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宗學修遇到阻礙信心的問題(下面"問題描述"里有關於《無量壽經》指導修行的幾點疑惑),能耐心解疑?

"…獨尊《無量壽經》,貶低其他佛經

如上文「八」中所述,每一部經是釋迦牟尼針對不同眾生和場合說的一兩種法門,萬經理則一,經經皆平等。而凈土宗如上文「九」所述,要從全部佛經定下「三經一論」或「五經一論」。後來,又在「三經」中把《無量壽經》定為第一經,在《無量壽經》中把第十八願定為核心思想,最後把第十八願簡約為「六字洪文「,以此,來排斥其他佛經和佛法。他們的思想越來越偏激極端,路子越來越窄隘,法門越來越妖邪,把佛教變質為儒術後,最後變質為迷信邪教,使佛教走進死胡同。下文就來評點凈土宗大師們的典型言論。

(一)蓮池和尚寫了《阿彌陀疏紗》,藕益寫了《彌陀要解》,說:「一聲阿彌陀佛,即本師釋迦牟尼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三藏十三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把善導和尚說的「釋迦牟尼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原海」那句話捧為絕對真理,用「信、願、行」取代「信、解、行、證」,去掉「解、證」。還說:「不理解佛理而帶惑上西方極樂世界。」藕益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欣慕極樂,厭離娑婆。」

評點:蓮池、藕益這兩個儒生和尚,是凈土宗的開創和完善人物,也是把佛教變質為儒術附庸的開創人物,是確定佛教趨向迷信邪教從而走進死胡同的方向的人物。他們所有觀點的理論依據,不是釋迦牟尼悟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原理(絕對真理)和創立佛教的宗旨和最終目的,而是儒宗的「三綱」、「五常」,在佛教上是他們所吹捧的中國阿彌陀善導和尚的那句話。現在來看看善導和尚的那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善導和尚是初唐時人,在唐、宋、元、明時並不出名,不能與唐玄奘、惠能、法藏這些唐朝高僧攀比,在許多佛教史上榜上無名,唯獨在凈土宗史上名聲顯赫。善導和尚,「專修念佛三昧……一生專弘凈土」。他「著有《觀經疏》、《法事贊》、《觀念法門》、《往生禮讚》、《般舟贊》等,四五部九貼(《介紹》語)。」

善導的念佛法門,也並非只是持名念六字洪文。他實在說了那句「釋迦牟尼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極端偏執的話。但他還說了其他與那句話相矛盾的偏執的話。凈土宗大師單把那句偏執的話單獨提出來作為理論依據。如果我們按凈土宗大師所解釋的那句孤單單的話來評點,那就是釋迦牟尼所批評的「五濁」中的「見濁」。見濁一:釋迦牟尼先興入世,再興出世,出世是為了入世,只說 「興出世」不說興入世,只說了一邊,丟更重要的一邊,即丟了立佛法的宗首和目的,教人「厭離娑婆」而不「莊嚴地獄」,是「以見取見」,是「邊見」。見濁二: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演講三百餘會,說了許多佛,千卷經,萬種法門,其中也有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念佛法門。說釋迦牟尼「唯說了彌陀本原海」,以偏概全,是「偏見」。見濁三:釋迦牟尼說「五乘」是要佛教徒和信眾,艱苦學佛,修身,由人乘漸次升至菩薩乘,或由人乘頓悟至菩薩乘,去了三惡道,十惡世,才能出苦海到彼岸,出地獄到極樂。如果只要第十八願這一願,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帶著深重惡業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執著五瘟,執著死後常恆不變。」是「身見」。見濁四:釋迦牟尼講因果報應,六世輪迴,一切皆有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罪孽深重的國賊、屠夫,要想修到菩薩乘,必須在心靈上深刻反省,真正悔過覺醒,重新做善業來補償罪過,才能立地成佛。否則,就應入「無間地獄,求出無期」。如果只一念、十念六字洪文,就如印光、黃祖念所云:「凡生往極樂之人,無論過去劫中有多深重宿業,一律都絕對成佛。」那麼,阿彌陀佛就是包庇和窩藏罪犯的罪犯,西方凈土就是藏垢納污的不凈國土。這種「謗無因果」,「執為生滅受樂之法,作無益勤勞」,就是「邪見」。

