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服務在當今社會的任務
來自專欄 巨樹塔達到心理健康目標的關鍵是什麼?
是觀念。觀念正確了,人的心理也就健康了。
正確的觀念可以抑制不健康的情緒和思想。
從大的方面講,觀念的集合就是社會文化。
一個國家的創新精神,發展精神,寬容精神取決於社會的文化。
社會文化有塑造個人的精神的作用,也有治癒精神創傷的作用。
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從社會文化塑造入手進行心理干預。
具體怎樣做呢?
我們的社會文化,傳統價值觀的正在失去,將來的還沒有形成。
從整體上來說,我們的文化正在經歷衝突,激烈的改變。
在我們的時代,心理服務怎樣最有效的塑造社會文化觀念?
教育傳播,是最有效的心理服務。
學習、訓練、互動融合是達到心理健康的最佳途徑。
心理諮詢是有必要存在的,但是它指標不治本。而且太專註於障礙反而是一種強化。
打開心理網站,看見的都是有著負面能量的東西。如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何解?某某教授講解創傷心理等等。
好像是到了一個醫院,充滿了福爾馬林的味道和負能量,什麼人會經常光顧這裡呢?除了諮詢師和和1%正在心理難受的人,正常人都不願意來。
可是,我認為,心理服務其實最重要的任務,是為普通人服務,而不是光是病人。
心理服務是陽光下的遊戲,而不是病床前的嘮叨。
相對心理諮詢的負能量而言,心理教育是正能量的形式。
心理教育不光是學心理學知識,而是涵蓋所有的和大腦有關的活動。我稱之為精神,一種能量分配模式。
個人、家庭和國家都在分配資源,分配得好,就有發展。
精神是分配個人能量的過程,是一種穩定的模式。好的精神,導致人格的成長。
學生在學習,學習方法好,同樣的精力時間,效率就高,成績就好。
成年人為了考職稱,證書,需要記憶方法。職場拼搏的人,需要提升社交的技能。
每一個行業都有心理上的特點。如程序員。飛行員等。他們需要訓練專業的心理方法,提升競爭力。
所以,精神訓練有很大的市場。精神訓練是有技巧的,也是可以訓練提高的。
我們其實有精神訓練的海量的知識儲備,我們有的是知識,這些知識在心理研究院里,或者零散的分布在網路上,和很多偽科學,偽知識混在一起。
沒有人把他們組織起來,高效的利用。
因為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認識和利用心理學知識的社會氛圍,也就是說,還沒有強大的需求。
怎樣開發出社會隱藏的大量需求,怎樣使知識和用戶需求接軌?
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我們的用戶。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市場?如果有人需要心理服務,那是一些怎樣的人,他們有什麼特徵?
---------------------------------------
心理學市場分析
首先,是農民,走進城市務工的民工。他們是中國的大多數。
傳統的農民,正在迅速的成長和成為城市民工、普通城市居民。
他們逐漸擁有城市的視野,但是他們失去的更多。他們的觀念發生了斷裂。農村的,傳統的觀念消失了,這些觀念曾經使他們團結在一起,分辨善惡是非,確定自己的身份地位。
而新的世界的觀念還沒有形成,他們處在一種無法寄託身份,或者邊緣人的地位,雖然他們是大多數人。
在打工的城市,他們是邊緣人,在城市中,他們也同樣是城市文化的邊緣人。他們是雙重邊緣人。
在新世界裡,他們產生困惑和自卑,並時時在文化記憶的斷裂中感受到傷害。
他們需要的是生存,尊嚴,他們處在馬斯洛金字塔的最底端。
目前,心理服務是和這個群體絕緣的。雖然這是一個最大的群體,這是一個最需要心理服務的群體。
因為他們的支付能力無法達到,而且和城市的、現代化的語言不能充分的溝通。或者說,目前的心理服務還沒有進化到可以為這些人群服務。
他們融入了城市生活後,就會變成一種人,新市民。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產,而是城鄉結合部中逐漸富裕起來的准中產。他們需要填充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們最感興趣的是身體健康和免費的東西。
他們無法理解看不見的心理服務。他們有自己的方法和文化來處理這些問題。
他們的基數很大,他們的子女,家人,朋友和他們自己,以後將會變成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心理服務應該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融入他們的生活,不去計較得失。
當他們擁有了一定的城市文化的視野和意識後,中產階級產生了。
這是一個不斷擴大的,奮鬥著的,焦慮的階層。每天早晨他們大批的蜂擁進入市區,晚上又成群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郊外的家裡,接孩子,做飯。
