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熊玲:抑鬱症的本能內驅力障礙癥結

熊玲:抑鬱症的本能內驅力障礙癥結

抑鬱症的癥結與出路(二)

  本能內驅力障礙的早期癥結

  1、本能內驅力障礙是抑鬱症的主要特徵之一。用通常的抑制概念來表達內驅力方面的體驗是不夠的,這種體驗明顯地不同於一般性抑鬱概念的含義。因為病人無法振作起來,不能作決定或下決心,缺乏主動性,做每一件事似乎對他都很痛苦。特別是在早晨,有一種麻木僵硬、生活的空間縮小了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遲疑、延誤,又導致了過失感和痛苦。

  當情感活動和本能內驅力出現如此障礙時,可發生許多方面的效率下降,患者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不會再那麼認真、嚴格,甚至對人生產生絕望感。用精神分析理論解釋,這叫「精神動力學性退化」。

  2、既然是精神動力學性退化,那說明人的精神活動能量在向反方向運行。那麼,什麼在決定精神動力的發展與退行呢?應該是人的本能內驅力。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本能內驅力是人的生命本能,或叫里比多本能,它包括生存自保本能和生殖本能。一個人若在童年時,代表里比多的兩大本能受到抑制,將形成今後心理障礙的早期痼疾。弗羅姆認為,生命有其自己的內在動力,即生長與表現自己的本能傾向。其實,這兩位精神分析大師表述的語言各異,但實質完全一樣:人的本能內驅力是包括人自然屬性的生理生長慾望,和人的社會屬性的精神表現慾望。兩大本能的任何一方受侵犯,都會制約人的健康發育。我們研究的是心理疾病,這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因此它的癥結無疑是基於人的社會屬性的精神慾望抑制,也就是說,是人的生殖本能或精神表現本能受阻礙。而這一本能內驅力障礙,是由於我們的文化模式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壓制了兒童正常的體驗與表達感情所致。

  一位19歲的男生,由他母親陪著來看心理醫生。母親顯得潑辣、能幹,她催促孩子「快去,好好跟醫生談談」。孩子毫無表情,不置可否。著急的母親乾脆把兒子叫到休息室等著,然後她開始對醫生滔滔不絕:「我兒子患抑鬱症都5年了,吃了不少的葯還是這樣子。他從小膽子就特別小,一點不像他爸。小學6年級時曾被同學用腳把他一根肋骨踹斷,他居然悶著幾天不說,疼得沒辦法,才被我們發現。我氣死了,狠狠罵他沒用的東西……」我詢問了他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她似乎有所反省的樣子說道:「也許是我們家長對他太嚴厲了,很少給他自由。他出生以後,我就視他為我的生命一樣細心呵護,生怕他餓了、凍了,生怕他在外面受到一丁點傷害。我教他千萬不要跟別的孩子打架、不要去惹事生非。從上幼兒園到小學3年級,都是我接送他。他的飲食、作息、活動都是很有規律的。10歲以前他非常乖巧、聽話,上初中後突然變得沉靜起來,寡言少語,不愛活動……」

  從母親講述的內容足以讓我們感到:孩子的抑鬱症是她一手「造」出來的。母愛讓孩子在心理發育的關鍵期,經歷的是剝奪體驗或喪失體驗,使他自我發展的本能內驅力受到了阻礙。

  上面這種案例在許多家庭都可以看到,成人在開始教育孩子時,便教育孩子種種根本不屬於「他的」感覺,比如教兒童要熱情、主動地「喊人」,要兒童守規矩、不要弄髒衣服、不要去有風險的地方。孩子有哭鬧、逆反行為時,通常情況下會聽到「不許哭!」「你咋這麼不聽話?!」「你才多大,脾氣就這麼犟」!如果孩子抱怨學習太煩人,父母多半會教導孩子學習有多麼重要。我們很少看到,父母在孩子鬧彆扭時這樣面對孩子:「孩子,看來你心理有委曲或有怨氣。過來,講給媽媽聽聽」。父母如果這樣做到,孩子的情緒之門便是打開著的。

  可是,在我們的文化中,教育的結果經常是消除自發性,用成人的感覺、思想和希望,來代替被教育者的心理行為。而最早使兒童受壓抑的感覺之一是敵意與厭煩。孩子要取悅於大人、獲得更多的愛,或者要避免大人的疏遠、責怪、懲罰等,就意味著順從大人意志做一個乖孩子。開始,兒童是不再表示出他們的感覺,最後,他根本就放棄了這種感覺。兒童跟著成人,慢慢學會了用掩飾自己、抑制不滿等方法來挽救或維護友誼。這樣一來,孩子控制了自己的感覺而在服從他人的感覺中成長,那麼,他自我發展的本能內驅力就被停留。這種本能若始終未開發,他就可能是一個精神發育遲滯的人。就像孩子的智力,若是從小就不教他說話、識字,長大後他就是一個白痴。

  (未完待續)

 * * *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成都熊玲心理諮詢機構:熊玲。 商業轉載,請先聯繫。

  微信公眾號:XL200601

推薦閱讀:

一位抑鬱症患者的實錄
一個重度抑鬱的自由Web設計者的生活和心愿
當崔永元意識到自己不是天才的時候,他的抑鬱症就好了
再讀史鐵生--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TAG: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