凈土宗大師把一種「濁見」捧為絕對真理,要麼是無明暗智,要麼是別有用心。

(二)黃祖念說:「善導所提倡的阿彌陀佛的五願是四十八願的中心,是整個佛教的真實核心。」

凈空大師說:「阿彌陀這個名號含有無量義,也就是虛空法界的一個名號。所以它無所不包。我們能夠明白這個名號的含義,那整部《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個名號的理解。如果要想了解《無量壽經》,那麼《大方廣佛華嚴經》可說是《無量壽經》的註解。若要了解《大方廣佛華嚴經》,整部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無量壽經》是整個《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的精華」。「 「《無量壽經》是一切經中第一,一切諸佛都是弘揚這個法門。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是諸佛度化眾生最主要的一部經,其他各經都是輔助這部經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求生凈土,業障就消除掉了。馬上就能成佛,就能做主。所以慈雲大師說: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

《甄解》云:「一般經論,若與《華嚴經》相比,那麼《華嚴經》是實教,其它經是權教。若《華嚴經》與《無量壽經》相比 ,那麼《無量壽經》是實,《華嚴經》是權。若《無量壽經》與四十八願相比,那麼四十八願是實,余處是權。由此可見,只有四十八願阿彌陀海,才是世尊唯獨要說的唯一真實之法。四十八願與善導大師所尊的其中五願相比,則五願是真,若十念必生願與其它四願相比,那麼只有第十個願是最真實之法。」

印光、黃祖念、夏蓮、因定等法師都說《無量壽經》是《大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阿彌陀經》,「所有佛經都無了,只有《無量壽經》還留世一百年。」

評點:以上文字證明:凈土宗大師們的思維方式是:尋找第一中的第一,中心的中心,重中之重。這種思維方式是自明朝儒術獨尊以來的儒家思維方式,也是四百多年來被儒術習染成性的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至今深深地毒害著中國人。譬如,今人習慣地說「關鍵之關鍵」、「重中之重」,等等。這當然不是釋迦牟尼的思維方式。人們不禁要問:凈土宗大師為什麼如此著重於《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呢?換一個方式問:為什麼《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對凈土宗大師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謎底很簡單:這些經文都不是中唐以前高僧所譯的全本,一直無善本,殘缺不全,流傳不廣,有很大的空白和空間,能讓凈土宗大師們隨心所欲地杜撰他們實用所需要的經文。而《華嚴經》、《金剛經》等等都是高僧所譯的全本,都有完整的善本,流傳甚廣,很堆全面篡改,更難隨意杜撰。

1、關於《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到民國末年夏蓮居士時,也無善本,五花八門,殘缺不全,在佛教內流傳不廣,不為重視。但為凈土宗所重視。夏蓮花了很長時間,根據儒家觀點,東抄西摘,捕風捉影,妄加增刪,冒充曹魏時康僧凱的名字來翻譯,成了所謂善本。歷史事實如下。

(1)《無…"(轉載)網上有這篇文章。


修行大乘法門,以功德資糧的積累為主要方式,目的是為了早日見佛,早日覺悟,從而能以正確的見地獲得無量的發願,真實的慈悲喜舍。

沒有大乘的願心,恐怕大乘法門的修行是很容易偏離的——容易執著於報身佛國的實有,以為能以顛倒心不修行解脫就能於修行中有大精進。

在過往凈土法門的傳承和講說里,強調信心,強調念佛,強調發願,所有的囑託,都是修行者們嘗試著以菩薩願心來鼓勵和導引修行人。

而真正入門,得到三昧,乃至覺悟,是自己的事。以解脫心為初發心,以觀無常、苦、無我為精進修行,以舍一切有為法,為出離一切苦而精勤修行;復因見佛功德,知佛大願,發心精勤,為度一切眾生離苦、覺悟,乃發大乘無量菩提心。

