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統武術「隱」文化

傳統武術「隱」文化

大概國人將自己武術文化誤會最深的區別就是:「你們為什麼不敢去打擂台?你們這樣訓練有什麼用?能打人嗎?在過不了多久好東西就給外國人學完了!」。

說實話剛開始我也有少許的擔憂,但後來,當然前提是我必須經歷傳統訓練,並且堅定不移的反覆思考以及堅持下觸摸到了傳統核心,才打消了對這些文化差異性的糾結,越是往下練越發現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了解太淺,其次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也不重視,文化差異固然存在,我們應當如何做,才是對自己文化啟到保護的作用,而不是光靠用一個牌子上寫著XX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XX編號。

傳說,葉問時代乃至古人習武,下盤不練個一年半載不會教你下一樣東西,而社會的進步會取代很多變化,手工落後機器崛起。任何東西都超速前進,而武術也一樣,為了迎合社會變化不得不做出改變,曾經有人問我:「傳統武術是什麼?」,我的回答是:「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化學用品,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其實不比現代所謂的什麼體能訓練辛苦,而傳統恰好走的是內,練起來更難,首先要去掉浮躁情緒才能夠入門,而大多數年輕氣盛的孩子們,都喜歡肌肉體能走向,不秀點花樣出來感覺沒意思,所以通常踢腳靶的聲響誘惑多過靜打套路,為師需要長時間不厭其煩的引導或許會讓他們對傳統訓練產生興緻,所以並不難理解很多武館為了生存做出了改變,因為你們需要這樣的模式,所以我迎合你,但很幸運的是,我們武館堅強的在這個市場上生存了下來,並且樹根越長越穩絲毫沒有一絲動搖。

想了解傳統武術,除了接受它的訓練方式以外,意外的還可以逐步理解到中醫、易經的文化等等,而讓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通過易經感受到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一點便是「陰陽和諧自然」,易經說是算卦,簡單一些就是可以算出萬物的規律,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你變了一樣,另一樣就會跟著變,陽到了極會變陰說明了如果一個人過早的消耗陽氣,那麼日後定會受損,為什麼傳統不求快,是有它的原因,教你不要把身體練壞,而是要養。從靜入門,慢慢感悟身體,循序漸進,練得越靜,就越養身。

也不要看不起傳統的慢,下盤的穩固很重要,心的練習更加難上加難,開始對意不解,後來才知,將功夫與你融為一體就會心意合一。那種靜是「無」的狀態,能讓你充分理解:「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是非常難練的境界,此時人的修鍊已經非同一般,用「隱」字不足以表達,控制自己已經到達一定層次的時候,會輕易因為別人的一兩句話輕易動搖的嗎?不,所以傳統最迷人的修鍊之處便是「靜」,而不是刺激性的表達方式。所以它的動才是可怕的。所以不輕易「露」,現在很多人說出去靠「交流」提升功力,其實你一動,已經透露時機,所以高人一般不輕易動手。

也不必覺得傳統很神秘,其實一點不神秘,非常簡單,不過是古人將其濃縮成幾個字的精華,你的為師通,他可以告訴你,但他水平未到,只能用其他東西來搪塞,所謂:「拳練千變,身法自然」,你要練到火候才能夠自然,而不是求「數量、比誰的某個動作持久力強、誰的肌肉大」,這是其中的區別,看西方人體繪畫,講究人體結構、力量侵略性,而國學講的是意境,內斂、隱。

所以我認為高人會隱,這是必然,隱不代表不收徒,而是會更加謹慎。國人所說的「隱」並不是藏起來,而是看通萬物,得道後的悠然自得,這是一種很高的修養,不是外行人整天吹噓說的不敢出來「張揚」,看中國山水畫、園林設計一致,有遠有近,有點綴有驚喜,最貼近人文精神,這種內在的精神只有靜心修鍊,才能夠看得見。看似歷史終究會淘汰不必要的東西,而武術終究還是流傳下來,雖然路很艱辛,但卻很美好,很慶幸我看見了可貴的一面。


推薦閱讀:

葉問3中葉問打泰森為什麼要蹲下來?
「太極拳」和「詠春拳」這麼出名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詠春——控制
打擊拳靶:傳武整勁催跟發力,與現代搏擊直線發力的異同

TAG:詠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