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生大學張利東:十種不好的學習方式

新生大學張利東:十種不好的學習方式

?今天來做個圓滿的收尾,為大家把剩下的十種不好的學習方式給總結出來:

被動地反覆閱讀

學習自然離不開閱讀,但僅僅被動地閱讀是不夠的。閱讀的時候我們是在嘗試理解作者的思路,作者會盡其所能把所要表達的東西用最淺顯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遞出來,跟著他的思路不需要太多的獨立思考。

但這些思路是別人的,閱讀本身並不會讓這些思路內化到自己的大腦里。所以閱讀的時候還需要反覆地回顧和主動地思考,努力用自己的語言把內化後的概念表達出來。做不到這些,單純地反覆閱讀,只是在徒然地浪費時間罷了。

我在這方面吃了好多年虧。一直在讀書,卻也只是在讀書。讀的時候覺得作者說得鞭辟入裡,合上書本的剎那就又回到了之前的自己,好像剛才醍醐灌頂的領悟完全不存在一樣。

直到後期漸漸養成了寫作的習慣,每讀完一本覺得好的書都要寫篇讀書筆記用自己的話概括和總結一下大致內容,才覺得好像收穫多了一些。於是便把早先讀過的那些書拿來重讀一下,赫然發現只剩隱隱約約的一些影子,或者乾脆就像從未讀過一樣,沒有留下一絲痕迹。這樣的閱讀,不過是在自我安慰罷了。

讀書是個技術活,應該好好研究一下。笑來老師推薦過 Paul N. Edwards 寫的《How to Read a Book》,那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可以去精讀一下。

大量地採用高亮標註

有些人讀書,讀完了書本幾乎是全新的,捨不得在上面寫寫畫畫;有些人正好相反,一本書上畫滿了各種標註符號。下劃線、波浪線、圈點,最後甚至用上雲霧線,一本書除了少數幾個地方几乎全是重點。不畫自然是不好的,但走向另一個極端也不是什麼太好的事情。

標註的本意是標識重點,當所有的都被標註出是重點的時候,其實也就沒有了重點。重點是什麼因人而異,在我看來我們可以著重關注以下幾點:

1. 概念的定義。笑來老師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裡面說,概念是一切知識架構的基石,而他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努力弄清楚書里的各種概念。所以概念的定義是重中之重,需要著重關注。

2. 對概念的典型應用。概念是基於理解,而我們掌握概念最終的目的是應用。光有概念而不會應用,和沒有這個概念其實也沒有太大差別。有人守著台電腦,算個數據卻需要用計算器算完後將結果填入到 Excel 裡面,其實和沒有電腦也沒啥太大差別,就是這個意思。比如 「剛度」 的概念,指的是使物體產生單位形變所需的外力值,但光有這個概念很難將其應用。這時候不妨想像一排彈簧一起承受上面的壓力,剛度最大的那個彈簧就會負擔得最多,這個概念一下子就鮮活了起來。

只看問題答案而不去自己解題

這一條和第一條有點類似,也是一個很容易掉進去的誤區。看答案的時候感覺什麼都會,自己一碰到題目立刻抓瞎,這種情況怕是誰都遭遇過罷。

看答案的過程是一個單向輸入的過程,而輸入結果怎麼樣,只有靠輸出才能驗證。所謂厚積薄發,其實在很多方面都適用,想要自己獨立解答出題目,就必須對相關概念以及概念背後的知識理解到一定深度才可能成功。看懂答案僅僅是掌握的第一步,止步於此會讓所有的以為理解變成最終遺忘。

與看答案的壞方式類似的還有一種壞方式,就是僅思考解題思路而不動手解題。中學時候一同學成績不錯,做課後習題很少動手,只是在大腦里模擬解題,感覺思路沒有問題後就在題目旁邊標註一個 「易」,然後跳過繼續往後做其它題目。這種方式貌似很高效,最後卻在考試中慘敗,很多本以為思路很明確的地方在實際解題時卻發現完全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所以勤動手永遠是學習中最重要的幾點之一。

不到最後時刻不學習

這個尷尬怕是幾乎每個上過大學的同學都遇到過的罷…… 每到期末考試前兩周各個自習室幾乎燈火通明,好多人會用幾天的時間搞定一個學期的課程然後通過考試。但問題是,所有知識也會在考試結束後一兩周內忘個精光。