這種種精進的修行,為的是見佛,為的是體解一切苦,體證菩提覺道之無量無邊。而大德、前人囑託,可以作為勸勉、激勵,然實應修無常之法、無為之法、寂滅之法、直驅解脫之法。方能不負佛教,不負釋迦牟尼佛為一切大眾講說開示之大慈悲。能以自力解脫輪迴,得涅槃、見如來,方有真實悲心,方能大乘無量菩提。

師尊釋迦牟尼佛現在不在人間住了,想要得到成佛的受記,以不退的勇猛修行菩薩道唯有去往有佛住世的世界。凈土是大方便,甚至能夠直接獲得法身。但若是真精勤的菩薩,應當思維盡一切努力證得解脫,以現前即能證阿羅漢果,乃至具備一切神通、智慧的上利準備,轉生到有佛的世界,以期得佛受記。向雷瓦達尊者學習!

這是一位已經具備了阿羅漢證量,正在圓滿巴拉密,做得佛受記準備的菩薩。

薩度 薩度 薩度

一切顛倒苦,佛法必勝利!


蓮友吉祥,不要以邪師之言論來評判凈土宗。或者道聽途說,不加考證。例如:您上文中言善導和尚說的「釋迦牟尼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原海」。這根本不是善導大師所言,而是出自日本凈土真宗的創始者「親鸞」。至於近代所謂的一些高僧大德(如凈空、夏蓮居、黃念祖等)的論點,更不足為論。切莫曲解凈土法門,令如來聖教蒙辱。

凈土宗九祖蕅益大師云:

念佛求生凈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餘一切戒定慧等為助,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為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為穩當。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

望深思之


謝邀。平時我們做同一個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做法,佛佗也是看到每個人的根器悟性不同,才廣說許多法門,讓他們各自選擇修行。

在這些法門裡,許多先行者都選擇了凈土法門,本人覺得自己愚鈍頑劣,罪障深重,悟性很低,只有老實依靠念佛號求生極樂凈土。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凈土


您好,謝邀。

末學試說一下。

反覆看了幾遍問題,非常抱歉沒太搞清楚題主的意思。是題主對轉載的文章有疑惑?還是原本有疑惑,看了轉載之後堅定了自己的見解呢?

因末學水平所限,僅就基礎佛學常識做為解惑的切入點,以題主學識之廣博,定能深入佛理,疑惑自解。

一、信解行證。

信是對結果的判斷,解是了解結果上怎樣產生的,行是落實產生結果的方法,證是驗證信的正確性。

矛盾的產生。

既然信是對結果的判斷,還沒解行證,怎麼判斷呢?

這並不矛盾,只是因為我們對『信』產生了誤解。

信是分層次的。

我們最初的信是迷信,判斷來源並不是『證』,而是人。

一是自己的好奇,二是對曾經學習者的盲從。

因此 最初的信只是一種預判,假設結果成立。

什麼時候『信』由迷信轉為正信呢?

一個信解行證的小輪迴之後,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判斷。

由迷信而解疑,因欲解疑而試行,因試行而有初果。

而後,因初果而來證明初信的可靠性。

因此,隨著信解行證小輪迴的次數增加,信解行證的層次也隨之增加。

直至深信不疑,了解透徹,修行精進,證無上果。

二、信願行是往生三資糧。

疑惑之處來自解被換成願,證沒了。

先說證的疑惑。

往生不是證得嗎?

往生不就證明了信願行是三資糧嗎?

往生是從事相上來描述結果的,從一個境界到另一個境界。

再來說說願。

這要從兩個層面來說。

1、佛法通用層面。

上面已經解釋過了,我們修學任何法門,最初的信是迷信。那麼最初的解呢?

最初的解是帶著懷疑去滿足好奇心的。

打個比方好懂。

小明:那個啥啥啥電影可好看了。(發起緣)

小紅:真的假的?(疑惑)

小明:你自己搜索一下看看唄?(助緣)

小紅在網上搜索(迷信),

瀏覽了一下電影簡介(初釋好奇心),

要不看看?(願望生起),

打開視頻APP搜索觀看(滿足好奇心),

艾瑪,什麼破電影!(證明判斷錯誤)

是好奇心促使小紅產生了觀看的願望,進而去滿足好奇心,最後加以判斷。

修學佛法亦如是。

最初對佛法的好奇,產生了了解的願望,然後才會去了解踐行。

願是解的前提,有興趣才會去了解,沒有興趣就不看了。

想想看,如果沒有了解的願望,我們會學佛讀經嗎?

