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環球旅行見聞錄(五)我們文化的誤區

食育環球旅行見聞錄(五)我們文化的誤區

來自專欄 食育

英國校園菜園計劃(Kitchen Garden Project)到日本的食育推進基本計劃,算是之前為大家介紹了食育界的兩道大餐,本想著這周繼續給大家介紹義大利的慢食計劃(SlowFood Program)、美國的可食校園計劃(Edible Schoolyard Program),突然覺得應該停下來和大家聊聊最近我集中性的大量閱讀各種國外食育案例的感受,畢竟案例再好我們也是只能看看,我們到底從中能借鑒到什麼才是關鍵。

按規矩,我們還是先講個故事。

三月初開始種豌豆苗,放在盒子里,鋪一張紙,每天澆水。

當時因為豌豆比較多,而盒子又不大,所以就分開兩盒種,都放在灶台旁邊的一個原本放柴的洞里。基本都見不到陽光,然後就這麼過了幾天。

結果都是每天每天的噴水,一盒長的很快,沒幾天就一齊把上面的那張紙給頂起來了,甚是喜人。但另一盒卻長的不高,還參差不齊。

然後差不多過了幾天,那盒長得高的都超過十公分了,找了一天天氣晴朗的早晨,就認真的栽到了地里。然後撇了眼剩下那盒「發育不良」的豌豆苗,想想都出芽了也不容易,都種了吧。

到地里可就是天生天養了,豌豆苗們都自力更生地過了十來天。

可是這幾天再去地里轉轉,那些長得高的要不自己斷了腰,趴在地上黃了一半,要不就看起來營養不良的十多厘米的莖上才長了兩三對葉子。再看那些原本發育不良的,一片翠綠,雖然個子還是不高但葉子繁茂,莖也早已分叉。

所以最近才學了一個詞,叫「徒長」,簡單說就是植物就管長高,長不健康了。

之所以講這個故事,是因為我覺得身邊有很多孩子也是「徒長」,看起來比上一代人長得更高更壯(可能更多是胖),但實際上既不擅長運動,也沒有掌握很多接地氣的生活技能。雖然看起來比上一代人更好,但實際上這一切只停留在表象,虛胖。因此在我繼續介紹各種食育之前,有必要先講講食育中的第一個問題——

營養是食育的核心么?

食育並不是營養教育,但一定是技能教育

很多人聽到食育,第一個想到的一般是營養,直接一點的就想到是關於吃飯的教育,基本上就是一種以食物的營養、人體的吸收等等為中心的教育類型。但實際上據我目前的了解,無論在哪個文化背景下,營養攝入本身並不是其食育的核心內容,而多數計劃中涉及營養的部分往往強調的是營養的均衡攝入,而非直觀上我們以為的營養知識學習。

相比之下,對於烹飪技能的要求,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每一個涉及到兒童參與烹飪的計劃中,都有明確的提到對兒童學習這個課程,要達到的既定的技能目標。甚至在英國的校園菜園計劃中,整個計劃的目標中,有明確提到之所以認為食育重要的原因之一,即「食物教育教給我們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技能,其堪比語文數學」。這點可能與我們的傳統認知大相徑庭,我們往往認為孩子只要在學校好好學習文化知識就好,而只有學習不好的孩子,才會去專科學校學習烹飪以掌握一門吃飯的技能。但是在這些食育計劃中,往往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孩子在童年掌握烹飪這個技能,對其的成長有不可估量的益處。

食育並不只是學校的事,而是整個社會裡每個人的事

就這四個國家的食育現狀來看,學校開展的食育課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依然少不了家庭、社區、政府、社會組織等各個方面的協力配合。

毫無疑問,學校是我們社會賦予作為我們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所以當我們意識到孩子需要食育的時候,首先第一步就是支持學校建立起食育課程。但學校作為一個公共場所自然也有其局限性,讓孩子在更充滿安全感的家庭中參與烹飪,恰恰是食育回歸生活的基礎。而社區中的公共空間、農場等場所,可以讓孩子有更全面的參與種植、生產、食用設計等食育的內容,建立更廣泛、更深入的興趣,更可以增加孩子的社會參與感。政府的政策,可以為食育行業的發展推波助力(如同日本的《食育基本法》)。而社會組織的參與,更是可以從更全面的視角去辨別食育所能解決的社會問題與家庭個案,更有針對性的利用與發展食育的優勢。

所以食育,是一件與整個社會都有關係的事。小到自己的家庭,大到社會組織、政府以及整個社會,都可以成為食育推進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參與,要嘗試在家鼓勵孩子參與烹飪,支持社區或者孩子的學校開展食育的活動或者課程,推廣食育理念改善身邊小圈子對食物與教育的看法。(台灣的主婦聯盟就在食育上做了很多工作,從而讓更多孩子受到了更加優質的食育)

食育本身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教育,而是為了生活

美國可食校園計劃中提到為什麼要教小朋友烹飪,即「開辦食物教育課程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和價值觀,從而能夠自主挑選健康的,社區友好的,以及環境友好的食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還能獲得如溝通能力、自我與社區管理、靈活度、堅持不懈等生活技能。」

我們現行的學校課程,往往是以教授一些抽象的學科知識為主的課程,這種教育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教授知識。而食育本身是生活教育的一種,其脫離了抽象的學科知識,表面上以教授一種必要的生活技能為主,實際上在教授技能的同時讓孩子體驗一些必要的感受與自身積累一些重要的經驗,形成有助於其成長的品質,所以食育是一種回歸生活的教育,更是一種回歸教育的生活。

總結一下

  • 食育並不是營養教育,但一定是技能教育

  • 食育並不只是學校的事,而是整個社會裡每個人的事

  • 食育本身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教育,而是為了生活

看了這三點,不知道你有什麼感覺,但我卻是確確實實的被刷新了對食育的看法。食育並不是營養教育,也不是學校開的一門課程,甚至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類型。其只有在匯聚了社會各個方面力量的基礎上,通過使孩子參與生活必要技能的學習與實踐,實現以生活來做教育,再達到教育回歸生活的目的。

看似簡單的吃飯問題,實際上卻是涵蓋食物與人的方方面面,而食物本身的豐富性也大大拓展了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從自然與人的關係,到烹飪過程的實驗,再到菜品的食物設計的美感,最後到生活中完整家務的感知。

咳咳,再扯下去,估計就包含整個宇宙了。

先吹…說到這裡,今天又啰啰嗦嗦說了這麼多,反正食育相關的資料就是這麼多了。繞了這麼大一圈,相當於環球旅行了一遍,那麼到底我們學校、我們班的食育該怎麼搞?我家孩子的食育該怎麼搞?歡迎收看下一期!

首發公眾號:Danna食驗室


推薦閱讀:

我們研究了全球最具創意的學校之後:兒童學習空間設計需要考慮8個問題
要孩子有自立性,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為什麼不愛畫畫?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還小,你就不能讓著嗎?不能!
深度好文|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家長會發言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