大腦和肌肉很類似,在一定時間內只能處理一定程度的信息;它好點的地方是短期突擊也可以留下一些痕迹讓我們通過考試而不至於像肌肉一樣受傷,但最終這些痕迹卻也會很快褪去 —— 因為大腦沒有足夠的能力將它們都搬運到長期記憶庫里。

對於工作後還在自主學習的人,一般來說不會有這種困境,因為所有的學習計劃都是自己制定的,不會有一個硬性的規定。這時候就要注意其反面,不要把戰線拉得太長以至於失去了節奏,最終也容易導致失敗。每周都設定一定量的學習任務,最好這些學習任務恰恰是自己頗感吃力的程度,一來我們會在不斷吃力攀爬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限制,二來也會讓自己保持一個不錯的快速節奏提升學習效率,提高生命質量。

重複地解決那些已經掌握的問題

這個不好的方式與我們常說的學習三個區域類似。管理大師諾爾·迪奇把想要學習的事物分為三個等級: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指已經掌握的知識,對自己來說沒有學習難度或者已經習以為常,對於這個區域的知識,自己可以處於舒適的心理狀態;學習區指對自己有挑戰,但通過努力是能夠學會的知識,心理上不太舒服,但也不太難受;而恐慌區,就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知識,心理上會嚴重不適,感覺恐慌以致放棄學習。

重複地解答已經掌握的問題,其實就是把自己限制在了自己的舒適區。但舒適區里做得再熟練也無非是重複昨天的故事,這張舊船票贏不來新的知識。只有不斷地把自己放置在讓自己很難受、很不舒服的新的認知區域,才能讓我們的知識體系得以擴展。

與此相反的一面,就是有人會專挑高難題目去做,認為理解了一個高難題目比答會很多一般題目都有價值。但如果該題目的難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認知水平,所謂的理解只不過是理解了這道題目涉及的很多知識面中的一條知識線,題目稍有變化就又會陷入一片黑暗。儒家講究的中庸,放在這裡也完全適用,就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區,既不要在舒適區里留戀,也不要在恐慌區掙扎

讓一起學習變成一起玩耍

咳咳,這一點就是不言自明了罷。這種情況實在太普遍了,本來想著彼此激勵到最後變成彼此負累。比如本來約著下班後一起去健身,最後卻變成了聚在一起逛街或者喝酒。雖然必要的人際交往也是需要的,但時間卻就這樣浪費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學習,還是要去找那些真的能一起學習的人,再用彼此的自律與約束相互提升。要不然三個女人一台戲,三個男人一桌酒,最後點點滴滴都是淚。

不看教材就開始動手

說起來,「在做中學」 也是現在網上頗受推崇的一種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強調即使是剛開始也用不著深入探討所學內容背後的原理,而是從執行層面直接開始動手,遇到問題再上網搜或查閱書本。

或許是天性使然吧,我的 MBTI 性格類型測試的結果是屬於內傾感覺思維判斷型,有很強的集中力、條理性和準確性。所以雖然不得不忍受一些無法解決的未知,但在大量的未知面前還要著手行動,對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在動手之前,從來都是要翻越課本及說明書的。

這也讓我很難理解所謂的 「在做中學」。在我看來,怎麼都應該是掌握了起碼的基礎以後才可以做罷。甚至按照之前討論的費曼技巧,想徹底掌握一個概念是需要把相關的知識漏洞都彌補上才可以。要不然之前的知識漏洞很可能會對之後學習的知識產生不可預見的誤導。

這就像是蓋房子,在蓋房子之前最好把基礎打紮實了,然後再開始建上部結構。沒有基礎的房子是註定要塌的,基礎不結實的房子是無論如何壘不高的。所有前面貪圖省事而挖的坑,以後都需要用更長的時間更大的代價彌補回來,因為那些坑會成為阻礙你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

跳過不清楚的概念

這一點和上一點有點類似。上一點說的是不看教材會造成很多概念無法理解,貿然上手會導致很多問題;這一點說的是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問題的時候不努力嘗試搞清楚,而是直接忽略,也會導致很多問題。任何一個複雜的知識體系,都會是層層嵌套層層遞歸,前面的概念不搞明白就直接往後面走,很容易走入死胡同。