因此,願解一體。沒有願不會解,沒有解願成空。

2、凈土特殊層面。

凈土是特殊的二力法門。

成就條件是所有法門中最低的(帶業往生),

適用範圍是最廣的(三根普被),

修學方法是最簡單的(信願持名)。

別的不談,但說『願』。

凈土的願不僅僅是願意去,還要滿足自身的願望與阿彌陀佛的願望相同。

自己願意去的『願』是上面說的通願,就是要感興趣願意了解學習。

願望相同是感應,這樣就可以藉助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與自力合二為一。

通過兩個層面的分析,信解行證和信願行往生沒有區別。

祖師只是因凈土法門的特殊性而特別換了一個字,以此提醒凈土修學者該抓住的重點在哪兒。

三、存疑求證。

學習有疑惑是對的,沒有疑惑就沒有興趣,自然也就沒有了解的願望。

但是,解決疑惑要依靠信解行證來完成,不能依靠道聽途說。

道聽途說的本身也是需要證明是否是正確的,否則就變成了以疑證疑,最終結果只能是疑上加疑。

這又怎麼可能解決我們的疑惑呢?

四、信為道元功德母。

信是對結果的判斷。

結果對我們有益,我們應該取信;

結果對我們無益,我們應該取不信。

經過驗證的取信與取不信,都是正信。

正信才會生正道。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結語。

有些人覺得儒釋道是三家,有的人覺得是一家。

從身份上來說,是三家。

可是從闡述的道理上來說呢?

儒釋道最終的修學結果,非末學淺薄可知。但基礎做人的道理,三家可有不同?

佛門宗派亦復如是。

宗門教下最終的成就非末學可知,但學佛的基礎呢?可有法門不需修學五戒十善的?

如果是初學者,如果還在人的層面。儒釋道也好,宗門教下也罷,區分開來對於我們自身修學而言,有意義嗎?

打好基礎,再深究不遲!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題主的整篇文章,其中邏輯有誤。簡單分析,歸為幾點:

01.儒、釋、道,三家思想,是中國人的文化底蘊,三者相輔相成。這是中華文明的特色。

02.漢傳凈土宗的祖師大德,各種說法,有很大差異,原因是,所依經典不同。有的依據《彌陀經》,有的依據《無量壽經》,有的依據《觀經》,有的依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的依據《往生論》......

03.雖然依據不一,但是追求與理想,一致!都是為了:以自力,仰仗彌陀佛力【他力】,往生西方節樂世界,解脫、成佛!

04.漢傳凈土宗,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漢傳禪宗,如是。漢傳八大宗,俱如是!

05.各宗各派,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基、道、果】。比如古語【家有家法、族有族規】,切勿欺人太甚!


信徒:為什麼正法五百年,沒有凈土法門流傳於世?

法師:那是因為那個時候的人根器猛利,一聞法即悟,一修就了生死,不需要修凈土法門。而現在人都根器鈍了,所以才流傳此方便法,讓大家往生極樂凈土後再次第成就。

信徒:為什麼正法五百年,沒有大乘法門流傳,只興小乘?

法師:那是因為那個時候的人根器太鈍,不堪大法,只好先用方便法門引導,等他們根器成熟後,才宣說無上大法。

信徒:那到底正法五百年的人是鈍根還是利根?如果是利根,為何不流行大乘法?如果是鈍根,為何不流行凈土法門?

法師:…………。


無信心就不學凈土咯。延伸出不信佛就不學佛就可,沒人逼你學吧。

念佛容易信心難 ,心口不一總是閑 。

口念彌陀心散亂 ,喉嚨喊破也徒然 。


推薦閱讀:

隨緣就是不爭取嗎?
照顧好念頭,照顧好功夫——記2017年國慶節終南山古觀音禪寺禪七體驗
學佛怎樣不學瘋?
我想要一種大愛的氣度,大氣的品格。怎麼才能從佛中獲得自己想要的?

TAG: | 凈土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