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一)?
媽媽經說關於健康養育和智商培育的話題很多,今天我來說說孩子情商的培養 。
什麼是情商?
從最簡單的層次上下定義,情商是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近年來各種學家們無時無刻不在普及這情商的概念。我能看到的關鍵解讀就是情商高的人能夠理性地換位思考,而情商低的人基本做不到。讀者某要是對我寫的關於情商的定義不滿意,可以自己上網百度答案。不過呢,我總覺得網上的答案還差那麼一點點沒有說道點子上:所謂的情商不就是在人與人相處的時候對對方的最基本的態度和立場嘛。這麼一解釋,情商高的人,一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不僅能夠時刻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會體察人情事故,盡量做到投其所好,再往高尚里說,撇開自己的個人得失,做到「己所欲,施於人」才是情商的最高境界。想要別人評價你情商高,自然是你的態度行為對別有有利。
反正網上一大堆都在說提高情商就是把不能控制情緒的部分變為可以控制情緒,否則你脾氣大了,福氣就跑了。現實咱若遇到某人說話和做事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經常大發脾氣等等那就可以直接給某人貼個標籤:情商低。這樣的人,最好是敬而遠之,你說他是壞人吧,也不至於。但是總讓你難受,你何苦往前湊著找不自在?而情商較高的人呢,就比如棉媽的粉吧,自信而不自滿,做事總能替別人考慮,所以自然是工作順風順水,生活順心順意。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棉媽都要把棉棉培養成一個情商高的人 。
再有就是從棉媽實用主義的角度上來看,哪家的名詞解釋都該加上這麼一句:工作生活中凡不適用用智商來解決的問題,都適用用情商來解決。所以,情商之為用大矣哉!
一、教孩子考慮他人感受
看幼教的書,孩子的情商一般在嬰幼兒時期就初步形成了。成型定型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也就是老輩人話說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幾方面綜合下來,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情商,要從娃娃抓起,我們家是從小先給棉棉潛移默化任何事情先考慮他人的感受。
這個最早還是老姨提醒我的。那時候棉13個月,我們還生活在大慶。
當時的博客是這樣記錄的
要說孩子的教育,真是個超級複雜的工程。每日看父母必讀之類的各種書刊來充實自己也還是有欠缺的地方。
前幾天孩子養成了每日看樓下的汽車的習慣--必要看到人家的汽車停好了,她才能放心地睡去。有一天那車外出沒回來,我解釋了很長時間它回姥姥家了,棉似乎才明白今天汽車不在是有正當理由的。
話說周末休息,早上抱棉看人家那汽車沒有發動。我就順嘴說:汽車還沒起來吶,棉棉都起來了是不是?汽車怎麼還不起來呀?就這,家常順口的閑話,棉老姨硬是給聽出了問題。過了一會兒孩子睡了,老姨跟我說,你下次可別這樣跟她說話了。你想想啊,你這話的意思就是說棉棉起來了,汽車就該起來了--憑什麼呀?人家汽車就得按照你的作息時間活動?你最好說,「汽車還沒起床吶,一定是昨天晚上睡晚了,累了要多睡一會兒。」要多找理解與原諒別人的理由—你想想,是不是許多孩子用自己的思維來要求大人?估計就是大人們潛意識灌輸的結果。
這話我一聽就明白了,可不是么,這話的潛在意思不就是在給孩子灌輸一種以她為中心為標準的價值觀么。按本山大叔的說法「憑什麼地球要圍著你轉,你是太陽啊?」。
我們家都是好脾氣的成員,自己又沒做到十全十美,哪有立場去指責別人做得不好?我相信在這樣家庭環境長大的棉棉也一定是個寬容的好脾氣的人。但是,日常的潛移默化還是要注意一下。老姨對我的提醒很及時,從那以後我再和棉棉說話都有意識地盡量避免以她為中心。當然,完全做到是不可能的,因為思維有慣性,只盡量提醒自己注意就是了。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錯誤每天都有人犯。尤其是帶孩子的人,因為自己的生活以孩子為中心,不知不覺說話中就把什麼都帶入以孩子為中心了。比如以下這些話都是經常聽見的,也沒人覺得有啥不妥。其實呢,恰好是這些不經意的話,毀了孩子的情商,嚴重點說,也毀了孩子的前途和幸福。
「這些都是寶寶的!」
「爸爸(媽媽)不聽寶寶話我替寶寶打他!」
「全家都圍著你轉,你怎麼還xxx?」
或者是家庭成員互相指責:
「都幾點了,還不給孩子xxx?」!