生活得壓力使他們很現實,講求性價比,追求功能性而把舒適感放在後面。
他們尋求自己的發展,而且兒童的教育問題也非常突出。
他們的問題集中在婚姻、子女教育,自己的再教育,職場發展上。
除了日復一日的為公司打拚,他們的精神生活其實非常空虛,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追求成體系的心理成長,而只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從手機里隨便拿來一些文章段子嚼嚼。他們往往是偽科學的盲信者,潮流的跟風者和名牌的迷信者。
他們往往會生搬硬套西方的價值觀,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又加以東方式的改造,如在人際關係中的技巧。
他們往往並不追求富翁的階層,而是希望得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品牌以及可以停下來喘口氣。
他們像是開放的人,因為他們利用各種平台獲取最新的信息,站在信息的頂端,但是他們又是封閉的人。他們用各種各樣的事物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固定的軌道上。他們有著大同小異的刻板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
我期望有這樣一種心理服務,不再是一對一的諮詢,而是做出一個產品,就像是喬布斯做出iphone一樣,打包各種功能,可以批量生產,可以大量銷售,可以產生規模和品牌效應。那麼,中產階級這個人群就是最好的用戶群體了。
富有階層,是中國頂級的人口,大約佔2%左右。他們的消費能力非常可觀,對他們來說,最糟糕的問題是沒有他們可以揮霍金錢的頂級產品。
在精神成長上,他們極為重視,花費大量的時間、力氣和錢,在一個極小的領域精耕細作。他們往往會對古代的文化非常痴迷,尤其是東方文化。當這些文化超過了現代科學可以證明的範疇後,他們的精明的智力直線下降,變成了一群拋灑鈔票的木偶。畢竟,他們也是人。
富翁需要證明自己的身份,充分放大資金充裕的優勢,同時他們也常常陷入精神危機中,因為他們不像中產階級那麼忙碌,更容易滑向一些人性的弱點設置的坑,如吸毒,賭博等。
這個群體的價值可能要超過98%的其他的中國人,但是他們的需求更加多樣化,要求更高。他們把生活中可以控制的事物當作較低等級的對象,比如員工,科學原理,或者心理學家。他們往往會對無法控制的事物和人抱有敬畏,看作是上級或者神明,如王林,李一之流。
這個市場雖然不大,但是價值卻最高,只要你可以掌握他們的需求,拿出有價值的東西。
學生的群體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亞語言和亞文化,尤其在大學階段。他們的主要消費方向,是求知求學和最新的文化潮流。要讓心理服務作為一種文化被他們消費,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變。關鍵是,你不可能同時獲得除了學生以外的其他的階層的認同。因為叛逆和亞文化的身份感是他們的認知基礎。
-----------------------------------
其他的一些觀點
我一直在疑惑,心理諮詢難道不是和商業盈利精神是對立的嗎?
醫生為了賺錢多開藥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心理諮詢師也會為了多賺錢,延長諮詢的時間。我不是說心理諮詢師都是這樣,而是說,這種結構其實是不科學的。
從療效來說,心理諮詢是要解決一個很久以來就已經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短時間可以治療好嗎?
我懷疑。我並不懷疑這個行業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我覺得這種合理性被誇大了。
至少,應該還有另外一些形式可以介入人的心理成長。
心理問題,剛開始的時候容易控制,越往後越不容易控制。
心理諮詢是後期的事情,很難控制,效果有限。
最好的辦法是在開始就有覺察和控制。花費少,效果好。
就需要另外一種模式。
大乘佛教是怎樣在中國興起的?
原始佛教的教義,其實在中國本土是無法生存的,但是大乘佛教放低了姿態,靈活改變了教條,並且迎合了群眾的慾望,創造了多種形式創收。
雖然原始佛教的精神受到了一定的改版,但是,佛教在中國存活下來了,而且過的還不錯。
「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
推薦閱讀:
※同樣是母親強勢,女孩和男孩受傷後的心理上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三國中的這四類人,你屬於哪一類?
※今日推薦:5.6(網路)抑鬱症相關係列講座之抑鬱症的鑒別診斷
※如何改變像碇真嗣一樣的性格?
※我可能被貴乎洗腦了,但我不捨得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