- 從這兩者的差距中我能學到什麼?
- 接下來如何讓行動?
行動後反思會迅速揭示哪些方面你需要提高技能或學習新技能,你所掌握的知識中有哪些欠缺。同樣重要的是,你要糾正自己的壞習慣,也就是指那些因為你做了(或沒做)而影響工作成績的事情。將你的期望與結果進行對比,還能夠反映出哪些事情你不應該做,然後把精力、資源和時間都用於把自己打造成某一方面的行家裡手。
日記和冥想
曾國藩有一位老師叫做僑仁,曾他教給他一個修身要訣:研幾,即認真對待瞬間念頭、細微小事,將它與修齊治平的大事聯繫起來。研幾,是自己對自己的整治,最佳的練習方式便是寫日記。
茶餘偶談、讀史十葉、寫日記,是曾國藩「誓終身不間斷」的三件事。其中堅持最久的是寫日記。他要求自己「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在當天的日記里,對自己的過錯嚴加鞭答,毫不留情,甚至不惜罵自己如豬狗,而且還拿給朋友們看,來達到監督、迭代自我的目的。
你可以通過寫「學習日誌」來記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惑、感受和經驗,進而實現對學習的監控和調節。我在日記應用 Dayone 里開設了一個名為「研幾錄」的日記本,專門記錄工作、學習、人際交往各種情景下言行中的錯誤,反思之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你可以在學習某個領域的時候給自己寫一份教程,類似「教會五年前的自己學習xxx」。
另一老師唐鑒向曾國藩指出,「靜」字功夫最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於是,曾國藩為自己安排了靜坐的日課,「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每日冥想靜坐,訓練關注當下是培養元認知能力的絕佳方法。
設計自問清單
培養元認知學習能力的好方法是不斷提出好問題,提問能讓你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及策略,並分析腦中的假設是如何影響自己學習的。在不同的場景下,你可以設計相應的自問清單。
開始一個新領域的學習,在學習前問自己:
- 這個任務和之前的類似嗎?
- 我想達成什麼目標?
- 我存在哪些差距?
- 我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
- 我應該先做什麼?
學習期間:
- 我在正確的學習軌道上嗎?
- 我遇到了什麼困難?
- 阻止我進步的關鍵是什麼?
- 我能嘗試哪些不同的方法?
- 我可以向誰尋求幫助?
學習後:
- 目標達成了嗎?
- 我學到了哪些知識?
- 什麼地方做得很好?
- 什麼地方是我能做得更好的?
- 我可以把這個經驗應用到其他情況嗎?
在開始閱讀一本書之前,快速瀏覽目錄、序言、摘要索引、索引和全書之後列一份問題清單,帶著問題讀書,然後在讀完後試著回答當初寫下的問題。你也可以嘗試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分析閱讀」的方法檢測是否真正讀懂了:
- 你所讀的書屬於什麼類別和主題,理論型還是實用型?
- 用不多於140字來概括本書。
- 本書的重要篇章是哪些,它們是如何按照順序組成整體架構的?
- 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找出書中最重要的3~5個關鍵詞(或者哪些讓你頭疼的字)。
- 找出書中最重要的3~5個句子,用自己的話說明主旨。
-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
寫作的整個過程中你可以嘗試問自己:
- 目標:你為自己的寫作定下一個目標了嗎?你打算闡釋觀點?敘事?給出新定義?勸告?娛樂?或者其他的觀點。文章的內容和基調是否和你的目標一致?
- 讀者:你有確定的目標讀者嗎?他們讀了你的文字會有什麼反應?
- 內容:你是否重新認真閱讀每一段,並問自己「在這個地方我的讀者們還有什麼想要了解的?」,「我是否需要收集更多信息彌補讀者的認知差距?」
- 組織:每個組塊你打算如何組織觀點?每個段落你有兩到三個總結關鍵詞嗎?你的介紹是否吸引人?你如何寫開頭,引經據典、動情描述、奇聞異事、令人震驚的細節,或者其他?你的結論是否簡介地複述了你的觀點?是否讓讀者對他們曾經習以為常的事情有了新的思考?
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常常被逃避的問題——你如何證明自己真的學會了?如果沒有老師專門為你設計測試題,那自測清單正好是隨時自我檢查、自我反饋的輕量級利器。
希臘德爾菲神廟有一句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則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提升元認知能力的工具滿地都是,關鍵在於把自己當成釘子,反覆捶打研磨自己。願我們都能培養出熟練的反思能力,認識自己,並活出自己。
行動指南
- 為工作、學習、健康制定分別制定一個為期三個月的目標,用待辦應用提醒自己到期後用回饋分析法反思。
- 如果你定下了新年目標,請把它拆分成一個三個月內能完成的中期目標,並全力以赴完成它。
- 回想你遇到進步極限的一次經歷,也許是學習、健身、早起,試著用雙環學習找出其中的限制因素和負反饋。
- 你現在有幾個學習目標,如果未來三個月你只能選擇一個去實現,你會選擇哪一個,預想你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
- 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嘗試建立一個每日自省問題清單,早上起來自問自答。
- 試試用《如何閱讀一本書》「分析閱讀法」中的問題複習你最近在讀的一本書。
參考資料
- 《管理自己》彼得·德魯克
- 《第五項修鍊》彼得·聖吉
- 《馬奇論管理》詹姆斯·馬奇
- 《組織學習》克里斯·阿吉里斯
-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唐浩明
- 《如何閱讀一本書》莫蒂默·傑爾姆·阿德勒
- 9 Questions to Improve Metacognition
- Check It Out!Using Checklists to Support Student Learning
原文發表於:深度學習力003:元認知工具箱
推薦閱讀:
※郭靜云:當前歷史教學中失落的價值
※如何學不會俄史
※技能樹是什麼,如何學習?
※成為輸出者,走在知識的上游。
※大數據究竟應該學(教)什麼?你怕不是想搭一輩子hadoop呦~凸(0^0)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