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記之《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
慕名而來,書不厚,只花了一整天時間就看完了。
學生時代,被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點燃,待到成年後,看到BBC紀錄片《人生七年》系列,卻暗合了民間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打地洞」。
人生而不平等,一個人的面貌、思維、談吐、打扮是由先天的家庭、後天的教育及經歷等綜合因素作為背後支撐。
看完這本書,不得不再次感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看不見的頂層,審美標準不追求有用,比如門道拒絕簡單的直線,追求曲徑通幽之功效,還是得靠有錢才能任性啊!一個人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莫不是靠經濟狀態息息相關。至此,我才明白為什麼房地產豪宅廣告經常會強調門牌等等物什帶來的尊貴感。
作者對不上不上的中產階級充滿揶揄之詞,對上層和下層也不乏嘲諷。什麼打高爾夫球,在車後視鏡懸掛小物件,乃至電視的擺放位置都上升到階層大綱。大概人性都難逃虛榮這宗罪,中層想偽裝上層,下層想進階中層。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在意他人的眼光,都希望藉助外在裝飾、名牌產品等提升自己的存在感。是以,附庸風雅的人才更招人鄙夷。
在作者看來,階層生而註定,牢不可破,即便一個人習得上層社交、用餐、談吐等禮儀,他的精神境界和思維習慣等其他方面依然會令等級暴露無遺。也許,銷售人員接待顧客時就是如作者一般的眼神。一個人的社會等級不僅關乎金錢,所以一個大學教授,即便工資並沒跟技術工人拉開差距,他的社會地位依然遠超後者,因為他有職業時間自由等其他附加值,技術工人要接受工頭等近乎恥辱性的監工。
當今,一個野雞大學畢業生,即便剛畢業工作不久,拿的工資即便低於餐廳服務員,只怕與後者對比,只怕多少還是心存優越感。不談後期職業上升空間,中國多少還是有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大學急速擴招,大學生天之驕子的稀缺一去不復返,如今又要拼985、211,而美國則講究常春藤,這一點異曲同工。
凡事都有例外,作者最後又列出一個不問出身、不論學歷,見識和視野都超乎階層之外,思維精神、創造力都獨樹一幟的另類,古今中外,傑出的藝術家、作家等被列入此列。
《洛麗塔》中寫道: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隱瞞的,咳嗽、窮困和愛,你想隱瞞越欲蓋彌彰。人有三樣東西是不該揮霍的,身體、金錢和愛,你想揮霍卻得不償失。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挽留的,時間、生命和愛,你想挽留卻漸行漸遠。人有三樣東西是不該回憶的,災難、死亡和愛,你想回憶卻苦不堪言。所以盡量不假借外物彰顯自我,爭取坦坦蕩蕩地比過去的自己生活得好一點,因為以大多數出身之平庸,根本不入等級評審的法眼。反正最後總是要塵歸塵、土歸土,為什麼還要互相鄙夷、互相用眼神中傷呢?
推薦閱讀:
※月亮與六便士: 愛情、幸福與自由之途
※留住最後的你,藏住的自尊始終不再拾起!
※非我,非佛,輪迴,因果
※《1980年代的愛情》:揮手便成歧路,一去就是終身,那時候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
※???黃媛文老師(Vivian老師):好書分享之《拆除「情緒地雷」》(三)
TAG:閱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