「怎麼還不給孩子xxx?」
「你就答應他不就完了?」
這些話聽著真的很平常,但是傳遞的是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思維。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第一句話孩子理解為「都是我的」宣布了物的所有權,也種下了自私的種子。
第二句話孩子理解為「我是對的,不聽我的話該受到懲罰」。
第三句話孩子只聽得見「全家都圍著你轉」這具有關權利的話,後面那句關於他該承擔義務的話,屏蔽了。
家庭成員之間的責備孩子會理解成「沒有及時滿足我的需求就該被責罵」
這些語言處處是以孩子為中心的。
其實這些話可以改變一下陳述方式,意思是一樣的,但思維的原點就變了。
「寶寶的玩具(衣服)真多呀!」
「爸爸(媽媽)不聽寶寶話怎麼辦吶?哎呀,我也沒辦法呀,也許寶寶的話說錯啦!」
家庭成員互相提醒的時候
「已經八點啦,媽媽可以幫寶寶xxx啦!」
「要出門啦,爸爸把寶寶的鞋子找出來吧!」
這樣的語言,強調是事實和換位思考。
第一句話陳述一個事實「玩具多」
第二句話換位思考「爸爸不聽話是因為他認為寶寶的要求不對」
第三句話是說要做某項事情了,如此而已。
我舉這樣的例子想見大家都能會明白。嬰兒時期還好,稍大一些在孩子的思維方式形成的時候還不改變以孩子為中心的說話方式,孩子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那時候還講什麼情商,天天都是情傷了。
不過有些話說了就說了,也沒必要大驚小怪。孩子的成長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長大養成什麼樣的性格行為習慣並不是單純由某些話某些生活行為作用的結果。只是我們要堅持大原則,盡量避免這些小錯誤就是了。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就是任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比如要某些東西家長不給買,那就哭鬧到底,完全不顧及周圍人的態度和父母的惱怒。再有就是自私,不體諒他人。家裡以小孩子為中心,小孩子就認為優先滿足自己的需要是天經地義的,哪裡會推己及人甚至想到「己所欲,施與人」呢。
再大一些及至成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表現為易怒或者性格陰鬱。易怒就是愛亂髮脾氣,完全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性格陰鬱相對於發脾氣是一種欲求不滿的相反的表現,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消極抵抗的一種態度。這種人被社會同化後,知道發脾氣是不對的,也怕後果自己承擔不了,但又要讓人別人知道自己不高興,時間久了,就變得性格陰鬱。這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種表現,他們只從自己的立場去考慮得失和對錯,自我沒有被滿足便以消極的態度懲罰周圍的人。
亂髮脾氣和性格陰鬱的人情商都不高,不信就往自己周圍看看。辦公室里常見這種人。他們的表現就是總喜歡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推卸責任,做事怕困難,膽量小。要麼在辦公室亂髮脾氣,要麼在下面嘀嘀咕咕,指望不上他們說什麼有分量的話。
推薦閱讀:
※BBunion吉林中凱購物中心:一周年店慶活動
※BBunion國際早教:寶寶學畫畫 聰明的媽媽都這樣做
※《寶寶巴士》這類的早教產品對孩子的幫助有多大?
※五條小建議讓孩子遠離被欺負
※為什麼孩子學習非常刻苦但成績就是不理想呢
TAG: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