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學派的互動理論

芝加哥學派的互動理論

芝加哥學派的互動理論:傳遞、共享、互動、全服、協同參與等

邏輯起點:「直接面對面交流」,是構成各種傳播形式的基礎

杜威所提出的交流就是參與,但其強調的不是人的唯一性在場及其責任,而是期待建立一種共同體的共有和共享價值。所說的「參與」,指向某種民主的共同體(社區),與comminication的」使共有」和「社區」詞根暗和。

庫利:其「鏡中我」理論強調的雖然是自我控制和自我交流,但也以別人對自己怎麼看作為參照(要獲得相關經驗,必須進行面對面的傳播)

米德:其倡導的符號互動論,人在同他人的交流互動中確立自己的角色。對米德而言,符號和信息的互動具有心理上和社會意義上的核心價值,人們的心靈、自我以及整個社會正式經由語言這個媒介,通過廣泛複雜的互動過程而形成的。他提出的傳播的理想狀態或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與哈貝馬斯提出的「理想的交往情景」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潘忠黨認為: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傳播學研究取向,是「以人文價值取向為動因、以理解

伯明翰學派不僅關注文化文本,包括媒介文化中的階級、性別、種族、族姓以及民族性的再現及意識形態問題,而且關注觀眾如何應對不同語境的媒體及其間各種各樣的互動。

伯明翰學派不像法蘭克福學派將讀者和觀眾簡單地視為被動的「受眾」

兩個學派傳統都對傳播研究中更寬廣的互動、關注、意義等,都有貢獻並有所不足。

傳受關係上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翰學派的差異:

層面更高——更具體,微觀,與生活更密切

整個文化工業——關注流行文化,尤其是影視文化,大眾文化

英國文化研究主要關注媒體文化和流行文化

「傳播學就是在研究常識,但是這種常識並不都是具有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的」

兩者的共性:

(1)都關注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互動,並把意識形態批判看做批判性文化研究的核心

(2)都把文化看做抵抗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形式

(3)都堅持在社會關係和社會系統之內研究文化

(4)都在方法論視角上和批判的社會輪框架內綜合了政治經濟學、文本分析和接受理論

(5)都強調跨學科方法論


推薦閱讀:

TAG:芝加哥經濟學派 |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