但這裡還有一個矛盾,很多學科的複雜體系會涉及到一些當前完全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也即前面章節學習的內容需要後面某章節的知識才能搞清楚,甚至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可以搞清楚。例如學編程學到流程式控制制的時候,會知道這樣一個知識:除了 「順序」 外,只用 「分支」 和 「循環」 就能夠完成任何流程,但其證明過程卻遠非一個初學者有能力看懂的。在這種時候,選擇 「暫時不去問為什麼」 會更划算一些。

這就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不深入探討未知可能會導致一些關鍵性概念不清楚影響後繼學習,太過深入探討又可能陷入鑽牛角尖的困境。所以,區分什麼時候可以保留一點程度的未知,什麼時候應該把問題探討清楚明白,是一個學習者段位高低的很重要的指標。

我的建議是,找一本難度適合自己的教材,先跟著教材走。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其覆蓋人群,比如初學者、專業人士、學者還是更高階的科研人員。先找好自己的定位,找到相應的教材,在現階段把教材深度的概念探討清楚即可。一本好的教材會在其覆蓋範圍內盡其所能地把必要問題說清楚,所以這裡面的概念需要盡量搞懂;但更高階的內容,不妨等自己已經具備了足夠能力之後再去研究。

自認為能承受住頻繁的打擾

我很厭惡在學習時被打擾,所以用了早上五點起床到辦公室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很難理解有人可以一邊聊天一邊認真工作,一邊放電視一邊努力學習,甚至是一邊聽音樂一邊背誦 —— 據說有些古典樂可以促進記憶力提高,我的經驗是做一些不太耗費腦力的事情放著背景音樂還可以,真正想認真學習的時候還是屏蔽掉這些干擾的好。

這種想法終於在本課程里得到了印證。腦神經學研究顯示,哪怕是輕微的打擾也會影響到大腦神經突觸的形成,而我們的學習卻是在努力地形成大腦突觸。所以各種推送、彈窗、簡訊、電話、聊天都是學習的大忌。別覺得自己打小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也學得不錯,個體的小聰明抵抗不了人類身體機能,如果不是那樣揮霍完全可能得得更大的成就。

睡眠不足

時間不足幾乎是每個尋求進步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工作的時間難以減少,家人需要陪伴,日常瑣事終究需要解決,最後剩給自己的時間寥寥無幾,好像只剩犧牲睡眠時間來學習了。知乎上有很多問題都在問如何減少睡眠時間,尤其是網上流傳的 「達芬奇睡眠法」,更是讓人看到了犧牲睡眠的希望。

但其實簡單想想,剝奪睡眠就是不可取的事情。生物的第一需求是生存,睡眠會把自己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危險中。如果睡眠對生物並沒有太大意義,進化之手沒有理由給幾乎所有動物都配備了睡眠這一機制。現代腦神經學研究證明,人類大腦會在睡眠時重複和練習睡前獲取的各種信息,長期記憶也是在睡眠過程中完成的。

同時大腦在白天的運行中會產生毒素(原文是toxins,但沒有具體說明是什麼毒素,可能太專業晦澀所以略過不講了罷)影響大腦生長,睡眠的過程會清除這些毒素,所以長期睡眠不足不僅會讓我們的學習效果受損,也會讓我們身體產生不可逆的傷害

開始寫公眾號後發現一般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寫寫文章。寫文章是個很耗時耗心力的事情,或者一時半會兒沒有寫完心裡尷尬無法睡去只能咬牙寫完,或者寫得興起精神抖擻發完文章也興奮得睡不著,總之在寫作這一年裡自己的睡眠也是難以保證的。

到了為自己熱愛的東西拼搏的現在,更是凌晨四點看海棠花未眠,睡眠越發難以保證,常常困得五迷三道的。然而就像一個武林人士對決,一味蠻攻的往往不是高手,有攻有守剛柔並濟才是高段位。我們的成長也好,學習也罷,一鼓作氣自然精神可嘉,能保持節奏、能在該停的時候停下來,才是高手的玩法。所以,我打算開始一個新的睡眠保證計劃,哪怕這會讓自己走得慢點。

知道了,就要踐行,對不?

十種好的學習方式和十種壞的學習方式,前後一萬多字,終於整理完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怎樣學習本身也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學習的。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還是推薦大家去看看那個公開課,講得非常精彩,妙趣橫生,相信看後會有很大收穫。


推薦閱讀:

頂尖學生是如何學習的?
產品經理最應該具備什麼能力?
總結下自己學習前端的一點小知識
Beautiful Soup 手記
記憶宮殿之邏輯和諧音的悖論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